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美学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张节末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7-1字数:版次: 1页数: 29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108177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定位于哲学美学而非文艺美学。提出中国美学史发展遵循审美优先而非艺术优先的规律,循此思路,以求还原古人的审美经验。对中国美学史上从庄、玄到禅的历史转换做了别人基本没有做过的考察。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为玄学所接纳的学术史过程,从比较美学的角度加以考较,认为在空观熏染之下的禅宗审美经验在本质上不同于庄子以及玄学的审美经验。尤其对禅宗现象空观出现的哲学史、美学史转换过程下了大的功夫。禅宗空观与西方现象学比较。提出运用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所创本质直观方法来启发对禅的空观的研究,以揭示禅的审美经验之纯粹直观性质。在此思路下,力求直接去面对禅宗的感性经验,而不是像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样仅仅取道于文艺现象来达到它。对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意境范畴从禅宗空观及现象学角度展开研究,提出意境是空观下对色(现象)的纯粹直观,是禅宗美学突破的产物。
内容简介
该书对中国美学史上从庄、玄到禅的历史转换做了别人基本没有做过的研究。作者从比较美学的角度考察了印度佛教被中国玄学所接纳的过程,并试图在与西方现象学的比较语境中揭示禅宗审美经验的特质;还运用还原式描述的方法,从最基础的禅的感性经验入手,勾画禅宗现象空观的哲学史、美学史转换线索,揭示了禅的感性经验与其背后的哲学思辨、价值体系和心理特征之关系。
作者简介
张节末,1956年生,先后受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吴调公先生和华东师范大学冯契先生,目前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描述中国审美经验,祈以西学发明中学,求揭橥纯粹中国之美学,著有《狂与逸》、《嵇康美学》等。
目录
引论 从庄、玄到禅——古代美学的两次突破
第一章 禅宗美学前史
一 玄学与魏晋审美心理
二 玄学接引下的般若学
三 前禅宗美学问题
四 等待第二波突破
第二章 孤明独发
一 除烦恼
二 自性自度
三 定与慧
四 无相,无住,无念
五 对法
第三章 谛观与顿悟
一 藉境观心
二 灯与镜:光明崇拜
三 偶然之悟
第四章 从“气”到“色”——自然观的变迁
一 前禅宗自然观述略
二 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
三 从陶潜的“化”到王维的“空”
第五章 说不可说之境
一 从王国维说起
二 心意根境
三 名相之外
四 法眼和“隔”与“不隔”
第六章 禅化与诗化
一 禅境与诗境
二 个案研究:月
三 释“意”
参考书目
旧版后记
新版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禅宗美学前史
我们在引论中对古代美学的两次突破所做的宏观叙述,可以视为禅宗美学在美学史上的初步定位。佛教(尤其是大乘般若空宗)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如何为中国固有思想所接引并形成中国独有的禅宗,又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禅宗的美学,过去治哲学史、思想史和佛教史者多重视前一方面,对后一方面较少下功夫。与玄学美学受到非同寻常的推重并在美学史上得到相应的定位形成对比,禅宗美学兴起的历史过程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因而禅宗美学固然在近若干年中蔚为古代美学研究的重镇,却从未能获得美学史上的相应定位。定位不明确,定性也将大受影响,这不免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它的理论力量。反过来看,如果禅宗美学的定位不明确,那么玄学美学的定位,尤其是它的后期发展和下限,也是不能真正明确的。
我以为,较为清晰的禅宗美学前史是研究禅宗美学的前提,也是整个中国美学史研究无可忽视的重要一段。禅宗美学与玄学美学相接并形成两波的过程,很值得细细考究。两波有相同之处,更有相异之处,同与异都在相承相接中展开,这是复杂难明之所在,相同之处固然要搞清楚,相异之处则更需弄明白,不然美学的历史还是模糊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不一般地描述玄学美学,而是循着从玄到禅的历史发展,重点研讨玄学美学与禅宗美学的内在关联和过渡,为读者描画出古代美学第二次突破的两波之间所发生的审美经验的基本变化、美学观念发展理路的延展和转折。
从美学史的发展看,玄学美学在自然观、情感观、审美人格、审美经验中的主客关系诸问题,以及艺术理论方面都有极为突出的理论推进,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佛教却以它更为精致灵敏的理论思维和感性触角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它集中并渗透于以空观为基础的看世界和看自已的意象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