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信用制度及其变迁研究
分類: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货币银行学,
作者: 刘建生等著
出 版 社: 山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635000版次: 1页数: 579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36835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作者引入历史制度分析方法,并综合运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建立了一个适宜于晋商信用制度研究的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式,进而对晋商的信用制度安排及其长期变迁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综合研究。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对源于西方的有关经济学理论,没有简单照搬套用,而是在掌握各种理论的内涵、本质、发展背景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整、发展与补充,既丰富了有关经济学理论,也使其更适用于对晋商信用制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增强了对晋商现象的解释力。
作者简介
刘建生,1956年生,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镇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教学名师。现任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当代山西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高级经济师评审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高级统计师评审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学位委员会社科评审组成员、山西省教育厅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经济管理学科评审组成员、通宝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独立董事。
1974~1976年在太原市北郊区化客头乡赛庄村插队、任教;1977~1978年在太钢五校任教:1978~1982年就读于山西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2~1983年、1986~1987年先后在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研修;1992~1994年任山西大学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1994~2007年任山西大学经济系主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山西省社科、软科学项目7项,共发表论著、论文320余万字。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地方志》、《清史研究》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文章150余篇。代表著作有《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山西典商研究》、《晋商研究》、《回望晋商》、《山西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稿》等。成果曾获山西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优秀图书和音像电子出版物政府奖优秀图书一等奖2项,省史志编纂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优秀社科成果应用推广二等奖1项,北方十五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2项。曾获山西省优秀教师、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太原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称号。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晋商信用制度研究的方法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晋商信用制度研究呼唤新的分析工具
一、关于制度及信用制度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工具
三、从历史制度分析的视角研究晋商信用制度
第二节晋商信用的历史制度演进模式
一、历史制度分析的产生与形成
二、历史制度分析的理论创新
三、构建晋商信用的历史制度分析模式
第三节晋商信用的分析方法
一、历史经验的归纳分析法
二、博弈论分析法
三、其他分析方法
第四节基本内容与主要论点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二、本书的主要论点与结论
三、关于基本术语的说明
第二章中西方诚信观比较研究:传统信用关系概览
第一节西方传统诚信观的变迁
一、西方传统诚信观的宗教基础
二、西方传统诚信观的哲学基础
三、西方诚信观的经济伦理基础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信用观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信用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信用的产生
三、马克思主义信用的特征
四、马克思主义信用的形式
五、马克思主义信用的作用
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信用危机的理论
第三节中国传统诚信观概述
一、中国传统诚信的基本内涵
二、中国传统诚信的特点
三、中国传统诚信的局限性
第四节中西方传统诚信观的比较
一、中西方传统诚信观的相同性
二、中西方传统诚信观的差异性
第三章晋商信用制度的起源与维持机制:一个博弈均衡的分析模式
第四章晋商信用制度管理与风险防范:信用制度安排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晋商信用制度的实证分析:信用博弈的案例研究
第六章晋商资本运营过程中的信用关系研究:关于信用制度的专题分析之一
第七章委托代理中的晋商信用研究:关于晋商信用制度的专题分析之二
第八章晋商金融信用的演进研究:关于晋商信用制度的专题分析之三
第九章晋商信用制度的历史文化研究:加入文化机制后对晋商信用的重新审视
第十章产权结构、交易成本与晋商信用制度:政府在明清晋商信用中的角色与功能
第十一章自我实施与集体主义惩戒机制:晋商信用的基本模式与实现方式
第十二章晋商信用制度的变迁过程:动力、条件与路径分析
第十三章信用制度变迁与晋商兴衰:晋商兴衰的信用归因
第十四章晋商信用制度的借鉴分析:现代信用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晋商信用制度研究的方法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晋商信用制度研究呼唤新的分析工具
一、关于制度及信用制度的研究综述
要深入探讨信用制度及其变迁,首先必须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制度及其变迁理论的演化过程作一清晰梳理;其次,由于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信用制度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探讨的一个焦点。与此相应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所以,只有在总结和梳理这两类课题已有研究成果大体脉络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制度乃至信用制度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而为晋商信用制度研究运用科学的理论分析工具创造前提条件。
(一)国外学术界关于制度及其变迁分析理论的演化过程
长期以来,制度一直被认为是外生变量而没有被纳入正统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之中。然而理性人追逐自身利益的强大动力既是经济增长、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因,也是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这种理性人的“非理性结局”正是由于制度造成的。这就使西方学者不再囿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或是去争论市场与政府干预的协调机制,而是将组织和制度纳入经济学的分析范畴。关于制度学派的历史发展,我们将其大体划分为3个时期:
第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传统制度学派的产生和奠基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凡勃伦、康芒斯等。凡勃伦在其《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到:“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