绑在一起——商人、传教士、冒险家、武夫是如何促成全球化的
分類: 图书,经济,国际经济,
作者: 昌达著,刘波译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30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861095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以全新视角解读全球化进程,难以置信地简化融合了全球化的诸多文化,从政治、经济和人文等各方面来向读者展示了一段全球化变迁的史诗;剖析全球化背后的力量,揭示今日生活的历史渊源;谨慎地衡量了全球化的利弊以及随之而来对全球主义的乐观看法和消极的宿命观,详细介绍全球化中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的崛起之路。本书信息量极为丰富,鞭辟入里、主题新颖,组织结构尤为有趣;笔调平实轻松、诙谐生动。已被翻译成日文、韩文、土耳其文和意大利文等多种文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布鲁金斯学会主席斯特罗布•塔尔博特等人力荐,对于想要了解全球化进程的人而言,这的确是一本必读佳作。
内容简介
自走出非洲并散布到世界各地以来,人类从未停止重新建立联系的努力。商人送来远方的物产,传教士带来异样的理念,冒险家们给我们揭示地球的神奇,武夫不断拓展疆域边界……几千年以来,形形色色的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和星球。
作者将全球化这个千万年来塑造人类面貌的现象,置于完整、丰富而复杂的背景中加以阐释,不仅揭示了互联网、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新角色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日益凸显的作用,更指明了跨越海洋和大洲,跨越千年的岁月,全世界的人们从来都是绑在一起的同胞。本书定会为你带来全新的阅读享受。
作者简介
纳扬昌达,现就职于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耶鲁全球在线》(耶鲁大学为探讨全球化而出版的网路刊物)主编。曾任《远东经济评论》与《亚洲华尔街日报》周刊的编辑。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非洲的开始
第二章 从骆驼商务到电子商务
第三章 世界在里面
第四章 传教士的世界
第五章 流动的世界
第六章 帝国之网
第七章 奴隶、细菌与木马
第八章 全球化:从时髦词到诅咒
第九章 谁害怕全球化
第十章前路
纪年表
致谢
媒体评论
2005年8月15日,在新德里红堡发表的独立日演讲中,总理曼莫汉辛格说:”在一个国家的历史上,一个时代来临了,这是一个可以创造历史的时代。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起点上,世界期待着我们有所作为,在全球的舞台上尽显身手。我们的发展已经没有外部约束。如果说还存在一些障碍的话,那也全部来自我们国内。”本书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克服这些内部障碍以及印度崛起所产生的影口向,一定会大有裨益。因此,我们要感谢桑贾亚巴鲁博士。
——苏布拉马尼亚姆(K. Subrahmanyam),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主席
这些有关经济和安全问题的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任何想关注印度的人都不应该忽视这本优秀的著作。只要你购买和阅读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并陶醉其中。
——贾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和法学教授
这是一本雄辩的著作,如果要深入考察印度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不断演变的战略和经济角色,本书一定要读。
——纳拉亚纳穆尔蒂(N.R.Narayana Murthy),印度Infosys公司创始人
作为全球经济的关键成员,印度的崛起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安全含义。而对于这一重要变化,外部世界才刚刚意识到。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和未来将会发生的变化,本书无疑可以为你指点迷津。
——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
