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走进《诸病源候论》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经典古籍,
作者: 王振国,王鹏编著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145000版次: 1页数: 235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11891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国科协科普专项资助,中华中医药协会强力推荐。
《诸病源候论》由隋巢元方等撰写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全书共50卷,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共计71门,1739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等,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著,与《内》《难》齐名,被列为七经之一。全书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对证候与发病特征描述的十分细致、逼真而准确,对于临床辩证施治极具指导意义,备受历代中医学家的重视。
内容简介
本书对《诸病源候论》的书名、作者、版本来源、学习方法进行了讲解,对其在皮肤病学、妇科学、养胎思想、儿科学、创伤外科学、寄生虫病学、男科学、五官科学、养生方和导引法等方面所述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解释,并对71类病候予以概述,对《诸病源候论》中的卷章进行了节选解读。全书视角独特,写作队伍权威性高。本书适合中医院校师生和中医从业人员和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导读
第一节《诸病源候论》概述
第二节《诸病源候论》的书名、作者与成书
第三节《诸病源候论》的版本流传
第四节《诸病源候论》的的主要学习研究参考书
第五节《诸病源候论》的学习研究方法
第六节《诸病源候论》的皮肤病学
第七节《诸病源候论》的妇科学
第八节《诸病源候论》的的产科学
第九节《诸病源候论》的养胎保健思想
第十节《诸病源候论》的儿科学
第十一节《诸病源候论》的创伤外科学
第十二节《诸病源候论》的的寄生虫病学
第十三节《诸病源候论》的的男科学
第十四节《诸病源候论》的五官学科
第十五节《诸病源候论》的养生方和导引法
第2章病候概述
第一节 风病诸候
第二节虚劳病诸候
第三节腰背病诸候
第四节消渴病诸候
第五节解散病诸候
第六节伤寒病诸候
第七节时气病诸候
第八节热病诸候
第九节温病诸候
第十节疫疠病诸候
第十一节疟病诸候
第十二节黄病诸候
第十三节冷热病诸候
第十四节气病诸候
第十五节脚气病诸候
第十六节 咳嗽病诸候
第十七节淋病诸候
第十八节小便病诸候
第十九节大便病诸候
第二十节 五脏六腑病诸候
第二十一节心痛病诸候
第二十二节腹痛病诸候
……
第3章卷章节选解读
书摘插图
第1章导读
第五节《诸病源候论》的学习研究方法
一、通读全文,窥其全貌
学习研究《诸病源候论》的主要目的,首先在于系统掌握《诸病源候论》一书中的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其次是认识、分析疾病病因病机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诸病源候论》一书共载有1739候,每候所列疾病均有其特定的内容,但全书所体现的许多基本学术思想,诸如五脏生理病理理论体系、经络病机理论体系、疾病病因分析认识原则等,绝不可能单靠学习某一卷章或某些卷章而认识,只能通过对全书的系统研究才能做到,也就是说,必须通读全书,前后对照,相阅互参,才能从中理出头绪,进而发现规律,掌握要点。因此,学习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语录”式的记忆、摘抄,更不能断章取义,而应通读全文,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这既是学习《诸病源候论》的主要方法,也是学习《诸病源候论》的基本要求。可以说,掌握全书核心学术思想和掌握各种疾病具体病因证候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只有具体了解了《诸病源候论》全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才能更加清晰地分析各科疾病的具体内容,无论以什么方式展开学习,我们认为这都是学习研究《诸病源候论》一书的第一步。
二、前后互参,融会贯通
《诸病源候论》所论各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虽有其独立性,但许多病证之间是有内在联系和明显的规律性区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