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英)科林贝克著,翁燕珩译
出 版 社: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50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1108496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的目的是介绍双语教育和双语。以跨学科的态度为出发点,广泛涉猎有关这个方面的话题。其中包括: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语言的个体和社会概念;儿童发展的观点;双语教育的一般性问题;双语与第二语言课堂以及政治和多元文化的观点。
编写这本介绍性的教材,包含哪些内容,割舍哪些问题,哪些方面可以施以重墨,哪些观点只做总结性的论述,哪些假设可以做深入的探究,哪些部分只可轻描淡写,实在彷徨不定。对问题的分析达到何种程度才算恰当,行文既不宜太过平直而有纡尊降贵之嫌,又要避免晦涩难懂,这其中又有颇多的争议。另一个折衷的办法是,既然在各个章节之间有着如此之多的内在联系,何不搭建一个清晰的结构。在各章的排列上我常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不把第五章放在前面呢?”的确如此。每件事情都是重要的。书中有关两个篇章的引言对本书在内容上的编排进行了说明。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宏观教育和微观教学方面、语言学和社会政治学方面、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讨论上,我们都做了平衡。本书在设计上着眼于新一代的双语学生。因此,我们试图从未来的角度论述双语和双语教育中的重点问题。面对围绕双语人的社会和政治难题,学生会在书中发现建设性地处理这些难题的一种尝试,从而认识到未来双语和多元文化领域中的那些积极的价值与美德。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科林贝克博士(Dr.Colin Baker)和本书汉译版主编翁燕珩于2001年4月19日在英国布里斯托西英格兰大学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双语教育研计会”上的合影。背景为本书原著出版单位——英国多语出版公司。
目录
一本具有双语研究前沿气息的专著
译者的话
中文版导言
序言
致谢
第二版介绍
本书介绍
上篇:双语的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
第一章双语:定义与区别
第二章双语的衡量标准
第三章语言的社会属性
第四章语言的复兴与逆转
第五章双语的发展
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
第七章双语与智力
第八章双语与思维
第九章双语的认知理论与课程设置
下篇:双语教育原则与教学实践
第十章双语教育绪论
第十一章双语教育的效度
第十二章双语教育环境中的语言发展与语言分配
第十三章双语教育问题
第十四章第二语言学习
第十五章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读写能力
第十六章课堂上的读写能力与双语读写能力
第十七章加拿大浸没型教育的课堂
第十八章双语教育的模型与框架
第十九章双语的政治问题
第二十章多元文化主义与反种族主义
推荐读物(英文)
附录(英文)
参考书目(英文)
作者索引(英文)
主题索引(英文)
书摘插图
上篇:双语的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
本书上篇涉及双语的四个基础领域。每一个领域旨在提供一套词汇和构架,以理解在第十章和第二十章中讨论的双语教育和双语课堂问题。这四个领域是:
双语的术语
社会科学研究大都使用一些专业术语来规范课题的讨论,双语和双语教育也不例外。在第一章及第二、三、四章中,除了介绍词汇外,我们还要讨论一些重要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其目的不仅仅是介绍一些术语,还要介绍一些概念和结构,以便能更深刻地了解双语人以及他们的状况。
术语和概念提出了“标准”的问题。例如,“达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双语人,表明了对双语人的判断有时需要一种标准(量与质)。第二章将主要讨论双语的标准问题。这种标准本身并不重要,但它却有助于澄清概念,而且正如第二章所说的那样,它与学校的课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双语的社会属性
第三、四章将讨论的重点从第一、二章的对“个体”的研究转移到对语言的群体及社区的研究上。语言人生活在语言社区中,而语言社区又常随其两种语言的使用而变化。因此,第三、四章主要讨论诸如语言计划、语言转换、语言保持、语言消亡、语言活力、语言复兴、语言逆转等一些关键性的社会问题。一种假设认为,双语教育是更为广泛的社会政治运动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