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自动化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电工技术,电工基础理论,
作者: 陈伯时教授文集 编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649000版次: 1页数: 401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1123986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陈伯时教授是著名的电力传动和电气自动化专家,我国电力传动和电气自动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陈教授曾先后在清华大学和上海大学任教,1951年由清华大学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师从苏联教授进行研究生学习,是我国第一批进入电力传动自动控制专业领域的学者之一。在上海大学担任了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他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50余年,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桃李遍布海内外,很多学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带头人、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
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始终倡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所编写的教材《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中创造性地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和设计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创立了该课程的科学体系,在国内高校广泛使用,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许多企业的电气技术人员都是人手一册,在全国影响很大。
陈伯时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科研成果累累,学术论著颇丰。在电力传动控制系统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矢量控制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现代电气传动系统的非线性控制理论应用、电气传动系统的智能控制等方面成果卓著。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带领上海大学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学科在长时期内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全国和国际的学术领域中他也承担了大量工作,曾任本领域全国多个学会的学术领导工作、全国高校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电工学科评议组成员、欧洲电力电子学会(EPE)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经常在学术会议上做学科的综述报告和研究成果报告,对我国电力传动和电气自动化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值此陈教授八十华诞之际,他的学生发起将他本人以及和学生一起撰写的科学论文编纂成《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自动化——陈伯时教授文集》,嘱我作序,遂欣然命笔。
陈伯时教授是我非常敬佩的电工业界的一代宗师,其治学与为人均堪为师表,其才思敏捷,敬业、授业更是众所传颂。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和电力传动事业,开创和奠定了我国这一工业领域和这一学科的基础,一生俭朴,淡泊名利。值此华年,敬题踏
行一阕,聊表敬意。
作者简介
陈伯时,1928年6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195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1949年至1983年清华大学电机系、自动化系任教,1983年至1998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自动化系任教,担任系主任、电机与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电工学科评议组成员、欧洲电力电子学会(EPE)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电控系统与装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电力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电力电子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电工及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工业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组组长。长期从事电气传动控制、电力电子变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由他或与同行合作编写的书籍有《自动控制系统》(1981)、《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1992、2003)、《交流调速系统》(1998、2005)、《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电气传动自动化卷》(2008)等,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优秀奖和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目录
序
学生感言
祝贺陈伯时教授八十寿辰
一、学科发展综述
电气控制技术及其发展展望
运动控制系统的最新发展及其前景
电气自动化在20世纪90年代的现状与发展
运动控制
信息化时代的电气传动技术
二、电力传动自动控制
电气传动控制系统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考虑调节器饱和时直流双环调速系统转速微分负反馈参数的工程设计
变频调速系统的矢量变换控制
异步电机多变量模型的性质及其控制问题
异步电动机反馈线性化解耦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
电流滞环控制PWM逆变器异步电动机的非线性解耦控制系统
矢量控制系统是异步电动机非线解耦控制的一类实现
电气传动系统的智能控制
交流传动系统的控制策略
异步电机轻载降压节和软起动控制器
能抑制零位颤震的高精度滑模控制交流伺服系统
基于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器直流调速系统的研究
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传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异步电机动态仿真模型的研究
……
三、电力电子变换
四、自动化理论与技术
书摘插图
一、学科发展综述
电气控制技术及其发展展望
本文首先回顾控制技术和电气技术的发展历史。电气技术开始时沿着信息传送(弱电)和电能利用(强电)两个方向发展,现代电气控制的特点是以弱电控制强电,使两支洪流又汇合起来。电气控制的应用范围极广,从控制对象工艺过程上看,大体可分为电气传动控制和电气仪表过程控制两大类,它们在控制规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电气控制的目标是保证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优化、节约能源、提高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是现代化生产中提高生产力的必要途径。当前标志电气控制技术先进水平的是:①以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装置为主要控制手段;②以电力电子装置为弱电控制强电的媒介;③以自动控制理论和信息传输理论为理论基础;④充分了解控制对象,从控制对象的物理规律抽象出数学模型是实现电气控制的重要前提;⑤以数字仿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CAD/CAM)等为科研和生产的工具。因此,电气控制技术正成为电工、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电力电子学、数字仿真与CAD几门学科互相交叉的新兴学科。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都有一定基础,薄弱环节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和装置。只要看清方向、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集中力量突破薄弱环节,在我国实现电气控制技术的现代化是完全可能的。要实现这一目标,生产和科研体制的改革是一个重要问题,没有强大的在经济上与生产部门融为一体的科研开发基地为后 、盾,就不可能赶上现代化生产的高速发展趋势,在这方面要作出艰巨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