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新论(修订版)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知识读物,
作者: 陈鼓应 著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519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005762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老庄思想无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哲学理论,都已成为特殊风格的人类公共文化资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今儒道两家已成为中国文化之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代表;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则道家更成为古典哲学在体系建构上的主体思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必有其理论的说明,本书乃基于后者而呈现给学界人士的。
《老庄新论》一书,是陈鼓应教授对老子与庄子研究的力作。作者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观点较为新颖,且多有独到之处,如提出道、儒、墨、法互补与文化多元化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回响。本书由老子文集和庄子文集两大部分组成,贯穿了作者多年研治老庄学说的心得及见解,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参考价植。
这本文集取名《新论》,主要是由于作者在这些年来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有异于一般学界的观点:
第一,认为老、庄所创始的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主干。第二,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概念和范畴,多渊源于道家。第三,老学先于孔学,老子与孔子的师友关系,先秦典籍多有记载。第四,老子的思想视野和哲学的深度远胜于孔子。第五,前些时,学界讨论“儒道互补”的问题,并提出“以道补儒”的学法。第六,庄子对于时代的灾难有痛切的体会,对于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有敏锐的研究,正因为如此,他的声音直到今天还能得到无限的共鸣。第七,传统观点与目前学界的看法,都以老、庄尤其是庄子为消极,并且这种看法颇含贬义。
作者简介
陈鼓应,福建长汀人,1935年生,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等。
目录
北京商务修订重排版序
上海古籍版序
香港中华书局版序
第一部分 老子文集
一、老子其人其书
引言
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
老子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
论《老子》晚出说在考证方法上常见的谬误 ——兼论《列子》非伪书
墨子与《老子》思想上的联系——《老子》早出说新证
二、战国楚简《老子》及道家古佚书
引言
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
郭店简本《老子》所呈现的重要哲学问题——由改写哲学史的观点谈起
楚简之宇宙生成论 ——兼论之尚情说
楚简之宇宙演化论及异性复欲说
三、老子论述
引言
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
老子的有无、动静及体用观
老子与先秦道家各流派
第二部分 庄子文集
一、庄子内篇诠释
引言
: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
:平等精神与破除自我中心的格局
:精神生命的阐扬
:知识分子的悲剧意识及其隔离的智慧
:理想人物的审美心胸及宇宙精神
:“天人合一”的境界及“死生一如”观
:无治主义
二、庄子外篇解说
引言
:任情率性
:至德之世的憧憬
:窃国者侯
:安情适性
:象罔得玄珠
:言外之意
:礼仪法度应时而变
:精神四达并流
:知恬交养
:海河对话
:鲁侯养鸟
:艺术心境
:审时处和
:至美至乐
:道不离物
三、庄子杂篇发微
引言
:“性者生之质”
:流人思亲
:“万物殊理道不私”
:得意忘言
:三言的意涵
:“道之真以治身”
:“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之批判
:匡诸侯、安四邻
:“真者精诚之至”
:“以必不必”
:“内圣外王之道”
四、论说《庄子》
引言
庄子论道——兼论庄、老道论之异同
庄子认识系统的特色
庄子的悲剧意识和自由精神
关于庄子研究的几个观点——序刘笑敢博士《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附录一 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比较研究
附录二 先秦诸子引用《老子》重要概念举例
书摘插图
老子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
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伦理学家。将他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不仅可以看出彼此观念的异同,也可以认识老学先于孔学的顺序,以纠正一般哲学史上孔先老后的错误倒置。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教训是一种道德哲学,他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他还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另有一特异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这里,黑格尔似乎隐约认识到儒家学说较近于官方思想,而道家则属于民间哲学。更重要的是,黑格尔指出孔、老思想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属于“道德哲学”,而后者则是“思辨哲学”。诚然,从学院式的哲学视角来看,不仅看出彼此思想性质的差异,也有无从比较之感:因为老子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形上学体系,而孔子在宇宙论和本体论方面是空白的;老子倡导“静观”、“玄览”的认识方法,而孔子在认识论方面是贫乏的;老子有着相当系统化的辩证法思维,而孔子在这方面是阙如的,在这些主要的哲学领域——无论就形上学领域、认识论范围或思想方法上——老子哲学思维的丰富性与孔子哲学思维的欠缺性,确实相形悬殊。然而,如果我们将哲学的范围从宇宙论或世界观的角度转向而专注于“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就不难比较老、孔两家对时代与人生反映的异同,以及对传统制度、文化观念的分歧。
一、老子的自然主义与孔子的
德治主义之历史文化线索
冯友兰先生说得好:“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冯先生还说:“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的确,老、孔为同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所以他们的思想有颇多相似处,例如:1. 守中的观念。2. 以“和”为贵的心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以此而发展了庄子与孟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人际间的矛盾也总以消弭冲突的方式而为主。3. 重视主体生命的体验与反省,而缺少以自然为对象的分析与认知的方法。4. 远鬼神而重人事的思想。5. 崇尚朴质信实的德行。6. 反对刑制。7. 反对重税厚敛。8. “怀乡意识”缅怀人类历史原初的美好时光。总之,西周以来所逐渐形成的人文精神、人道观念、民本思想以及救世心怀——这一文化传统对老、孔都有着根源性的影响。春秋时期为人类理性大觉醒的时代,人文思潮的涌现成为诸子百家的主流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