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以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为个案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中国教育 ,
作者: 吕立杰著
出 版 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220000版次: 1页数: 222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414100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为“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视野文库”之一,依托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整合我国高校课程与教学论学科队伍各研究方向的优势,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并以国际视野把握世界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新动向。通过对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基本规律的探索,促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并为国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项关于国家课程设计的研究。世纪之交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既是一项教育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国家课程设计,又是一段课程改革实践发展的历史。研究者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尝试还原课程改革的阶段和事件,呈现“新课程”设计的起源、动因、步骤、程序,对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关注焦点和决策文化进行了解析。这项研究,对于人们理解和思考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源流和过程,把握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一、新课程的设计:作为研究的问题
二、理解与解释:本研究的方法论
三、理解历程:获取资料的方式与过程
四、本研究的性质与价值定位
五、本研究的框架与思路
第一章 国家课程设计的理论视域
一、国家课程设计:作为一种课程政策的制定过程
(一)课程政策与课程政策的制定
(二)20世纪末国家课程政策制定的典型案例
(三)课程政策制定过程的本质
二、国家课程设计:作为大规模课程开发过程
(一)课程开发的内在元素与外在因素
(二)国家课程开发的模式
三、国家课程设计:作为课程研究的过程
(一)西方课程设计中研究倾向的演变
(二)对课程研究的范式理解及方法论定位
(三)当代课程研究的两种旨趣:课程开发与课程反思
第二章 我国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发展回顾
一、我国课程政策沿革
(一)新中国社会变革中的课程变革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课程政策文本的变化
二、实践中的课程实验进展
三、课程理论研究进展
四、课程研究与课程政策
(一)我国的课程研究与课程政策
(二)课程研究与课程政策关系分析
第三章 新课程研究的开端与政策问题的确定
一、新课程研究的开端
(一)课程改革背后的素质教育
(二)“93年课改”:基础与超越
二、课程政策议程的确定基础
(一)基础教育课程状况调查
(二)国际比较研究
(三)课程变革经验研究
三、核心政策文本的确立
(一)《纲要》根本的着眼点
(二)28次斟酌修订
(三)争论、澄清与遗留的问题
第四章 课程方案的规划过程
一、新课程设计人员的确定
(一)隐名项目招标
(二)成立大学课程研究中心
二、课程标准设计的过程要素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设计
(二)高中课程标准的设计
三、评估与决策:课程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四、课程标准实验情况的考察:信息回馈
五、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开放的系统机制
第五章 课程标准设计中研究者的审议与决策
一、异质的追寻:课程设计团队的构成
二、异中求同:课程设计中的协商文化
(一)冲突与沟通
(二)谁是决策者?
三、“零选择”——一个争论与妥协的故事
四、执行审议的必要条件
第六章 课程标准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价值倾向
一、寻找学科的哲学本质
二、课程标准内容选择与组织的要素
——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
三、课程标准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倾向
(一)课程意识形态的把握
(二)矫正缺失
(三)“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
(四)融合稳固的学科疆界
四、课程标准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尺度
(一)追寻理想
(二)兼顾可能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过程的程式与特征
一、三种视角下的新课程设计过程
(一)新课程设计:作为大规模课程开发过程
(二)新课程设计:作为课程政策的制定过程
(三)新课程设计:作为课程研究过程
二、课程决策方式是实践理性的审议
三、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顺序性
四、新课程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五、新课程设计与课程研究旨趣
(一)研究旨趣发生了变化
(二)课程研究的实践使命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国家课程设计的理论视域
一、国家课程设计:作为一种课程政策的制定过程
(二)20世纪末国家课程政策制定的典型案例:
国家课程政策是以国家权力机构,主要是主管教育的权力机构为主要的政策主体,因应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以及对人才结构的要求,针对普遍存在的课程问题制定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结构以及课程管理权限、课程评价方式的规划或文件,这些规划或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或者指导性或者权威性甚至强制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管是强调民主课程政策的国家还是拥有集权历史的国家,纷纷作出了有影响的政策变革,在课程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纷纷扰扰,争议不断。
1.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英国国家课程的制定: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英联邦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以及北爱尔兰地区一直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每所小学、中学都有自己独立设计的课程,即使在学校内部也没有年级之间课程的连续性,“每个班级的老师有权在自己的班上安排他认为合适的课程”(劳顿等,1985)。“二战”后,《巴特勒法案》奠定了英国战后课程发展的基础。它将课程的决定权授予学校,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的课程。学校开设什么课程,开设多少,由校长和教师决定。国家对教学计划的制订、教科书的编写也不作统一的规定。
70年代开始一些英国教育学者提出应该建立某种形式的国家课程纲要,他们认为各个学校在课程内容上的自行其是“这种做法引起的后果是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不足,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相互重复,出现大的断层,学生由于缺乏准备性知识,很难学习新东西”(怀特,1997)。当时的工党政府也提出要不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核心课程,满足民众对教育的关注,加强政府对课程的控制,并号召社会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80年代保守党执政后,统一课程的步伐明显加快,198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指导性的文件《学校课程》,提出课程目标和中学应该开设的课程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