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程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与分析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世界哲学 ,
作者: 张铃著
出 版 社: 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16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1102515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科学以其独特的认识论属性备受哲学关注,而技术和工程因其主要遵循工匠传统则被冷落。1877年德国学者卡普出版了《技术哲学纲要》,再经过后继学者们的不断努力,技术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确立,并在社会建制、学术研究和社会影响方面取得了进展。这表明技术哲学由边缘向哲学研究的中心靠近,技术哲学的发展也进一步丰富了哲学研究的内容,增强了哲学研究的生命力。相比之下,对工程的哲学反思则显薄弱,然而,从哲学研究内容的扩展趋势和工程实践需要人文关怀的维度来说,工程哲学的研究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其生命活动的性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工程活动则是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人类的工程活动塑造和改变现代社会的面貌,哲学才能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必然要求把工程纳入哲学思考的视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本书选择从西方工程哲学人手,希望通过对西方工程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与分析,可以促进工程哲学研究在我国的成长。
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本书在第二章首先对西方古代工程观进行了考察。认为作为“军事艺术”的工程形态的生成是在古代政治、军事背景因素中,军事需要对作为古代技术形态的“技艺”进行选择的结果,并阐明了“军事艺术”与“技艺”的相似性特征;以此为逻辑起点,结合古代工程实践的史实,展开对古希腊和中世纪工程观的具体考察,从中总结出古代工程观的素朴的经验主义特征。
其次,在第二章提供的研究框架及理论基础上,对西方近代工程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在近代政治、经济背景中,工程形态发生了转化,表明作为“中立工具”的工程形态的成因是经济需要对技术的选择与集成,并阐明工程与技术的半分离状态;进而以理性的复归与分化为逻辑线索,分别考察在两种理性影响下,工程师传统的工程思想和人文传统的工程思想的各自发展历程。总结出近代工程思想的理性主义特征。
再次,在第二章、第三章的基础上,对现代西方工程哲学进行了系统梳理及深入分析。认为在现代社会背景中,工程形态再次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社会需要对技术的选择、集成与建构,将工程形态展现为一个动态过程,并厘清了工程与技术之间的本质区别及交叉重叠点;深入挖掘了经典技术哲学中隐藏的工程哲学思想内涵;分析了经验转向的实质内涵,表明现代工程的出现是以经验转向为契机的;对现代西方工程哲学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廓清。得出现代工程哲学的根本特征是经过理性的沉淀后向经验的复归的结论。
最后,就工程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歧与争论是在工程哲学中找到接合点,技术哲学中的两个传统在工程哲学内部相互渗透与交融;在此基础上,阐明工程哲学是对技术哲学的进一步拓展。
目录
摘要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工程哲学文献综述
二、国内工程哲学研究综述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山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古代素朴的经验主义工程观
第一节 作为“军事艺术”的工程形态
一、政治军事背景因素
二、“技艺”的“艺术”内涵
三、工程形态的生成:军事需要对“技艺”的选择
四、“军事艺术”与“技艺”的相似
第二节 古希腊理性统治下工程观的“遮蔽”
一、古希腊哲人对“技艺”的拒斥
二、“纯思想”对“军事艺术”的“悬置”
三、经验科学与工匠的结合
第三节 素朴的经验主义工程观显现
一、古罗马实用精神的传承
二、经院哲学对工程的间接关注.
三、工程的持续进步
四、“工程师”及“工程”概念的出现
五、“工程师”对“军事艺术”的经验性描述
六、工程知识的经验来源
七、工程师的角色责任
第三章近代理性主义的工程思想
第一节 作为“中立工具”的工程形态
一、政治经济背景
二、技术的工具属性
三、工程形态的生成:经济需要对技术的选择与集成
四、工程与技术的半分离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理性的复归与分化
一、经验向理性的过渡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最初的分化
第三节 近代工程思想的肇始:机械哲学的隐喻
一、机械哲学中的工程思想意涵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进一步分离的基础:机械哲学
第四节 工程师传统的工程思想:工具理性至上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断裂
二、近代工程的工具本质观
三、工程知识的工具形态:工程科学
第五节 人文传统的工程思想:价值理性的呼求
一、浪漫主义的忧患一一卢梭
二、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责任
第四章理性向经验的复归:现代工程哲学
第一节 作为“过程”的工程形态
一、社会背景
二、技术的“过程”属性
三、工程形态的生成:社会需要对技术的选择、集成与建构
四、工程与技术的分离和交叉
第二节 重塑价值理性
一、存在主义之思:一种生命哲学框架
……
第五章西方工程哲学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依据
目前,在西方,工程哲学这一研究主题已经受到哲学界和工程界共同的关注,该问题的凸显有其实践背景和理论缘起。
第一,从实践层面来看,工程哲学研究是当代人以哲学的方式对工程行为以及其后果的自觉关注和反思。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西方完成,生产力空前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样一种社会经济背景的出现得益于民用工程的推动,于是人们把工程实践看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20世纪早期,工程师们借助科学权威,成功打造出以下信念:工程师是新世界的缔造者,工程实践是社会进步的终极动力因;当今世界,人类工程活动愈加频繁,工程建设的规模愈加宏大,工程实践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可以说,今天我们不是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我们所创造的工程世界中。然而,在工程活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其负价值也显现出来,工程活动并不总是成功,也有不成功甚至失败的教训,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且工程规模越宏大,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强,其负面效应就越深远,可能引起的社会问题就越复杂。这使人们认识到,要搞好工程建设,仅有工程师的参与,仅依靠工程实践本身是不够的,工程活动是人类改变世界的重要实践活动,它与社会各个层面都有相关性,是一个与多因素相关的社会化的实践过程。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将其提升到哲学层面,进行哲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