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古诗词,
作者: 杨敏如 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1字数:版次: 1页数: 14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663153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公元十世纪初——曾经辉煌灿烂的唐王朝已经走到了末年,统一政权分裂,国土割据,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国”。直到十世纪中叶之后,宋王朝才逐渐统一了中原大地,重新形成统一政权。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唐诗已经走完了它灿烂辉煌的历程,晚唐的最后一抹晚霞已逝去,词在这个世纪得到了发展。而高踞于十世纪中国文学巅峰之上的,是以词著称的李璟、李煜父子。李璟(南唐中主)的词流传到现在的仅有四首,但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等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李煜(南唐后主)则在继承乃父诗风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李煜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多是名篇;他前期的作品大多写宫廷生活,后期的作品则感慨极深,亡国之思,去国怀乡之念在他的词中极深刻地表达出来。 本书对二主词进行了全面的注释、讲解,并将历代有关评论辑录于词后,供广大读者欣赏研究二主词之用。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南唐中主李璟、南唐后主李煜词。其中李璟词4首,李煜词36首。
南唐二主词一扫《花间词》的浮艳雕琢,清雅自然,沉哀入骨,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在词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枢纽地位。
本书对二主词进行了全面的注释、讲解,并将历代有关评论辑录于词后,供广大读者欣赏研究二主词之用。
目录
总序
前言
李璟词(4首)
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
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
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又(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煜词(36首)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一斛珠(晓妆初过)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又(蓬莱院闭天台女)
又(铜簧韵脆锵寒竹)
喜迁莺(晓月坠)
采桑子(庭前春逐红英尽)
长相思(云一绢)
柳枝 (风情渐老见春羞)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
又(一棹春风一叶舟)
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
又(樱花落尽阶前月)
又(庭空客散人归后)
又(樱花落尽春将困)
又(冉冉秋光留不住)
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
捣练子令(深院静)
清平乐(别来春半)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望江梅二首(闲梦远)
望江南二首(多少恨)
又(多少泪 )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又(无言独上西楼)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附录
李璟词历代总评
李煜词历代总评
李璟传记资料
李煜传记资料
书摘插图
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
【讲解】
这首词虽然沿用五代“花间”的闺情题材,却显得儒雅真切,大于闺情。仿佛不见什么伤春念远的女子,却似是词人李王青}的形象再现。
黄昏临镜。古代女子一天两次梳妆。这是依女则的要求应做的工课。她应该认真对待,方见得她严肃积极地对待人生。但在此刻,一钩冰冷无光的初月衬托着她那无心梳洗的黯淡心情。词人以临妆的具体情节和不圆的月、未整的发、无用的钗等形象描绘人物的情态和心境。这样的起句可称简练而不俗。下面再引出冥深层的描写,也就是全词的中心:“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参差的词句、和谐的韵律,组成一个深美的意境。两个三字句对得工致:“重帘静”,无人来去;“层楼迥”,身无自由。未必是实写帘楼,多半出自人的真切感受。两句道尽女子幽闭孤独的环境。“惆怅落花风不定”是景语也是情语。情随景生,情景交融。飘落零乱的春花,被时紧时歇的狂风搓揉着,扫落着。女子纷扰无依的心境与幽闭孤独的环境尖锐地对立着,该是怎样地发付?李璟写出如此深哀和矛盾是因为他不懂称霸立国做皇帝,只会出人风骚做诗人。他不是如温庭筠为侍筵的歌伎做艳词;也不是如韦端己在歌席间起乡思。他以闺情抒己之情,借名花美女写己之怨。在丧权、失地、惶恐、危苦的环境中,他多么像风里的落花、春去的春恨。自他以后,李煜继承他的传统、跨过“词为艳科”的樊篱,为宋词奠下基石。从此摆脱了“画屏金鹧鸪”(温庭筠句)、“弦上黄莺语”(韦庄句)的束缚,创造深美的意境,点燃抒情的生命力。宋代词人,受了他们李氏父子影响,结合新时代精神,才能写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那样忧国忧民的“闺情”词来。
词的上、下阕意脉不断。但过片以下,用逆写法。上阕黄昏,下阕昨夜。昨夜的事,层层翻转逆写,第一层是昨夜的梦:“柳堤芳草径。”一个和谐团圆的梦境。写景即是写人。上阕风里的花是现实;下阕柳堤芳草是梦境。第二层是今晨的梦醒:“梦断辘轳金井。”和上阕起句正好衔接起来。第三层逆写:“昨夜更阑酒醒。”加上一个情节:原来睡觉之前饮了酒,酒未能消愁。“春愁过却病”,再补上一个情况,女子在恹恹生病。“春愁”二字,乃点睛之语,也是结束之语,词人最后叹道:这种春愁,比病伤人,比病难解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