《绑在一起》以俯瞰天下的视角和优雅的笔触,对现代全球化历程做了一番重述。蕴意深远、饶有趣味的奇闻轶事贯穿全书。本书对于想要了解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人,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一部雄奇瑰丽、大师风范的扛鼎之作。纳扬昌达以当前的流行词“全球化”为主题,将一个千万年来塑造人类面貌的现象置于完整、丰富而复杂的背景中加以阐释。他以清晰的思路、敏捷的才智和神韵流动的笔法,展示渊博的学识,将有关科学史、政治、商业与宗教的话题编织为一段圆融通畅、引人入胜的故事。
斯特罗布塔尔博特布鲁金斯学会主席。
书摘插图
第一章非洲的开始
看,他们正在归来,带回一些珍奇的物品。有清香四溢、新鲜可植的佳木。有乌木、珍贵的象牙、狒狒、猴子、狗、无数的豹皮,还有奴隶与孩童。埃及国王从未目睹过如此盛况。
——刻于特谢普苏特女王庙墙壁上的铭文,欢庆
埃及人远赴非洲庞特地区探险的凯旋
在讲述历史时,虚构的故事有时能揭示更真实的蕴意。想要了解全球化的故事,也许最恰当的开场白,就是童话故事里常见的开头——“很久、很久以前”。而接下来即将讲述的这个故事,半属想象,半属真实。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叫杜尼亚的地方,有一处村庄。村庄紧挨着森林,在那里,阳光照在茂密的草丛和起伏的山岭之上。人们生活很艰苦,但在那里可以挖到足够的根茎,采到足够的坚果,猎获到足够的瞪羚和野兔。那里有洞穴和突出的岩石,可供遮蔽风雨。但后来村庄周围的环境开始改变,阳光炽热,空气干燥。随着动物因干旱死亡或远奔他处寻找水源,食物越来越少。村民也选择跟随动物迁移,以便获取食物。在艰难的跋涉中,他们分成了不同的群体。乙些人跟随动物向北前进,另一些人则朝海洋行进。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零星四散。那是一段无尽的旅程,在旅程中,一些人在看来丰饶的土地上定居下来,另一些人为寻求食物和安全而继续前进,就这样过去了千万年。
当这些村民们在冰封的荒原、疾风怒号的草原和积雪覆盖的山岭里长年累月地艰难跋涉的时候,他们黝黑的外表发生了改变。慢慢地,他们的头发和眼睛变了颜色,后来连面孔和体形也改变了。在经过了两千代人的流浪之后,没有人能记得起杜尼亚村的所在。在巨大的陆地上,人们散居在不同的地点,崇山峻岭和沙漠将他们彼此分隔,上升的海平面也淹没了原先的陆桥。他们操不同的口音,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吃着各种各样的食物。然后有一天,一位商人翻过山岭,发现了另一个人类定居点,那里的人们说着另一种语言,使用一些新奇的工具,各个村庄之间的贸易开始了。在遍布杜尼亚的许多村庄里,又有一个村庄的一位传教士,想向其他人宣讲他信奉的神。在另一个村庄里,一位野心勃勃的首领集结了一支小型的军队,要把他的控制范围扩展到其他村庄,借此来建立一个帝国。还有一些无畏的村民想知道,在他们村庄所凭依的崇山峻岭之外,或是在海的那一边,还有什么样的天地,于是他们出发,去远方探寻,又把遥远的海岸上那些奇花异草、奇珍异兽的故事带回故乡。
成千上万年甚至成千上万代人的时间都过去了。一些村庄已经不再是村庄,而是热闹的小镇或城市。人们发明了各种工具,可使他们在各个村庄之间来往,其速度要快于马匹。他们建造了船舶,装载大量的商品在杜尼亚各地往来。在三千代人的时间之前,只有几百人离开了爆发旱灾的那个小村庄,而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亿人。人们现在到处旅行,为寻找工作而迁移,在广阔的地域里做贸易,没有人记得他们最初来自的那个村庄叫什么名字,没有人记得祖先的生活。但日复一日,他们都会对其他村庄和城镇多一些了解——现在这样的村庄和城镇已经遍布杜尼亚。他们能够品尝不同的食品,听到新奇的音乐,借助家中的一个魔力盒,他们甚至能看到在杜尼亚的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这是“杜尼亚化”,他们总结道。许多人喜欢这样的新生活,但也有一些人,当了解到杜尼亚其他地方的人生活要舒适得多时,会觉得闷闷不乐。还有些人抱怨说,一些来自远方、长相不同、语言奇异的村民正在来到他们的村庄,夺走工作机会。外地的廉价产品正在涌上他们商店的货架,当地的工厂濒临倒闭。他们说,如果这就是“杜尼亚化”,那么我们不想要它。但没有人知道如何来控制这种涌动的联系大潮,这一潮流将千万年前一个村庄的所有后代联系在一起,并在继续拉近他们的距离。这些人不知道,他们原本是来自同一个村庄。
