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学做人》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个人修养,为人处世,
作者: 李轩 编著
出 版 社: 海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30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0213549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几千年来,国家的兴衰治乱,人民的悲欢离合,朝代的更迭变换,文化的兴废传承,不知演变了多少次。而土地还是这块土地,舞台还是这个舞台,只是舞台上的人换来换去而已。如果你想具有一双慧眼,如果你想对事情看得更加透彻,那么不妨读读历史!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生,现实是正在流动的人生。历史不是简单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文化,谁掌握了这种智慧和文化,谁就掌握了现在,谁就能够创造未来。 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浅出的将历史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在愉悦的心态下学习历史知识。
内容简介
其实,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保留着一分追寻逝去历史的好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通晓古今之变,能够知道我们来自何方,又将走向何方?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本身就处在历史之中,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在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中,古人们那些超越常人的见解,出奇制胜的创造,机敏应对的韬略,解疑醒世的良言,无不闪烁着智慧之光。他们正确看待问题的眼光、巧妙解决问题的手段,在今天看来仍然体现出极高的智慧。每天读一点历史,一个简单的故事就能启迪思想,开悟心灵,改变你为人处世的方式,改变你做事的方法与技巧。只要我们走到历史中去,你一定能够从中有所感悟,这些感悟肯定会对你的做人做事有所启迪,会源源不断地激活你的思绪和才情。
目录
第一章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塑造自我,修身立命
切忌“夜郎自大”
正确分析,认识自我
学人所长,补己之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二章 刚柔相济,进退自如
龙蛇屈伸,幻化莫测
力服人口,理服人心
刚柔并济,以忍治暴
满月易亏弓硬弦常折
处弱守柔,以柔克刚
自毁自辱,装疯诈呆
该退让时须退让
以退为进,终获胜利
刘秀以柔道得天下
第三章 谦恭知足,退守保成
锋芒不可太盛
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识时务者为俊杰
做人不能太张扬
第四章 以诚对人,言而有信
未学做事,先学做人
言必诺,信必诚
一诺千金
守信是最大的美德
言出必践,信赏必罚
讲究诚信就是救助自己
言而有信才能让人臣服
阎敞诚信无私
曹操不违生死约
陆元方卖房讲诚信
高允宁死不说谎
诚实的人不欺骗自己
第五章 克己忍让,以和为贵
凡事多忍让
忍一时,风平浪静
大丈夫一“屈”值千金
胸怀宽厚,以事业为重
克己待人,招揽人才
容人之短,宽以待人
忍小事,成大事
商汤善屈得天下
忍耐得天下
心底无私天地宽
第六章 灵活变通,智圆行方
审时度势,灵活变通
“糊涂”一点又何妨?
随机应变,化险为夷
韬光养晦,谨慎做人
说话要看对象
做事要分轻重缓急
大智若愚,真聪明者
兵不厌诈,以假乱真
功成身退,及时隐退
屈伸有度才能进退自如
第七章 锁定目标,锲而不舍
愚公移山感天神
韦编三绝“仁“苍生
凿壁偷光抒己志
忍辱负重著《史记》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破釜沉舟终克强敌
搜罗百氏,终成《本草纲目》
第八章 养精蓄锐,蓄势待发
保养精神,蓄积力量
忍而不发,静候佳机
天下之事,制之在始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能屈能伸,应对磨难
第九章 纵横披靡,进退自如
高瞻远瞩,把握趋势
把握时机,该进就进
进一步,还要让三分
采取曲折的方式进取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战国前期,有位“赫赫有名”的魏惠王。他之所以有名气,乃在于他在位期间打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一连串大败仗,硬是将其祖父魏文侯、其父魏武侯辛辛苦苦创下的那份霸业给葬送了,称得上是一位典型的败家子,完全的失败者。
公元前453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战国揭开了序幕。
