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与民族文化的重构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凌宇编
出 版 社: 湖南师大
出版时间: 2002-1-1字数: 357000版次: 1页数: 503印刷时间: 2005/03/01开本: 大32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0811965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就现当代文学与区域文化、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作者简介
凌宇,苗族,1945年生,湖南龙山县人。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要学术著作有《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传》、《重建楚文学的神话系统》、《符号——生命的虚妄与辉煌》、《当代湖南文艺评论家选集凌宇卷》等,另在《文学评论》、《读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第二届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奖项,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目录
第一辑现当代文学与区域文化
重建楚文学的神话系统
从民族古井里汲取新鲜泉水
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经世致用与浪漫情致——湖湘文化与现代小说创作
不露形迹的补救——区域风俗对当代小说政治化倾向的消解
周扬: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判
论向本贵《盘龙埠》风俗描写的特色
第二辑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
现代中国的浪漫诗学
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之反省
90年代长篇小说:个人言说与历史浮现
论后期京派文学
文学的错位与“总体异化”理论思潮——析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倾向
90年代“城市小说”:中国小说创作的新视角
第三辑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
佛学与中国现代作家
儒家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鲁迅与墨侠精神
论郭沫若早期的哲学思想
传统小说艺术的现代性演进——论张爱玲与《红楼梦》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审视——也论《四世同堂》
第四辑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
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性质与特征
西方影响与九叶诗人的新诗现代化构想
王国维形式之美论
当代女性诗学的理论建构及其流变
解构与重建——五四文学话语模式的生成及其嬗变
现代“新女性形象”小说叙事的诗化特征
附录一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介绍
附录二本学科点1997年以来主要学术著作
附录三本学科点1997年以来主要学术论文
附录四本学科点成员介绍
书摘插图
重建楚文学的神话系统:
凌宇
题记:借尔一方土地,呼唤八方神灵。
一、现代神话的滥觞:
两千年前,当史官文学统治着北方文坛的时候,屈原以他的《离骚》、《九歌》诸篇章烛照南天,谱写出中国文学史上绚丽灿烂、别开生面的一章,与史官文学合成中华民族文学的南北二重奏。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学的主体精神,是南方民族特有的内聚生命力的爆发。而这种主体精神——厚积的民族忧患意识、炽热的幻想情绪、对宇宙永恒感与神秘感的把握、巨大的艺术创造力,又是与它独创的神话系统并存的。在这里,神的世界同时也是人的世界。但是,对人的世界的把握,必须经过神的世界的中介。
秦汉以降,随着以儒家理性精神为核心的北方文化——文学在中国的节节胜利,南方文化——文学中的神话系统逐渐解体。虽然,楚文学的独特价值不断被后来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所照亮,却终究只是流风余韵,无法重振昔日的雄风。
然而,近一年来,在湖南作家群中,却鼓荡起一股已非潜在的潮流。仿佛是对楚文化——文学幽灵的呼唤,在已出现的这类作品中,远古的神话、传说,民族生活中的古老遗存,包括特有的风俗、习惯,乃至在理性世界里,长期被视为邪辟、迷信、荒诞不经的东西,正在卷土重来,从文学王国里,理直气壮地夺取自己早已失去的领地。并且,这已不是个别作家的尝试,而是一种群体自觉。叶蔚林的《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孙健忠的《舍巴日》、莫应丰的《死河的奇迹》,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蔡测海的《母船》、《古里——鼓里》,何立伟的《白色鸟》,徐晓鹤的《院长和他的疯子们》、《野猪和人》,以及聂鑫森、彭见明、叶之蓁、肖建国、张新奇等人的某些小说、散文创作,都表现出向这方面移动的趋势。这些作品,一方面各自保有与创作主体过去创作的内在联结,一方面又程度不等地实现着创作主体对自己的某种超越。并且,这种超越似乎又表现为朝某种相同方向的振动——不再完全拘泥于人物、事物外部表现形态的真实性,荒诞、神秘或魔幻色彩笼罩着作品的画幅,具有类神话或现代神话的特征;力图挣脱具体人、事存在的有限空间范围,扩大作品的人生覆盖面。尽管这些作品里的魔幻色彩浓淡不一,开掘程度有深有浅,在艺术表现上,有较为自如与带着某种生涩痕迹的区别,其共有的类神话特征,却显示出楚人浪漫情绪的复活与狂放不羁的艺术想象力的释放。一种新的文学发展背景下的神之再现。这样说有被误解为浪漫主义囊括这类作品艺术特征的危险。其实,很难用某种单一的创作方法来概括这类作品。然而,即使只是作为一种局部因素,也照亮了过去人们感觉到却始终无法说清的湖南文学的独特风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