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点-离开为着回来

原点-离开为着回来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个人修养,自我完善,

作者: 唐家兴 著

出 版 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120000版次: 1页数: 180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446124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人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短暂的人生意义何在?远离尘嚣的大自然,独处于安宁恬静的意境中,作者试图让自己的心灵苏醒。

陈思堂——世界宣明会(中国)总干事

“印第安人说,如果一个人跑得太快了,就要停一停,好让灵魂赶上来。当这个社会连滚带爬地向前奔跑时,我们的确感到失魂落魄了。唐家兴的寻找不仅仅是他的个人行为,也代表了一代人在职场拼杀的同时安顿心灵的强烈渴望。一粒爱的种子,成长为一颗大树不是偶然的,因为它的名字叫作爱。”

杨澜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里希望你不要完全相信我所说的,而且更不要去照本宣科地实践我所说的。因为这只是我把自己往内心的讯息,因为这些讯息,得以审视我个人与世界的关联,重拾我原有的智慧。然而,只要我所说的能将你带往你的内心,寻求你自己的智慧及最高真相,那么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即是说,这本书只希望把你还给你自己而已。因为这是一条你为自己选择的路,永远为自己选择的路,不管你如何选择,我相信,也当中有着完美。

作者简介

唐家兴,香港人,1965年出生,从事广告及媒介工作近20年。虽然每天面对的都是城市生活中的消费文化,但因为小时候的一些特殊的成长经历,因此在生活上往往会抱着比较正面,积极的,爱与分享的态度。他特别喜欢音乐,思考和写作。在中国国内生活的10多年时间里,走访了超过100多个城市,体验过中国的地大物博及不同的人文精神。在马上步上不惑之年的时候,毅然放下工作,背着背包,走上西藏的一条回归自然之路时,感悟到生命的本质与价值,希望藉这本作品与所有有情生命共同分享所领会的喜悦及信念。这是他第一本源于自身故事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思考。

目录

第一章我的故事:给生命一个机会

贫穷——并非宿命

滴水之恩

音乐——灵魂的语言

爱,循循不息

第二章关于*生命

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我是谁?

聆听我是谁?——假装“我不知道”的人生

是什么在阻碍我们聆听“舒适地带”

去除阻碍之后——聆听你的体验

生命与求存

一个可能的结论:活在矛盾中

我的笔记本之湖水篇

第三章关于*创造

思言行

是与不是,乃关键所在

求神拜佛与感恩节

关于生命的本质:一切都是能量

创造当下的我自己

我的笔记本之星光篇

第四章关于*爱

第一座神像:痛苦——误置的热情

第二座神像:让人走自己的路

神像之外:新的文化故事

原点:绝对的爱

我的记事本之神像篇

欢庆生命

后记

媒体评论

离开原点是为给原点带回更强爱的力量

来源 价值中国网 朱子云

如果一个人跑得太快了,就要停一停,好让灵魂赶上来。当这个社会连滚带爬地向前奔跑时,我们的确感到失魂落魄了。唐家兴的寻找不仅仅是他的个人行为,也代表了一代人在职场拼杀的同时安顿心灵的强烈欲望。一粒爱的种子成为一颗大树不是偶然的,因为它的名字叫作爱。在茫茫的宇宙里,一定有一个更高的力量在运作着,而这个力量是和我们一个人都连接着的,它无处不在,它在我们之外,也在我们之中,它隐蔽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与我们不可分割,这个力量就是爱。爱从何来?如何把握爱?请看《原点-离开为着回来》。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我的故事:给生命一个机会

