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奴隶,毋宁死?——王蒙谈红说事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王蒙 著
出 版 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372000版次: 1页数: 354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020940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王蒙品《红楼》,细谈人性奇观,掂量“红楼公案”。
本书第一回里还提到另外的书名:《情僧录》和《金陵十二钗》。虽有此名,却未见这样的版本。用得最广泛的还是《红楼梦》的书名,所有外文译本都是用这个名称,最多翻译时加个介词,使之类似“梦在红楼”或“红楼之梦”。还有一个名字被坊间采用过:《金玉缘》。我上小学时就读过名为《金玉缘》的《红楼梦》。我拙于考据,拎不清几个名称出现的缘起始末,只想从文学性、书名学的意义上说一说。“金玉缘”云云,向通俗小说方面发展,它突出了薛宝钗的地位,不准确,因为全书一直贯穿着究竟是“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盟”的悖论,困扰、撕裂灵魂的悲剧性矛盾。
内容简介
在王蒙看来,《红楼梦》首先是一本人生的大书,值得我们用一生经验细细品读。这个比我们多了一点细心的读者王蒙,这个比我们又多了一点小说写作经验的作家王蒙,用他半生多事的人生历练,用他写过无数大块文章的老练笔锋,导引着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在这里读懂《红楼》,读懂人生。
目录
一、关于书名
二、通灵宝玉
三、宝玉摔玉
四、从许由到宝玉
五、贾宝玉喜欢女孩子
六、黛玉开始很乖
七、宝钗的药方
八、你的脖子上挂着什么
九、如果你的老板是宝二爷
一○、为什么说读《诗(经)》是掩耳盗铃
一一、闹得痛快
一二、璜大奶奶与鲁迅的爱姑
一三、奏可卿的病
一四、宿命的悲哀
一五、宝玉举荐凤姐
一六、管理的潜暴力实质
一七、秦可卿丧事的消解
一八、人才与权力
一九、对额——符号的魅力
二○、12+12女孩子与小尼(道)姑
二一、威风与泪水
二二、林黛玉的应景文学
二三、说不清的贵纪元春
二四、李嬷嬷吃酥酪
二五、宝玉黛玉在床上
二六、磨牙
二七、湘云给宝玉梳头
二八、宝玉谈禅
二九、猜谜岂能平等
三○、命运的预示
三一、过门与枢纽
三二、为小和尚小道士一叹
三三、公子女奴好做诗
三四、偷偷摸摸读文学
三五、弄不清的香菱
三六、青春、风月、文学
三七、闲笔与伏笔
三八、马道婆的启示
三九、不在话下
四○、小红与黛玉
四一、青春的苦闷
四二、伤春与葬花
四三、宝玉的通俗爱情表白
四四、宿命与意旨
四五、无赖青春
四六、袭人到底有多么讨厌
四七、袭人算不算特务或变节分子
四八、你喜欢哪个女孩子
四九、众女儿的合与分
五○、贾宝玉的兼容性
五一、薛蟠的下半身写作
五二、回目春秋
五三、贾府的宗教信仰
五四、文本与本事
五五、服务与领导
五六、薛宝钗的膀子
五七、谈排场
五八、贾母与张道士
五九、对张道士的两种读法
六○、插科打诨也要恰如其分
六一、《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六二、不仅仅是道具
六三、晴雯向袭人进攻
六四、晴雯撕扇子
六五、黛玉调侃袭人
六六、阴阳疙瘩
六七、薛史袭的结盟
六八、错把袭人当黛玉
六九、琪官事件
七○、他们和琪官是什么关系
七一、“请教”的分量
七二、贾环进谗
七三、贾政真的要打死宝玉吗
七四、王夫人在宝玉挨打的时候
七五、哭贾珠
七六、贾母的声气与凤姐的角色
七七、谁能无懈可击
七八、袭人的“胆识”
七九、黛玉的这三首诗
八○、林黛玉的爱情诗
八一、纯、雅、空
八二、令人不舒服的“亲尝莲叶羹”
八三、你羡慕贾宝玉吗
八四、谁是挨打事件的最大赢家
八五、食与诗
八六、黛玉的咏蟹诗怎么了
八七、主奴情谊深
八八、刘姥姥怎么这样幸运
八九、神秘的故事
九○、刘姥姥的进步与可爱
九一、至于笑成这样吗
九二、鸳鸯的高级酒令
九三、茄鲞论
九四、两玉不把刘姥姥当人看
九五、妙玉的洁癖
九六、刘姥姥与巧姐的缘分
九七、薛宝钗的维护捍卫
九八、雅谑与画论
九九、急速与舒缓
一○○、王熙凤的大打出手
一○一、李纨的牙口与贾府的激励机制
一○二、权与位
一○三、主奴之辨的另一面
一○四、无事忙论
一○五、无事生非
一○六、无懈就是懈
一○七、可怜的鸳鸯
一○八、贾母为什么迁怒王夫人
一○九、谁霸占了鸳鸯的生命与青春
一一○、贾母打牌
一一一、宝玉的哥们儿
一一二、宝钗何其通达也
一一三、香菱学诗
一一四、石呆子的扇子
一一五、旋律的转变
一一六、雪与青春
一一七、贾母有意将宝琴说给宝玉吗
一一八、薛小妹的怀古诗
一一九、袭人的排场
一二○、袭人是一个压制的因素吗
一二一、晴雯受凉
一二二、两个世界
一二三、贾府内到底有几个世界
一二四、表扬与自我表扬
一二五、真真国的女孩子
一二六、晴雯与坠儿
一二七、高级奴才的优越感
一二八、病补雀金裘
