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方彤 著
出 版 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版次: 1页数: 252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223608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当代全球化对各国基础教育既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本书着重探讨当代全球化对基础教育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影响以及各国为此而做出的应对,即在这几个方面冠以“迎接全球化挑战”或“适应全球化时代”之名的基础教育改革。在探讨时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评述各国基础教育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改革举措,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反观我国有关的基础教育改革,试图为我国在当代全球化条件下怎样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或启示。
作者简介
方彤,1954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任华北电力学院教师。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教育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教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曾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并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独立或参与撰写和翻译了多部学术专著,如《瑞典基础教育》、《全面课堂管理》、《学生学习合作分析》、《教育性评价》、《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讲演》、《百川归海——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整》、《中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外国教育实验史》等,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
目录
专题研究报告之一 全球化与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以世界性教育重构运动为例
一 全球化背景与教育重构运动
二 教育分权化
三 择校自由化
四 教育私有化
五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参考文献
专题研究报告之二 全球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 全球化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因
二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价值取向与课程观
三 体现全球精神的课程目标——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共处”
四 全球化课程的设置原则和方法
五 全球化背景下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专题研究报告之三全球化、远程教育、世界基础教育改革
一 全球化、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
二 远程教育概念分析与发展过程
三 远程教育基本理论及远程教学
四 远程教育与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参考文献
结语
书摘插图
(三)后福特主义思潮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在20世纪初发明汽车的大量生产方式,后就用“福特主义”来指大量生产方式,其具体内涵则包括零组件的规格化、劳动的标准化与生产线的科学管理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石油危机的刺激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生产方式逐渐从大量生产方式时代的重、大、厚、长转变为轻、薄、短、小, “大众消费”也逐渐发展为“分众消费”,代表福特主义的重工业的龙头地位逐渐被服务业所取代,通讯与知识则成为影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
素。这种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的新变迁,即称为“后福特主义”。作为后福特主义主要母体的丰田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制造加工领域,它的精髓在于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合作、适时生产。由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变,并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迁,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和政治环境的转变。在此背景下,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基础也从福特主义(集中化)转向后福特主义(分散化、地方化或者灵活化)。从后福特主义出发,教育组织应从集权化、科层化的教育体制转化为一种发展性组织结构,学校承担服务的职能和责任,因此教育上的权力必须予以重新分化和分配,要求将教育管理和运营的具体权限转让给地方和学校以及家长,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