贫穷-并非宿命

人皆生而平等,没有谁注定该永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贫穷,并非贫者的宿命。

今日的香港,乃是矗立在维多利亚港口的一块翡翠,亦是南中国区璀璨版图上的明珠,珍稀、高贵、雅致而洁净。这是一个充满着商业机会,却也同时氤氲着人文气息的城市,公平,公开,公正,法律体系完善,福利制度坚实,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自由港口之一。极其整洁的城市面貌,优雅老派的市民作风,高素质、高效率的行为习惯,混杂了南中国特有的混着海洋味道的热情和本土化的传统民俗,构成了一个精妙、富足而令人羡慕的城市。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是游客或是第一次来香港的旅人,或许可以感受到香港确实是一个购物天堂、或享乐主义的圣地。除了这些对富有人群的体验外,也可以感受到平凡的普罗大众能够在完善而良好的政府福利体和保护中感受到的安全和温暖——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政府兢兢业业,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的诚意和努力。

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今天富裕的香港,亦曾在穷困中挣扎——曾几何时,她甚至于不能够保障她的学龄儿童皆能入学读书。在贫民聚居的所谓“木屋区”,人们带着怨气,每日挣扎谋生,所谓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每日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而他们的下一代,小小年纪的学龄儿童,不但没有条件接受教育,还不得不分担家庭生活重担,帮助父母看管小小的路边生意,做学徒,或是做其他小小童工所能做的事情。也有一些儿童在没有学习的情况下,每天无所事事中长大。

生长在60年代的我,也是这芸芸众生里的一个。我生长在一个有九名兄弟姐妹的家庭,我排行第七,父母是典型的劳动阶层,当然那时没有什么的生育计划,或许更多的劳动力会有希望让家庭走出贫困。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空间,父母每天日出而作,但并不日入而息,而这样的劳动也只是让我们一家人仅为温饱。 比我年长的兄姐基本上并没有机会接受什么教育,为了生存,早早便走进社会,当然也不会找到什么高薪酬的工作,其中不外乎是干一些粗活,帮补家计。更甚的是,有些非常时期,甚至于需要靠借贷渡日。对于我们来说,生活是这样被注定的。

上学读书,成了我最奢侈的欲望,和最难达成的梦想在那个时候。——琅琅的读书声,飘着油墨香的书本,老师,同学……上学读书,这个原本每个孩子都理应享受的机会,却成了贫困区里最奢侈的梦想。当年的我,有着一个小小孩童的梦想,却并无能力自主自己的人生方向。天性里面对于教育和文化的向往,抵不过环境的束缚和窘迫——难道小小的梦想,还未启航,就将被这社会的无力吞噬?

上帝关了你一扇门,就会开你一扇窗。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恰逢其时地遇见了人生转折的第一缕曙光,照亮了我的梦想。1960年代,名叫“世界宣明会”的慈善组织正式入驻了香港,开始了针对香港儿童的助学助养计划。当时的助养者,主要来自美国和澳洲,他们为学童提供学费,书簿费和文具费,以供贫穷的学童全无忧虑地学习读书。我不知道是上天的眷顾,还是自己小小心底潜藏的梦想感动了命运,总之,在我还懵懵懂懂的时候,我忽然知道,我可以背上书包,去学校念书了!——我极其幸运地获得了宣明会的助养。那一年,我6岁,我永远永远不会忘掉那一天,是那一天,我奶奶牵着我的手,走在炎热的太阳下,走在沥沥的黄沙路上,走上我新生命的机会的路上,我到今天,仍然不明白为什么我会把当天的情景记得那么清楚,那天没有风,我看着奶奶满是皱纹的手,我低头看着我的短裤,黑皮鞋与白袜子,我皱着眉抵抗着猛烈的阳光,我用右手碰着学校外围的生绣铁网走着,我心情是愉快而凝重的,可能小小的我,已隐约觉得这一天将会为在我生命中打开新的一页。(图14,15)

