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与语文教学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黄灵庚著
出 版 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280000版次: 1页数: 326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805896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门课程的内容有特别的硬性规定:既要讲授训诂学的基本常识,又要将训诂学的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联系,目的是要使中学语文教师在已有的古汉语基础上提高一步,学有所得,学能致用。眼下训诂学的教程课本出版了不少,但是很难找到一种能与中学语文教学直接挂上钩的现成教材。所以,根据课程内容要求,撰写本书的原则必须是:一是通达,二是实用,三是有创意。通达,是指内容平实,可读性强,不绕弯子,少讲或者不讲玄乎的理论,多举实例来说明。针对中学语文教师实际情况,对于例子的遴选,首先得考虑是否为中学语文教师所熟稔,尽量避开那些估屈聱牙、古奥难懂的例句,多遴选出于中学语文课本的典型例证。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通达”。实用,是指所讲述的训诂方法、条理等不仅要简单明了,而且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学员学了以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操作、直接应用。这是很重要的,套用一句古话是,“金针度人”。有创意,是指讲述内容,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力求见解独到、新颖,避免人云亦云,炒冷饭。但是,本书也不刻意追求“新意”,在平实、普通的前提之下求“新”、求“深”,切不可以“新”害“真”。这个关系务必要处理好。做到这三条,然后再考虑其理论性、系统性。总之,撰写本书,想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业务学习提供切实有价值的读本。由于水平有限,是否做到了这三条,心里还是没有谱的,期待着专家与广大语文教师来评议。
目录
第一章语文教师需要学习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并不神秘
第二节什么是训诂学
第三节训诂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第二章训诂文献的类别
第一节注释类
第二节辞书类
第三节札记类
第三章形训
第一节形训在先秦时期的表现
第二节形训与六书的关系
第三节字形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形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双声与叠韵
第一节反切
附一反切上字用字表
附二反切下字用字表
第二节上古声母系统
第三节上古韵母系统
第四节双声与叠韵
第五章声训
第一节先秦两汉时期的声训
第二节声训的第二阶段:右文说
第三节声训的第三阶段:以声音通训诂.
第四节探求语源
第五节声训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六章古音通假
第一节通假字及其识别的方法
第二节古今字不能当作通假字
第三节确立通假字的条件
第四节说明通假字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义训
第一节义训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词义辨析
第三节词义相反相成现象:反训
第八章方俗语的训诂
第一节什么是方俗语
第二节介绍三种方俗语的辞典
第三节训释语文教材中的方俗语
第九章古书辞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十章文言文教学备课与教学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语文教师需要学习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并不神秘
中学语文教师为什么要学训诂学?训诂学与语文教学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得先从“训诂”这名称说起。
自产生“训诂”的名称以来,似未曾有过统一的认识。
在汉代,“训”与“诂”二字分用居多,最早出现于《尔雅》。《尔雅》第一篇为“释诂”,第二篇为“释言”,第三篇为“释训”。《尔雅序篇》说:“‘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这说明,“释诂”、“释言”是专门通古今异言的,即用后代词语来解释前代词语,总之,是以词释词。“释训”是专门训“形貌”的,即以解释表达形貌的词语,对所解释的词义,要加以形象的描绘、说明,这就不是简单地以词释词了,而是用较长的文句来疏通、串讲,把意思完整地注释出来。“训”与“诂”在《尔雅》里是有明显分工的。
有人认为,“训”“诂”二字连用,发端于毛亨注释《诗经》,因为其所著书名为《诗故训传》。其实,这不足为“训”“诂”连用的证据。毛亨书名中的“故训传”三字是并列关系,各具其义。《尔雅》虽不专为解《诗》而作,可是它罗列的训诂材料多取毛氏《诗故训传》,其成书即在《毛诗》之后。《尔雅》的篇目,“释故”在前、“释训”继后的编次,恐怕也是出自《毛诗》的“故训”二字。唐孔颖达说:“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传者,传道其义也。”又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在孔氏看来,诂训,不等于训诂,尽管孔氏将二者合而言之,但“诂”是指“通古今之异辞”,“训”是指“辨物之形貌”,还是分用的。只是毛氏的“诂训”与《尔雅》的“释诂”、“释训”之“诂”、“训”在词性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要之,汉代的训诂,包含着释词与辨物形貌两大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