在当时的七雄之中,魏文侯第一个实行改革,礼贤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名流贤达,重用吴起、李悝、西门豹等才俊之士,行“地力之教”,施“平籴之法”,创“武卒之制”,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成了三晋中实力最强的老大。
为了称霸天下,他曾联合韩、赵诸国,先后西伐秦,占秦河西之地;南击楚,夺楚睢之间;东攻齐,入齐长城;北征中山,一度奄有其地。继起的魏武侯效法其父,保证了魏国的霸业得以平稳维持。
应该说,父祖辈给魏惠王留下了一份十分可观的家业,他完全可以“大树底下好乘凉”,当守成之主,享现成之福,谋社稷之安。然而,好大喜功心态以及随之而来的战略抉择失误,终使魏惠王走上了身败名裂的不归路。
根据战国兵备地理考察,魏国北邻赵,西接秦,南连楚,东毗齐、宋,其地四通八达,多面受敌,无险要可供守御,处于四战之地的战略内线地位,这决定了魏国的中原霸权有着天生的内在脆弱性。所以,魏惠王上台后最应该做的,是如何凭借已有的实力地位,适当选择主攻方向,避免四面出击,防止四面树敌。
就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他的正确选择无疑应为东守而西攻,即据有河西之地。乘秦国退守洛水的有利形势向西发展,夺占泾、渭,控制崤、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遗憾的是,魏惠王本人是彻头彻尾的战略短视者,他所追求的是表面上的风光,贪图的是虚幻意义的荣耀。在他看来,秦国“僻在雍州”,完全不配当自己的对手,胜之不武,服之无名,激发不起自己的兴趣。相反,控制三晋,压服齐、楚,才是煌煌伟业,颜面有光。
在这种自高自大心理的驱使下,他轻率地作出了战略东移的选择,西守而东攻。为此,他把都城从安邑搬迁到大梁,自以为居天下之中,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天下的领袖。
意识深处的霸主心态越是强烈,表现在行动上的乖张轻妄也就越是极端。它使得魏惠王在当时的军事外交上变本加厉推行“单边主义”,动辄对其他诸侯国付诸武力,用戈戟而不是用樽俎来发言。这样一来,长期形成的魏、韩、赵三晋联合阵线破裂了,与齐、楚等大国的关系恶化了,至于与秦国的矛盾也丝毫未因迁都大梁而有所缓解。一句话,魏惠王终于因自己的好大喜功、锋芒毕露、四面出击而陷入了战略上的极大被动。
尤为可悲的是,魏惠王始终不曾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殆,反而沾沾自喜,继续营造“慕虚声而损实利”的“形象工程”。而他的对手恰好利用这一点,推波助澜。诱使他在失败的道路上死不旋踵地走下去。
头脑简单却自视甚高的魏惠王果然中计,进了人家预设的圈套。
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魏惠王曾接受商鞅的献策,释秦攻齐,自称为王。商鞅入秦主政后,敏锐地看到秦、魏互为死敌的本质属性,认为魏是秦的“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于是处心积虑“借刀杀人”,以图削弱乃至摧毁魏国的实力地位。
为此。他出使魏国,实施祸水东引、坐收渔利之策。一到魏国,他便当面给魏惠王戴高帽,灌迷汤:“大王之功大矣,令行天下矣!”
爱面子的魏惠王当然听得满心舒坦,整个身子飘飘然起来。商鞅见招数奏效,进而居心叵测地建议魏惠王“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即鼓动魏惠王公开称王,然后联合秦国,用兵齐、楚。“王”是当时的最高称号,地位在诸侯之上,魏惠王对这个名号早已朝思暮想、垂涎已久,只是担心他国的反对才不敢仓促行事,现在既然得到秦国的“鼎力支持”,那也就不必再半抱琵琶,讲什么客气了。
于是乎。魏惠王兴致勃勃按照周天子的礼制准备舆服仪仗,修筑宫殿,在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年)正式加冕称王。同时以霸主的身份召集诸侯会盟,把场面撑得大大的:宋、卫、邹、鲁诸国国君应邀与会。秦国也派使节到会捧场。
这时候的魏惠王真的是挣足了面子,摆够了身段。殊不知这种利令智昏的举动,恰恰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陷于孤立的困境,到头来为一时面子上的光鲜付出惨重的代价:“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以桂陵、马陵之战为标志,魏国的霸权宣告终结,魏惠王的面子亦随之丢得干净。
评点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魏惠王的可悲,正在于他既不知人,更不自知,好高骛远,忘乎所以,稍有资本便要炫耀,一旦得势便要摆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的确是大的智慧。但是普天之下能有几人做的清楚呢?战胜别人要比战胜自己困难许多,难怪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座大山,其实最难攀越的是自己。我很是相信这么一句话,的确,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能有几人战胜自己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人类应该关注的问题!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应该反思一下吗?在大智慧和小聪明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塑造自我,修身立命