有时候回想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学习或所带来的压力感到十分的怨恨;一说起老师、作业有如洪水猛兽。叛逆、逃学,犹如拥有着无数新鲜玩具却随手乱扔的任性孩童,是绝对无法理解当年小小的我奔赴学校的那种兴奋和喜悦的。设在徙置区七层大厦的天台小学,今天看来,无疑简陋非常,校舍、教具、书簿、器材都因陋就简,却拥有着一批满有爱心、立志作育才者的教师团队。是他们的爱心点燃了穷苦学生们的希望,是他们艰辛的耕耘为每一个学生的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正是这座天台小学的校长,与宣明会取得直接联络,先后争取到每学期二百至四百个助养的名额,才令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名。助养费用主要涵盖学费书费,此外,还会将每月的盈余以及助养者圣诞节等节日额外的礼物赠金等等,用于我们的最基本的生活补助。(图16,17,18,19,20)每次,当校长小心翼翼的亲自紧握着薄薄一个信封的现金,我心怀感激。当他带领我们到商场购买一些大米和油好带回家时,我都有种小小自豪,仿佛可以得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帮补家用,承担起自己的一份养家的责任。每次购买东西,我们都会拍照,一来证明我们的确是买到了生活物资,二来也可以寄给助养人,以慰他们心怀。潜移默化之间,我不知道何时已经明白过来,并且认定了这样一个理念:要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最佳做法,在感激上天赐予我机会的同时,便是努力的获取知识,读书向上。

那个时候,每一周最快乐的一段时间,便是所谓的“团拜时间”了。校长来到我们中间,带着我们唱唱基督教的歌曲,为我们讲解一些做人的道理。说老实话,后者根本很难引起小孩子的兴趣,但是每一次我们很多人集体唱起圣歌的时候,却给我一种最原始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关于音乐所带来的人生体验等等的感触。小孩子嗓音嘹亮,心思单纯,每每合唱起来,真有点响彻云霄,绕梁三日之感。

而我们的校长是一个严肃的人,他个子瘦小,说着很难明白的家乡话,不苟言笑。但偶然的一次玩耍中,我们几个小朋友在他抽屉里发现了一本私人相册,那里面竟有着我们全班同学的照片——这也算是年幼的我第一次清楚看见所谓的“爱”的启蒙吧。(图13)

慢慢地长大后,脑海里也有了一些好奇,这位校长究竟是怎样的背景呢?他是大陆人,为何一个人来到香港建立起来这家慈善学校?各方面的打听和道听途说中勾勒起来的校长形象,是一个出生在中国大陆的普通年青人,已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受到了不知什么精神的感召,忽然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奔赴香港开创另外一种人生。靠着那一点点的储蓄,他在徙置区七层大厦的天台一点一点地搭建起这所小学来,从找老师,找赞助,到自己亲自教学,他每天都住在学校内的一个小小房间内,没有任何多余的享受,连卫生间也无,唯一一台小小的旧电视,和一拨又一拨天真烂漫到不知世事的小孩一起,陪伴他度过了数十年的漫长岁月。据说他很少回到家乡,仅以书信与妻子来往,只为了舍不得花费。他没有给自己开任何薪酬,只求三餐温饱,却常常为了其他老师的薪资而奔波叹息。成年之后我想起他来,也不禁想象,他后悔吗?他孤独吗?他想家吗?是什么让他愿意这样的付出?是什么一直让他这样无怨无悔的生活? ……究竟为什么,在这样一种生活中,我记忆里他的眼神,却总是安定、满足而充满信心,仿佛活在莫大的喜悦中?

