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30年:财政税收卷/1978-2008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概况,
作者: 贾康,赵全厚著
出 版 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401000版次: 1页数: 368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244447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回顾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体制的改革和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与改进以及理论界的相关研讨。主要特色,一是立意高,视野开阔,把财政税收的相关变革放在中国经济社会转轨的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下来把握;二是内容翔实,基本事实表述严谨;三是把学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较好地反映了中国财政改革过程中的理性思考。
作者简介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财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财政部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税务学会、中国金融学会和中国国债协会学务理事,《财政研究》主编,北京市人民政府特聘专家,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顾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校特聘教授;多次参加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参加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参加国内外多项课题研究,撰写和出版多部专著和数百篇论文;2002年6月24日受朱镕基总理之邀和2003年6月27日、2004年5月18日、2005年7月12日受温家宝总理之邀,2006年7月11日受胡锦涛总书记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
目录
1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1.1改革前的社会经济形势
1.2改革开放前的经济体制运行特征
1.3计划经济的弊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逻辑
1.4分权化改革:“解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财税体制改革成为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2.1以财政体制改革启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2.2传统体制下财政体制运行的特征及评价
2.3财政分权化改革的路径选择和阶段划分
3我国政府问财政体制的变革:从“分灶吃饭”到“分税制”
3.1中国政府间的财政体制变革:1980--1993年
3.2“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
4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收入体系
4.1适应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税收制度
4.2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现代税收制度
4.3强化非税收入管理,规范政府收入行为
4.4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进
5公共财政导向下的预算管理改革与支出制度建设
5.1部门预算改革
5.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5.3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5.42007年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6财政宏观调控方式的重要演变及调控实践
6.1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顺利实现经济运行的“软着陆,,
6.21998-2004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6.3由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
6.4加强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7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财税改革与发展的学术研讨与争鸣
7.1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争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7.2财政基本理论的发展
7.3关于税制改革
7.4关于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与相关改革问题
7.5关于国家和企业的关系
7.6关于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7.7关于财政赤字和国家信用
7.8关于财政与“三农”
7.9关于国家预算
7.10关于预算外资金管理
7.11关于财政风险
附录改革开放以来财税大事记(1978--2007)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1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1.1改革前的社会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人民生活曾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反右”运动、“大跃进”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运动等一系列严重的“左倾”错误,造成了许多失误。
1.1.1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显著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收了官僚资本,对民族工商业经过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最后实现了和平赎买。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使无地和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随后,逐步引导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前面29年的努力,工、农、建筑、运输、商业各个部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其间历经风雨磨难,但到1978年,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其主要成就有:
——农业生产突破了传统的较为单一的种植业格局,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l978年与l94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倍,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l.96倍,林业产值增长l5.2倍,牧业产值增长2.5倍,渔业产值增长25.5倍,粮食产量增长l.7倍,棉花增长3.9倍,油料增长l倍,糖料增长7.4倍,猪牛羊肉增长2.9倍,水产品增长9.4倍。
——手工业得到改造和提高,现代工业逐渐形成,构成了一个大体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基础工业到加工工业,从消费品工业到生产资料工业,从民用工业到国防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到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从沿海工业中心到内地工业基地,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除核电工业外的500多个工业行业均已建立,基本能够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装备一些重工行业。从1949年到l97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9.7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各种主要产品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钢、原煤、原油的产量分别增长197.6倍、l8.3倍和866倍,发电量增长58.7倍。
——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5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和四通八达的邮电通信网,交通运输部门成为新中国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l978年与l952年相比,铁路营业里程增长l.1倍,公路线路增长6倍,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增长73.8%,民航里程增长l2.2倍,输油气管道从无到有,达到8 327 km;客运量增长9.4倍,货运量增长6.9倍,邮电业务总量增长6.1倍。
——建筑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仅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自有机械设备净值,1978年就比1953年增长55倍。建筑产品(特别是一些大型骨干工程项目)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带动了建材工业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安排劳动力就业创造了众多机会(仅从l952年到l978年,就增加了674万个就业机会),对外承包工程日益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