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术史
分類: 图书,艺术,艺术理论,
作者: 朱琦著
出 版 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4-1字数: 350000版次: 1页数: 309印刷时间: 2007/04/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103235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香港美术史其实主要是过去一个世纪的香港美术发展史。香港美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与内地美术的发展时合时离,并最终发展成颇具特色的区域性美术。
内容简介
所谓“香港美术”,是20世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在香港地区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岭南特色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并不断吸纳西方现代美术造型元素的一种边缘型区域美术。它既是感性的、自发的,也是一种广泛的移民艺术;它继承了岭南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非正统、非规范的叛逆性格和经世致用、开放进取的世俗精神,同时融合了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理性于创新观念;它缺乏系统的美术史源流于形能学上一以贯之风格,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中西艺术夹缝中寻求满通学认同,达到艺术上的自由重构。
作者简介
朱琦,1964出生于中国浙江台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博士。1998年至2002年间曾先后在中国驻马来西亚、新加坡使馆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现任职于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近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诗情凝固:雕塑》、《佛教美术漫谈》《朱铭》,合作诗著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缘起
二、香港美术的内涵与分期
三、香港美术家的构成与流变
四、香港美术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萌芽期(清末民初—20世纪20年代中期)概述
一、晚清香港的外销画
二、何剑士和郑磊泉的时事漫画
三、香港早期的传统书画活动
四、香港早期的西画活动及香港美术会
五、香港的月份牌及“月份牌王”关惠农
第二章 拓展期(20世纪20年代期—1937年)概述
一、香港抗战前的美术社团
二、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及邓尔雅、潘达微、黄般若的艺术
三、书画文学社
四、香港抗战前的美术教育
五、鲍少游与丽精美术学院
六、画坛巨擘李铁夫
七、“西画三杰”李秉、余本、陈福善
八、其他西画及雕塑家:黄潮宽、徐东白、王少陵、梁竹亭
第三章 移植期(1937年—1949年)概述
一、香港抗战时的漫画木刻运动
二、香港抗战时抗战后的传统书画活动
三、抗战时岭南画派在香港的传播
四、人间画会抗战后在香港的进步美术活动
五、符罗飞与黄新波的革命美术创作
第四章 自立期(1949年—20世纪50年代后期)概述
一、香江入画:黄般若晚期的创作
二、岭南双雄:赵少昂、杨善深
三、新亚书院艺术系:香港学院美术教育的形成
四、丁衍庸的艺术
五、陈士文、王己千、萧立声
六、其他艺术家:孙星阁、李研山、徐东白、伍步云、任真汉、彭袭明、饶宗颐、陈海鹰、郑家镇
第五章 现代主义传播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20世纪60年代)概述
一、香港现代艺术先声:吕寿琨、邝耀鼎、白连与香港艺术家协会
二、现代文学美术会与中元画会
第六章 成熟期(一)(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概述
一、韩志勋与尤绍曾的艺术
二、慧悟古今:张义的雕与塑
三、文楼的文人雕塑
四、都市幻象:陈福善的晚期创作
五、人间寄情:方召麐的艺术
第七章 成熟期(二)(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一、香港现代水墨画运动
二、王无邪:水墨画的现代设计观念导入
三、元道画会与周绿云等人的创作
四、水墨的年代:一画会及其创作
五、刘国松的香港时期
六、水墨新潮:香港现代水墨画协会
第八章 成熟期(三)(20世纪70年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一、香港视觉艺术协会
二、陈余生、夏碧泉、朱兴华等人的艺术
三、水墨、水彩及油画家群体
四、书法、篆刻家群体
五、版画、雕塑家群体
第九章 多元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末)概述
一、香港的装置艺术
二、通俗美术的宠儿:香港的卡通式漫画
三、新移民老画家:林风眠的香港时期
附录一:1900—2000年香港美术大事记
附录二: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三:图版目录
后记
跋
书摘插图
第一章萌芽期(清末民初—20世纪20年代中期)概述
香港地区原为古代越族的聚居之地,战国时期并归楚国。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派兵南下五岭,将之纳入中国王朝的统一版图。考古学者从香港发掘出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等,从造型、制作技术和材料等方面考察,与东南沿海出土的古物有很多相同之处,同属于古代越族先民的文化。近年在香港东龙岛等处发现的距今3000至2500年的摩崖石刻,其图纹与内地古器物上的纹样相类似,是越族先民出海有举行祭祀活动的记录。
从秦代到清代的2000多年中,香港地区一直处于中国历王朝的行政建制下,从未间断。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下,香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更深。深水埗李郑屋村发现的汉代砖墓,从墓砖刻文及出土文物上看,与广东其他地区发现的汉墓十分相似,表明东汉时期香港地区的文化与中原文化已经逐渐融为一体。历代在新界和港岛聚居的居民,多数是祖籍东莞、新安等县的本地人和来自岭南各地的移民,他们的文化主要是广东文化。他们兴办书室、家塾,鼓励和培养本族子弟考取功名、光耀门庭,在生活习俗和文娱活动方面与广东沿海的民间文化一脉相承。这些都表明,香港的中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香港历来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唐以降,外国来华船只往往在新界地区的屯门停靠,返航时再屯门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