还记得每一次校长最温柔的眼神都是在我们去校长室拿信的时候从他脸上自然地流露出来——除了邮寄我们的各科成绩单给助养者之外,我们也会写一些幼稚却真诚的信件给我们的“助养父母”(这是从英文翻译而来的习惯称呼)。(图12,26,27,28,29)小小年纪不谙英文的我,用歪歪扭扭的中文字写信,幸亏宣明会会负责把书信译为英文,转交到对方手中。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直到收到大海对面热情洋溢的回信为止。鸿雁往来,一来一去之间我慢慢在通信中得知自己的助养者究竟是什么人(图21):他们是一对澳洲夫妇,男主人是一位牧师,女主人是家庭主妇。他们自己也有三四个小孩,是一个极其温馨而尽享天伦之乐的幸福家庭。每次,他们寄来的信件或明信片中,都不会对我的成绩有所苛责,而是絮絮叨叨闲话家常一般,说给我听各种各样的家庭琐事,什么浇花啦遛狗啦,他们的小孩在学校的参加了什么社团或是什么运动……等等等等;我便也逐渐鼓起勇气将我在学校学到的每一点滴有用的小细节,交到的每一个新朋友,甚至一些小烦恼都一股脑儿地倾诉,彼此之间如同真正的家人一般,似乎真的成为了远在重洋之外的那个家庭的一份子。除去他们对我金钱的资助,这样的通信,在精神上令我变得富足,也令我的性格在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段时间里趋向了完善和开朗,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理念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而温暖的影响。资助有价,这样的关怀,现在回头看来,实在是我生命中的无价之宝。维系人类之间情感和关系的链条,当时我已在懵懂中握住一二。现在回想起来,忽然明白,我的助养父母,我的校长,甚至宣明会的很多工作人员,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并不主流,却为数不少的同一类型的人。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以及对社会,甚至对世界的关怀。

我一直觉得我的童年是幸运的,我似乎真的拥有很多很多别人所没有的东西。虽然我没有那些其他小孩都拥有的新奇玩具,但我会为我自己创造的每一个玩具而感到快乐。一块不怎么破烂的木板,打上很多很多不同位置的钉子,找来很多小小的玻璃球,从顶部同时滚下来,我就居高临下地去观察那一种颜色的球可以先到达底部。拣来很多其它小孩吃过冰棒后的小棒子,清洁过后,就可以用来玩一次只挑动一根木棒的游戏。可能正因为没有物资的富足,才令得我本能地对于快乐抱着珍惜和体悟的态度——我的发型永远都是平头的,因为剪平头的所需的费用是最少的,而且更持久: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现在我都认为镜中平头的自己十分英俊而富有魅力。我平常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我年长的哥哥留下来的,但每一年过年的时候,家里总会买给我一件新衣服,为了多穿两年,衣服总会买得稍大一号,宽松而舒适:现在我在五百强的企业上班,仍然喜欢宽大的休闲衣服,总被人说看起来年轻而又时尚。我永远只穿时黑时白的帆布鞋,然后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对那些发明白鞋油的人的感谢,因为只要每几个月在帆布鞋上凃上一层,就可以焕然一新。记得有一次新学期开学,学校要求大家穿黑色裤子来报到;但是市场中灰色的裤子偏偏比黑色的便宜。聪明的我,用一半的价钱买了一条灰色的裤子,再花一块钱买了两个电磁,因为我知道电磁里面的是黑色的碳,有染色的作用。所以到家后,把电磁用槌子敲开,把碳粉倒在一盆清水中,再把新买的灰裤子放进去,我惊叹于我这个伟大的创造与尝试,然而,好景不长,没想到这样的碳粉是不可能溶化在水中的,因此,半个小时后,世界上第一条黑斑点的灰裤子出现了,而在后来的两年中,我一直都穿着我自己研发的斑点裤上学。也许,这个就是我今天从业的广告事业所需要的创造力的体现?就这样,每天努力读书,游玩在废置的停车场和沟水边,不时创新一些小发明,就构成了我简单的童年。我健康的而快乐地成长着,很多年后,我才深深的觉察到我真正的快乐与物质社会无关。

在被助学的多年时间里,只有一次,我的暑假是在惶恐中度过的。那时候发生了一件让我觉得可能是世界末日的事情——那就是家访。对于受助学生的家访,主要目的是要去重新评估这些在接受助学的学童,家庭生活是否已有改善,如果能负担自己的学费,这个受助的名额就会转给更需要帮助的学生。那天,我的父亲并不了解内情,也完全没明白这次家访有可能给我带来深远的影响。为了维持一个父亲照顾好家庭的尊严,让到访的职工觉得他的小孩生活在一个不错的环境里,在整个家访的会谈中,他一直试图作出全家人的生活还算富足的假象,还特意的把一条毛巾盖在破烂的沙发上,为了不让人轻易发现我们家庭的困境。家访过后,我们才明白这次家访的目的。我们就这样诚惶诚恐的过着那个暑假,深怕暑假过后,便再没有机会再接受资助了,那样的话,我很可能要中断我的学业——然而,上天再一次地眷顾了我,资助没有被取消,我可以继续我的学业了!