祖逖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将领,他半夜闻鸡起舞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激励现代的人们刻苦努力、奋发图强。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今河北省定兴县)人,他的父亲祖武曾经做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祖逖有几个兄长,父亲去世时他还年幼,生活就由兄长们来料理。祖逖生性活泼、开朗,从小就爱动不爱静。十八九岁时,他才开始励志读书,到二十三四岁时,已经博通今古。他还是一个谦虚好学的人,经常到京城洛阳向有学问的人请教。见过他的人,无不对他赞不绝口,大家都认为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24岁时,祖逖当上了司州(今洛阳东北一带)主簿。主簿虽然只是主管文书簿籍的小官,但祖逖工作认真负责,还认识了一个叫刘琨的同行。刘琨是汉朝宗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同祖逖一样,刘琨也是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俩人情投意合,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他们无话不谈,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的时局,谈论自己的抱负,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两个人经常谈着谈着就忘记了时间,直到夜深了才睡觉。
一天夜里,祖逖被一声鸡鸣给惊醒了。他向窗户外面一看,天色还有一些暗,一轮残月还挂在天边。祖逖心想该起床练功了,于是叫醒了刘琨。刘琨睡得迷迷糊糊的,就问祖逖怎么了。祖逖对他说:“你听,鸡在叫了。它这是在催我们起床呢。我们赶快起来练功吧。”刘琨听了以后,赶紧起床了。他们拿下挂在墙壁上的剑,来到屋外,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从此以后,俩人每天都苦练武艺,还经常探讨兵法。由于他们不懈的努力,俩人后来都成了有名的将军。
晋朝时,匈奴贵族横行北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北方人民的生活十分不安定,有很多北方人到南方去避难。祖逖的家乡也受到了匈奴人的侵扰,于是,他带了几百名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过程中,祖逖主动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病残的人,与众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粮食和衣服。祖逖一路上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人们一致决定由他来做大家的首领。经过长途的跋涉,他们来到了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这时的祖逖已经拥有一批壮士,他们都来自北方,希望祖逖能够率领他们赶走匈奴人,尽快收复中原。
当时,司马睿还是琅玡王,还没有继位当皇帝。祖逖渡江到建康去见司马睿。并对他说:“现在朝廷局势大乱,主要是因为皇室内部纷争不断,大家互相残杀,给胡人留下了可乘之机,才使得他们攻进了中原。匈奴人无比残忍,他们残酷的杀害中原的百姓,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家都想将匈奴人赶出中原。只要大王一声令下,派我们去收复失地,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会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对付敌人。”
司马睿此时并不打算收复中原失地,但是听祖逖分析得十分有理,也不好推辞,他思量再三,最后勉强答应了祖逖的请求,任命祖逖为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同时还给了他3000匹布和可供1000个人吃的粮食,但是并没有派给祖逖人马和武器。
虽然只有粮食和布匹,但是祖逖并没有放弃,他将自己带来的几百名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当船行驶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起船桨,一边拍打着船舷,一边发誓说:“我祖逖发誓一定要将那些占领中原的匈奴人赶走,否则我以后再也不会横渡这条大江。”祖逖的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随行的壮士都被他这种豪迈的气概所感动,个个心中充满了杀敌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很快来到了淮阴,并在这里暂时住了下来。祖逖和众壮士想尽各种办法制造兵器,并且在这里招兵买马,最后他们聚集了2000多人马,一路向北进发。当地的人们听到祖逖的军队攻来的消息。纷纷给予支持。很快,他们就收复了许多失地。