这不是天方夜谭。将故事中的村庄称为“非洲”,用阿拉伯语、印地语或豪萨语中的“世界”一词来代替“杜尼亚”,你将得到一个袖珍版的全球化故事。当然,在人类定居下来、种植和收获庄稼之前,并没有村庄。但把非洲大陆比作一个村庄,也并非不合情理。非洲是一块广阔的土地,今天有近十亿人口生活在那里,但很久以前走出非洲的人类的祖先,其数目可能只有两千人,相当于一个小村子的居民。一项估计认为,走出非洲的移民人数不到150人,这是一个“狩猎者一采集者”群体通常的规模。’或许这些早期的冒险者有旅行的癖好,但他们冒险离开熟悉的居住地的主要原因,应该还是生存需要。留在非洲的那些人迁移到了这块大陆上更适于居住的地方,也存活下来。在今天的杜尼亚,非洲之外的50亿居民,都是那些走出非洲的村民的后裔。他们日益相互联系,而且不论是福是祸,他们也更加相互依赖。“智人”,即起源于非洲的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是第一种主动散布到地球每个角落并开启我们现称为“全球化进程”的哺乳类动物。从最早的走出非洲之旅到今天的六万年间,人类已经分化了。在这段因地理、气候、自然选择等因素导致的大分化期间,人类内部出现了形体上的差别,而我们讲的“种族”正是基于这种差别。我们将要看到,从非洲走出的人类,其散布在地球各地大规模的、多姿多彩的群落,各自组成了独特的社群,然后就开始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与失散多年的亲人重新联系。
由冒险家、商人、传教士和武夫所推动的重新联系进程,每一年都会变得愈加紧密和快捷,使世界达到前所未有的融合程度。但在21世纪初,“走出非洲’’的探险却出现了讽刺的轮回。成千上万贫困的、没有工作的非洲人,再次走上移民的道路。为了在非洲和中东得到更好的生活,他们孤注一掷,跋涉在大沙漠的生命禁区里,舍命踏上危险的航程。和我们六万年前的祖先不同,今天的非洲人并不是沿着也门海岸前进,或是向北穿越尼罗河和约旦河河谷,进入未知的地中海地区以及更远的地方。相反,他们从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的大西洋海岸出发,登上渔船,挤进狭窄的船舱,期盼能在900英里的航行之后得到更好的生活。他们先来到加那利群岛,那里是去往欧盟的中转站。但是,非洲人再次为寻找更好的生活而离开非洲,这还不是唯一的相似之处。更有讽刺意义的是,当全身包得很严实的非洲移民涉水走上加那利群岛的海滩时,通常映人他们眼帘的是,奉行“天体主义”的欧洲人正在晒日光浴,他们一丝不挂,恰似我们祖先离开非洲时的样子。
还有一些来自人类摇篮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人,不顾一切渡海远行,希望能到达也门或更远的地方,全球化在继续。在本章中我们将看到,寻找更安全、更美好生活的渴望如何使一些人类祖先变成探险者,并推动他们踏上了一段标志人类全球化第一步的旅程。还要再经过四万多年的时间,人类才开始定居下来,不同的定居者才开始彼此联系。但在今天推动我们日益融合的动力,从人类开始组成定居社区的那天起,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隐秘的旅行故事
我们怎知自都起源于非洲?在二十年前这基本上还是个猜测。达尔文在关于人类进化的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1871年)中提示说,鉴于非洲是最接近人类的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居住地,“似乎可以说,与其他地方相比,我们的远祖更有可能是住在非洲大陆”。尽管在此言发表之后,人们搜集的大量生物学和古人类学证据都支持了地球生命进化史理论,但达尔文关于非洲的这一洞见最终得以证实,还是经历了漫长的等待。随着我们有能力深入研究自身的细胞,新的机会就出现了,细胞里书写的历史得以解读。迈出第一步是在1953年,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rancis S.Crick)和美国科学家沃森(James D.Watson)发现了DNA的结构。“我们发现了生命的秘密。”克里克自豪地宣称——他有充分的理由自豪。DNA是一组能将遗传信息代代相传的复杂细胞,在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之后,我们就有了最强大的武器来探寻自己的遗传历史。正如沃森写道,“我们发现,在每个人的DNA序列里,都分别写有各自先辈的旅行记录。”现在排列DNA序列要比过去容易得多,也更为快捷和廉价。在考古学家、气候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帮助下,遗传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已能再现不同人群的历史——在短短二十多年前,这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由于在印尼和中国发现了直立人化石,即所谓的“爪哇人”和“北京人”,这就表明,智人,即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其祖先远在约两百万年前就开始在亚洲和“旧世界”旅行和居住了。20世纪50年代的古人类学家利基夫妇(Louis和Mary Leakey)以及其后三十年间的一批研究者所做的勤奋工作,已证明现代人类的祖先居住在东非大裂谷。在以色列出土了一块几十万年前的智人遗骨,但其所代表的种群后来在生物学上绝灭了,可能是被当时居住在该地的更为兴旺的尼安德特人所阻遏。