从小学毕业之后,我进入了一家离家不远的中学,这家中学并没有与宣明会有任何的关连,但我仍然可以每个月得到资助。这开始了我每个月坐着公交车到宣明会在尖沙咀的总部领取学费的经历。每一次我都要坐大约一个小时的车,到达后在宣明会办公室外的走廊上排队,时间不会太长,但每一次拿到学费后都战战兢兢,唯恐在某一刻失落了。幸好,宣明会的职工对我们非常好,亲切而耐心地关怀我们学业的情况,还不时送给我们他们的月刊,名字叫作“突破”。那里记载着不同国家的贫困,饥饿,和很多跟我一样的小孩在学习的过程中孜孜不倦的积极故事。也正是这本月刊,启蒙了我我对世界的认识。

时光荏苒,一转眼,九年过去了。香港的经济也在数年间开始了腾飞,而因为种种原因,宣明会退出了香港,而我也跟我的助养父母从此断了联系,只能有时翻出他们的旧照片,怀缅一下。当时的我,在年龄的许可和经济环境的好转下,开始了半工半读,为自己挣取学费的忙碌生涯,一直到后来考入了理想的大学,找到一份充满挑战和机会的工作,拥有了稳定收入,正式成为了一个踏实、向上、努力而有用的人。童年时代的混乱噩梦,社会底层的艰苦经历,都成为我积极奋斗,努力工作的动力。匆匆的脚步从此时开始未能稍缓,直到有一天。

那一年,我二十多岁,就象每日搭地铁奔忙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之间的时候,我忽然看到一则地铁广告……“宣明会”三个字令我如遭雷击!一直未曾停下来思索过人生途径和人生路线的我,虽然不曾清晰知道,却也潜意识里明白,“宣明会”三个字与我,是多么关键的人生转折,又是多么大的恩惠和幸运!仔细阅读广告,原来,宣明会又回来了,但这次,他们不再回来资助香港的贫困学生,因为香港经济已经飞速发展,不再是需要帮助的贫困地区;相反,香港经济腾飞,富裕阶层越来越多,俨然成为了亚洲首屈一指的富庶社会,宣明会此来,是希望香港人能加入到助养其他国家贫困儿童的行列。当时的我,盯着那一则求助的慈善广告看了整整五分钟,那个广告很简单,标题是“给生命一个机会”;内容是:“在你看完这个广告的一分钟时间内,已经有六个儿童因贫穷而死去。而只要你每个月拿出二百元钱,你就可以解救很多人的生命。”

我想,时至今日,也很少能有人不被这个广告所震撼。深受宣明会恩惠的我,更是心潮澎湃难以抑制,毫不犹豫地走出地铁车厢,立即拨通了宣明会的电话。虽然我当时的收入并不算高,生活也并按不富裕,但还是很快办理了赞助两个赞比亚孩童的手续。除了金钱物资,我也开始很用心地准备给他们的信件,用当年我自己亲身感受的体验,来一点一滴化入今日。

滴水之恩

记得我自己的少年时候,一直在梦想那远隔千里之外,却如此亲密而熟悉的“家人”能够有朝一日前来探访自己。但以当时的条件来说,千里迢迢谈何容易!

