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 (特辑)——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世界各国教育,
作者: (美)波伊尔(Boyer,E.L)著;王晓平等译校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9-1字数:版次: 1页数: 215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712426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基础学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本书充满着波伊尔博士对孩子们的一片爱心。这洋溢在字里行间,贯穿于全文始末。在书的《前言》中,他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基础学校……是要为孩子创立一个美好的世界。”他并引用了智利诗人的话说,“有许多我们需要的东西是可以等待的。孩子却不能等待。”对于孩子,“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作者对孩子们的满腔热情溢于言表。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他有着只争朝夕的急迫心情,因为他心里装着人类的明天——儿童,他认为孩子们的教育是耽搁不起的,等待就会误人子弟。因此在谈到对小学教育急需采取新的改革行动时,他掷地有声地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读者们开卷后,对此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第二,对教育工作者的满腔热情。与第一点相联系,作者作奉献的老师们,以及关心和参与教育的家长,表示了他的敬意。他说,“老师是我们国家默默无闻的英雄。”本书将学校构想为“社区大家庭”,就是要在学生、校长、老师、家长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大家庭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是教学的带头人,是学生的导师,校长是老师的带头人,家长是重要的合作伙伴。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认为这是办好学校的首要因素。
第三,这本书不仅仅阐述思想理论观点,而且有丰富的案例。在本书的每一章节中,作者都在他对美国基础学校的构思和行动进行说明之后,举出生动的、有说服力的实例,对构思的可行性给予充分的论述。此书还包括了丰富的国际比较研究的成果。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1994年的《国际学校教育项目》中,对12个不同国家9~11岁的学龄儿童、家长,以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取得了丰富的数据。此书发表了其中不少的调查结果,将会给读者提供具有可比性的数据。
第四,本书体现了作者对从事教育工作强烈的使命感。波伊尔博士在这本书以及其他一系列的论著和文章或演讲中,都不断地阐述一个观点,那就是教育与国家前途的关系。他认为今天入学的孩子都是跨世纪的人才,他们毕业时将进入新世纪的“知识社会”这个新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人们将提出更高的文化知识要求,他们所受教育的优劣,不仅影响他们走出校门时的生存状态,而且这一代人的总体素质,将决定美国的前途和命运。波伊尔博士是这样形容这种关系的:“我认为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来有效地培养每一个、而不仅仅是那些处境优越的孩子,那么美国的前途将不堪设想。”
目录
中译本序
序
前言:一个新的开端
第一章学校应成为社区大家庭
一种共识
教师的领导者作用
家长是合作伙伴
第二章连贯一致的课程
语言是学习的核心
带共性的基础课
测量结果
第三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与目的相符的教学方式
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服务
第四章致力于品格的塑造
品德的核心内容
有理想地生活着
技术注释
附录
NOTES
译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学校应成为社区大家庭
一种共识
基础学校首先应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大家庭。在这里,教职员工、学生及学生家长就学校应实现什么目标这一点的看法是一致的。在一所目标不明确,师生之间彼此没有真诚交流,家长不参与对其孩子教育的学校里,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毫无疑问,社区大家庭就是把学校里所有的人凝聚到一起的黏合剂。
当我们走进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杰克逊一凯勒小学时,一位学生家长在门口欢迎我们。一群正准备出发去野外活动的二年级学生向我们挥手告别。在经过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彩色图画的走廊时,我们路过了一间三年级的教室,当时学生们正在学习下种子。在隔壁房间里,一群在不同年级任课的老师正在一起制定教学计划。该校校长艾丽西亚•托马斯在陪我们参观的过程中,不时与孩子们拥抱,和老师们打招呼,还不时地停下来和学生家长交谈。我们还碰到两个手拉手的女孩——一个五年级学生和一个一年级学生。托马斯女士告诉我们,这是学校“搭档制”内容的一部分。她说:“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是集体意识。”
从组织结构上讲,基础学校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至于基础学校该上到哪一年,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有些基础学校上到小学四年级,有的则到六年级。我们建议到五年级,理由如下:首先,十岁左右的孩子还没有进入青春期,所以他们和比他们年龄小的孩子在一起时比和十几岁的孩子在一起时显得更自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