中原大乱之时,长江以北的很多豪强地主趁机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使他们停止内争和他一起北伐。而对于那些不听号令甚至是依附敌人的豪强地主,则坚决予与打击。
祖逖的好朋友刘琨在北方听说祖逖的事迹之后,高兴地说:“我每天晚上都枕着自己的兵器睡觉,就是一心要消灭敌人。没想到,祖逖比我快了一步。”
公元319年,陈留地方的豪强地主陈川向后赵国主石勒投降。祖逖听说后,决定发兵进攻陈川。石勒派后赵国的5万军队来援救陈川,也被祖逖打得大败。随后,后赵的将领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韩潜争夺蓬陂(在河南开封市附近)城,双方的战斗了持续了40天,仍然分不出胜负。由于战争时间过长,双方的军粮基本上都快耗尽了。
祖逖心中十分清楚,再这么相持下去,对自己很不利。于是,他想到了一个计策。他让士兵们将泥土装满布袋,封好袋口,让1000多名士兵,将布袋运送到军营里,装成好像在运粮的样子。最后,他又派几个士兵扛着几袋米,走到半路的时候,装作很累的样子,停下来休息。
桃豹在赵营内得到消息后。十分眼红,想将晋军的粮食抢过来。现在,看到晋兵在半路上休息,他心中大喜,马上派了大批兵士去抢米。晋兵看到赵军果然上当了,丢下米袋就逃。赵营里的粮食早已经吃完了,现在虽然抢到了一点米,但也只能勉强维持几天。士兵们看到晋营里运来那么多军粮,军心难免就有些动摇了。桃豹看到这种情况,立刻派人向石勒求救。石勒收到桃豹的消息,马上装运了粮食,派人用1000头驴子给桃豹送去。祖逖早就得到石勒运粮的消息,于是,提前在路上设下埋伏,把后赵的粮食全部抢回了晋营。桃豹无计可施,只得连夜逃跑了。
通过祖逖不懈的努力,率领晋兵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晋元帝登基成为皇帝以后,鉴于祖逖立下的功劳,将他封为镇西将军。
战时环境十分艰苦。但是祖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将领就与众不同。相反他的生活十分节俭,常用自己平时省下的钱去帮助部下。他经常身先士卒,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并不断的鼓励他们。他还奖励耕作,招纳新归附的人。
祖逖对待身边的人,不管关系疏近、地位高低,态度都很热情。一次,祖逖举行宴会招待当地父老。人们十分高兴,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场面十分热闹。一些老人流着眼泪说:“以前,我们每天都担惊受怕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杀死。现在,我们的年纪都大了,能看到自己的亲人都健健康康地,死也瞑目了。”
祖逖的种种做法,使他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
评说
《礼记•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首先要认识自己,托尔斯泰说过:“个人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越小。”一个人应该具有良好的修养,只有先塑造自己,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目标是人们前进的动力,爱迪生曾说过:“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目标会给人带来希望,要想实现我们的目标,就要不断的超越自己。
切忌“夜郎自大”
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刘备收复荆州,随后又夺取了巴蜀,孙权也巩固了自己在东吴的势力,自此以后,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蜀国这边,由关羽留守荆州,一直想要吞并东吴,关羽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武艺高强、兵强马壮,连连向北边的曹操发动进攻。
东吴这边,鲁肃在世时,一切以大局为重,他主张联合西蜀,共同对抗魏国。蜀吴之间虽然也有一些战斗,但是关系仍然十分紧密。鲁肃死后,孙权将鲁肃的手下全部调给吕蒙统领,并封他为汉昌太守。这样一来,吕蒙的辖地正好与关羽留守的荆州紧紧相连。吕蒙深知关羽一直有吞并东吴的野心。并且他占据了吴国的上游,如果一直这样分而治之,对吴国必然十分不利。当初孙刘联军是为了抵抗强大的曹操,而现在,随着西蜀势力的逐渐强大,三国相互吞并已成必然。
于是,吕蒙上书孙权:“依现在的形势看来,我们应该先夺取荆州,然后派征虏将军孙皎守卫南郡,潘璋守住白帝城,蒋钦率领万名游兵,在长江中下游巡行,哪里有敌人就将他消灭。接着,由我带兵北上攻取襄阳,到时候,我们就完全控制了长江,那么,我们的声势就变得更大了,那时曹操和关羽何足为惧?”
孙权说:“关羽把守荆州,现在他兵强马壮,士气正盛,恐怕很难攻下,为什么不攻打曹操的徐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