很多年后,我在香港做了一个访问。记者问我有什么人生愿望的时候,我回忆着多年以来潜藏在心中的声音,坦然透露了我的两个心愿:其一是到澳洲寻访我的助养父母,亲自当面跟他们说声“谢谢”;其二就是到非洲赞比亚,去见一见我助养的孩子。这样的期望过去没有实现,所以我希望能在现在实现;让我见见当初给我一个未来的他们,也让那些我助养的孩子们见一见我。我不知道这样的心愿是否可能达成,我也不知道我为何就将这样的心愿如此坚定地脱口而出。如果这个世界上有阿拉丁神灯,每一个人一定会有太多太多愿望要实现:金钱名利也许听起来流俗,但却是现实生活中可能最直接的需求;俊男美女也许太过肤浅,但谁不曾有过些许求之不得欲爱不能的伤感经历?于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也许会有很多自强自立的年轻人想要获得惊人的才能和天赋;于身边支撑起人际关系的社会网络,也许会有很多善良温柔的人会祝福朋友家人健康平安……五光十色的世界里,可求之事可许之愿是如此众多,我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而已,以上所说的一切,我也想要、我也想求;但是,在回答那个问题的一刹那,我丝毫没有想到这一切,脱口而出的两个愿望,是在那一刻,我真实的灵魂中最跳跃的东西。我所真正渴求的东西。我知道,我与澳洲的助养人,非洲的孩子与我,我们之间,都欠彼此的人生一个拥抱,一个激励。

很是巧合。这个访问恰巧被香港宣明会的工作人员看到了。某一天的下午,接到他们的电话,他们主动提出,愿意帮我寻找当年助养我的澳洲夫妇的联络资料,但不要寄予太大的期望,因为60年代并没有现在电脑的使用和资料的保存,所有的资料与档案都是实物留存,现在几乎二十年过去,要找到那一批从香港不知道运向了何处的资料,实在是谈何容易!然而,一团火苗在我的胸中燃起了。我急切地盼望着,每隔一天都想要打电话过去询问进展,然而又担心打扰他们繁忙的工作。在期待与忐忑中,时间一点一滴流逝,刹那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那团火焰还在我的胸口跳动,却变得微小。一天,宣明会的工作人员向我解释,当年尚不是无纸化时代,一切都无从寻找,只能继续努力……

就在那段时间,因缘巧合之下,我从香港来到了内地的一片热土——上海工作。这是一个恰似当年的香港,又比香港更多了些别样风情滋味的城市。和香港一样,各种肤色各种国籍的人们融合在此。我公司就有一位澳洲同事,也是热心慈善的人士,在上海也常常作义工来帮助有需要的人们。当我在聊天时偶尔说起此事时,她很感兴趣地问我要了一些从前的照片和明信片。我小心翼翼的把我所收藏了接近25年的珍贵图片与书信交给她,我心中的火苗再次冉冉升起。时间默默流逝,又过了半年,某一天我打开邮箱的时候,收到一封她的邮件!天!!原来她替我联络了澳洲的一家报纸,将当年的照片和资料放在上面,代替我叙说了这个感恩和寻找的故事,也感动了很多人。人们互相转告之下,最终,乡居在某地的我的助养父母,联络到了报社;报社又立刻联系了我的澳洲同事;所以她马上发邮件给我(图24),这么多人涉入进来,这样大的一个链条,就因为爱,一环一环衔接起来。我激动得难以自已,太想感谢些什么人,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感谢。那天下午,我一直在恍惚的兴奋和焦躁的感动中度过。随后,我尽速安排了我的日程,我要去澳洲,我立刻就要去,一分钟也不能等待了。同时间我也告知了宣明会这个兴奋的消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更愿意一起帮我实现另一个愿望,就是到非洲探望我的助养小孩。在马上进入不惑之年的我,有幸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了两个愿望,那一刻,我抬头仰望上天,心里无言感激。再者,在宣明会的安排下,更联系了香港电台的节目制作人,为了我的这一个故事,拍摄一个名为《铿锵集》的节目,题目为“爱的延续”。因此,我先订了赴澳洲的来回机票,然后再去非洲看我的助养孩子,以此来完成这个完整的链条。

……

原点-离开为着回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