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兰卡普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叶梅著
出 版 社: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215000版次: 1页数: 278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108481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生命中不可以没有一条河,只要有条河就足以滋润童年的色彩,乃至整个生命历程。叶梅的幸运是,生活里拥有不只一条河:神农溪、宝塔河、沿渡河、九畹溪、香溪……至今在她的情感世界里,仍然还拥有着它们。 因此,她的散文情感润泽、丰美,漫溢着河之韵,水之灵。且看她如何描述她的母亲和河——两者俱是她的生命之源。 温婉雅致,细腻动人,能点亮生活,启迪心智,也能给纷扰不断的心灵以净化和纯化。
内容简介
叶梅情于深,意于真,舒放自如地展示了土家人的生命轨迹、生命风景。时令不限,笔触巨细不捐,人间苦乐,兴味酸甜,真率,隽爽,文字间漫溢着生命的芳香,跳荡着顽强的精神力量。更为难得的是,文字流露出来的她骨子里的那种善意,对自然的和对人的。
叶梅的散文不炫耀文字,不刻意雕琢,将写情、状物、叙事熔为一炉,真切明净,质朴秀润,在自然平实中见真趣。而她又是个擅长叙述的人,三两笔就写活一个人或一个故事,活画出一条河或一架山的个性,景物、风俗全不相同,令人心向往之,渴望能走进三峡、鄂西恩施、巴东以及她笔下描绘过的所有地方。
作者简介
叶梅,1953年出生于湖北三峡。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一级编剧。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花灯,像她那双眼睛》、《撤忧的龙船河》、《五月飞蛾》、《最后的土司》;长篇纪实《九种声音》、《第一种爱》;《叶梅研究专集》等。电影剧本《男人河》、《山乡书记》(合作),电视连续剧本《饭碗》、《大汉口》(合作)、《永远的妈妈》、《皇上二大爷》(合作)等,有多部小说经转载、翻译、改编。曾先后获得《中国作家》优秀小说奖、第二届“湖北文学奖”,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特别贡献奖、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等。
目录
序 蒋子龙
第一辑:月是故乡明
老地方
在金色大厅里回想《清江壮歌》
再螯五峰山
太阳河的女孩
有条河的名字叫龙船河
回到巴东
亲人就在宝塔河
利川的山
大水井
上个世纪的素描
秀气的小峰
仙女出没的九畹溪
小桥流水人寐
吃不够的合渣
榨辣椒
土家女儿哭嫁歌
酉水河上
第二辑:难忘鄂西情
舞阳小学
凤凰山的钟声
野三关
父亲是从恩施回去的
母亲的语录
醒事
嘎嘎的木楼
幺舅的书箱
那时到北京有多远
昔日重现
清江水
我与力勤
从前的萝卜
快乐的牛角
过去在哪里
相聚和平里北街
一双脚是怎样长大的
秀儿、梅儿和风儿
桃花三月
同名小妹
有一种情感因血脉相连
从恩施开始写作
如此美妙
第三辑:话说山里人
八峰神话
官店
平凡中的崇高之美
妻子
南下干部
弄潮者
不灭的烛光
小草也芳香
土家奇人
苗家的路
特色中医
草帽
五兄弟办电
前任
知心朋友
小北京
说三道四
高山白虎闯险滩
田氏后人书
桃艳村的生活
趟过三十二道水
巴土文化的传承
关于葡萄
听西部歌谣
懂得谦恭
边走边看
珍宝
不可缺失的民族记忆
一路黄花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辑:月是故乡明
在金色大厅里回想《清江壮歌》
丙戌初冬,北京的阳光暖暖的,全国第七届作家代表大会就在此时召开了。
来自天南海北的作家大都人住了长安街上的北京饭店,大会的许多重要议程都在饭店的金色大厅举行。大厅金碧辉煌,一千多位代表济济一堂,按姓氏笔画排序,我坐得靠前,一眼看见主席台左侧的一位老人,席次卡上写着“马识途”。心中不觉一喜。
马识途老人眼下是四川省作协主席,已有90多岁高龄,可坐在那里魁伟浩然,状如磐石。恰好我身旁便是诗刊主编叶延滨老兄,他曾于四川工作,我便小声问他跟马老是否相熟?叶兄说当然。我便说想拜会马老。他说噢?我说因为他写过《清江壮歌》。叶兄一听笑了,噢对,你原是在湖北工作的。我说不仅是在湖北,而且是在马老写的清江边上,读着《清江壮歌》长大的。
只要在清江两岸生活过的人,不能不读《清江壮歌》。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刚刚跨进鄂西恩施二中的校门,正是“文革”前夕,好不容易从学校图书馆借到手(等着借阅的人太多),还没等看完就被封存了。但那些感人的情节却一直在心头环绕,主人公贺国威、柳一清身上所激扬的理想光芒,映照着我们整个青春。
《清江壮歌》是马识途根据烈士何功伟、刘惠馨为原型写成的,而刘惠馨正是他亲爱的妻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