令人惊奇的是,到目前为止,仅有的其他可追溯到四万六千年前的现代人遗骨,都只发现于澳洲。这些智人,即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到底是源自不同地方,还是只是由非洲的一个单独种群进化而来?现已明白的是,在非洲出土的那些化石不仅是最早的人类,而且是我们的直系祖先。饶有趣味的是,对此最初的证明不是来自一些古老的化石,而是依据现代女性身体细胞中隐含的历史。这一惊人的发现乃是以较早前DNA结构的发现为基础的。遗传学家通过分析世界各地活人的DNA,就可以复原他们祖先的活动轨迹,探寻到史前人类在世界上的居住状况。我们现在知道,大约六万年前,一小群人从今天的东非开始出发,其人数可能在150—2 000人之间。在之后的约五万年里,他们继续迁移,逐渐占据了“肥沃新月地带”、亚洲、澳洲和欧洲,并最终通过白令陆桥进入美洲大陆。“冰河时代”末期,海水的上升将美洲与亚洲大陆分开。直到1492年,哥伦布在圣萨尔瓦多的海滩上遇到阿拉瓦人的时候,从非洲起源却长久分散的人类兄弟才得以重逢。此事我们稍后详述,让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成功地使人类成为第一支真正的全球性物种的。
一位非洲母亲
所有人类来自于一对共同的父母,这一发现是在1987年做出的。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新西兰生物化学家威尔逊(Allan Wilson)和他的美国同行卡恩(Rebecca Cann)通过研究之前被忽略的一部分人类DNA,得出了这一结论。威尔逊和卡恩的团队从世界各地医院捐献的婴儿胎盘上收集了147个线粒体DNA样本,一般的DNA都是在遗传过程中重组,但线粒体DNA(简写为mtDNA)有一些微小部分能在遗传过程中基本保持完整,只是在偶然情况下才会因发生突变而变化,从而成为“基因标记”。mtDNA是通过母亲遗传的,只能通过母亲传递给子女,并只能通过女儿继续传递。mtDNA能将女儿遗传自其母系祖先的所有突变保持完整,故而人们可以据此来探寻最初的突变。因为突变的频率大致稳定,通过突变的变化水平,我们就可以计算出,由代代相传的mtDNA束所创造的族谱,经历了多长的时间。威尔逊和卡恩的研究成果是轰动性的。沿着五个不同地区人群的族谱往前追寻,他们最终发现五个族谱都源自“一位妇女,可推断她生活于大约二十万年以前,可能是在非洲”。媒体随即称她为“非洲夏娃”——也许这个名字是有误导性的。如沃森所说,她实际上是“我们所有人的曾曾曾……祖母”,她生活在大约二十万年前的非洲。显然,她并非当时活着的唯一妇女,只不过她是最幸运的一个,因为她的后代存活了下来,并遍布全世界,而其他妇女的子嗣都断绝了。10用家谱学的术语来说,她们的血脉都遭遇了“家谱崩溃”。“存活下来的三支女系血脉可以根据mtDNA标记简写为L1、L2和L3,她们的后代就是现在的世界人口。前两支基本上是非洲的女性人口,而世界其他地方的女性,其身体细胞中都包含有这一支的两个女性后代M与N的遗传物质。一位科学家给这两支分别起名为Manju和Nasrin,因为据认为,发生这两次突变的地点大致是在印度和中东。
我们最近的共同祖母可能是位非洲人,但祖父是谁呢?近来对父系Y染色体的解释有了重大进展,填补了这一研究的空白。意大利遗传学家路易吉-卡瓦利一斯福扎(Luigi Luca Cavalli.Sforza)和他的同事彼得-昂德希尔(PeterUnderhill)发现,决定男性身份的Y染色体也有一个非洲的源头。正如mtDNA只由母亲传递给子女一样,Y染色体由父亲传给儿子,而且也不会发生其他染色体会出现的重组情况。但正如mtDNA一样,Y染色体也会突变。其结果是,在男子身上永久保留了其男性先祖的历史。在那些离开非洲的人类祖先中,男子的细胞里都带有“非洲亚当”的Y染色体——它被平淡地标记为M168,女子细胞里都带有“非洲夏娃”一个女儿的mtDNA。现在,在对世界人群做了广泛研究后,遗传学家表示,我们所有人最近的共同祖先,是在五万年前才离开非洲的。”
当然,威尔逊和卡恩的“人类源头在于走出非洲”的假说,也遭到了一些人类学家和遗传学家的质疑。信奉现代人多地区进化说的学派拒绝承认智人有晚近的或独一无二的起源。这派研究者认为,在中国和东亚其他地区发现的大量直立人化石(如“北京人”和“爪哇人”)证明了一种连续性。在这些研究者看来,智人是在不同大陆人口的基因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这一点很明显,因为更早的种族直立人早在约一百万年前就走出了非洲。除此之外他们还认为,考古证据并不支持走出非洲假说,因而至少可以说这一结论是不成熟的。但就中国的批评者而言,我们会怀疑他们对非洲起源说的拒绝与在中国古老文明上寄托的民族自豪感有关。但是,随着对人类基因组迁移的研究,支持非洲起源说的证据越来越多,科学界的舆论也逐渐朝“走出非洲说”倾斜。以一个由中国和国际遗传学家收集的大规模DNA资料库为基础所做的大量新研究,已经反驳了一些中国人的反对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