一二九、阶级斗争与造反有理
一三○、愿望与现实
一三一、做得到与做不到的
一三二、贾宝玉撒尿
一三三、贾母坚持原则
一三四、凤姐的笑话
一三五、又一幕像契诃夫的戏
一三六、探春的厉害与悲哀
一三七、真实的极致
一三八、闲气与险心
一三九、凤姐为什么让着探春
一四○、探春搞包产到户
一四一、真假与你我
一四二、“臭小厮”赞
一四三、从恶搞到一恸
一四四、爱与病
一四五、宝钗时时送温暖
一四六、谁能做主
一四七、粗写与虚写
一四八、宝玉伤春
一四九、说瞎话的本领
一五○、人情世事
一五一、文艺工作者的命运
一五二、原生性
一五三、少女与婆子的矛盾在发酵
一五四、以粗鄙取胜的传统
一五五、婆子们的民意
一五六、鹰派与鸽派
一五七、对玫瑰露事件的质疑
一五八、鸽派理论及其他
一五九、又过生日
一六○、湘云的醉卧
一六一、情解石榴裙
一六二、芳官的位置
一六三、最后的欢乐
一六四、群芳外的另一芳
一六五、红楼二尤
一六六、二尤的意义
一六七、林黛玉的另类著作
一六八、青春的空洞
一六九、谁让你是出头的椽子
一七○、凤姐哭了
一七一、风暴是怎样酿成的
一七二、惜春的冷
一七三、质疑青春
一七四、小说的高潮
一七五、诗歌属于悲哀
一七六、晴雯之情
一七七、芳官的天堂与地狱
一七八、再谈“不奴隶,毋宁死”
一七九、文学与真情
一八○、后四十回的大结构
一八一、没落的气势与逻辑
一八二、礼与禅
一八三、《红楼梦》的收官阶段
一八四、崩溃的顺序
一八五、黛玉之死
一八六、小说学的浓淡弛张缓急
一八七、贾府末日
一八八、死亡之歌
一八九、什么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一九○、我的一个死结
一九一、《红楼梦》到底是什么
一九二、实录的限度
附录: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
《红楼梦》与现代文论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后记
书摘插图
一、关于书名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书里第一回就说了,实际版本也是如此,脂评本、戚本、列(宁格勒)藏本都叫《石头记》。
本书第一回里还提到另外的书名:《情僧录》和《金陵十二钗》。虽有此名,却未见这样的版本。
用得最广泛的还是《红楼梦》的书名,所有外文译本都是用这个名称,最多翻译时加个介词,使之类似“梦在红楼”或“红楼之梦”。
还有一个名字被坊间采用过:《金玉缘》。我上小学时就读过名为《金玉缘》的《红楼梦》。
我拙于考据,拎不清几个名称出现的缘起始末,只想从文学性、书名学的意义上说一说。
“金玉缘”云云,向通俗小说方面发展,它突出了薛宝钗的地位,不准确,因为全书一直贯穿着究竟是“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盟”的悖论,困扰、撕裂灵魂的悲剧性矛盾。
“金陵十二钗”取名不错,既金陵又一家伙十二个女性,有气势也有魅力,或者说有“卖点”,不知为什么未被书界接受。可能是只提出十二个女性,嫌单纯了些。我倒是见过以此命名的画图。澳门濠景酒店就出售一种茶托,图画是“金陵十二钗”。
“情僧录”是十二钗的另一面,与十二钗互为对象,从情僧(即贾宝玉)眼里看出去,是“十二钗”;从十二钗眼里看出去,只有一个贾宝玉。“情”与“十”两个名称都有人物但缺少构成小说的一个特质:故事。有道是艺术性强的小说应以人物为重心,有理,但叙事诗、报告文学、散文速写也都可以写人为主。还有不论你默认也好,气急败坏地骂娘也好,多数读者读小说,首先是由于受到了故事的吸引。
情僧云云,多少有主题先行、装腔作势、与常识较劲直至洒狗血的嫌疑。
最好的书名当然是《石头记》,这方面我曾与宗璞讨论过,我们两个的意见一致。石头云云,最质朴,最本初,最平静,最终极也最哲学,同时又最令人欷歔不已。多少滋味,尽在不言中。
石头亦大矣,直击宇宙,直通宝玉,登高望远,却又具体而微,与全书的核心道具即宝玉脖子上挂着的那块通灵玉息息相关。这样的名称只能天赐,非人力所能也。
我建议,今后出版社再印此书(指供大众阅读的长篇小说,不是指专门的什么什么版本),干脆用《石头记》书名,值得试一把。
《红楼梦》则比较中庸,红者女性也,闺阁也,女红、红颜、红妆、红粉……不无吸引力。楼者大家也,豪宅也,望族也,也是长篇小说的擅长题材。梦者罗曼司也,沧桑也,爱情幻灭也,依依不舍而又人去楼空也。多少西洋爱情小说名著,从《茵梦湖》到《安娜?卡列尼娜》都是靠这种写法征服读者。
与《石头记》相比,《红楼梦》还是露了一点,俗了一点。这又是悖论。我们不希望把小说写俗了,但是在我国,与诗词、散文、政论相比,小说与戏曲从来都是俗文学。
还有一条,过分地偏激地咋咋唬唬痛斥世俗通俗,本身也可能是一种矫情做作,也是俗的一个变种罢了。
二、通灵宝玉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生而衔之的那块玉是一个关键性的部件。第一、它是贾宝玉此人的另一个“我”,它是宝玉的物格化,也就是说贾宝玉公子是这块玉的人格化,它们互为主体。第二、它是贾宝玉也是全书的一个符号。第三、它是全书的主线:由女娲补天未用之石变成通灵之玉,幻化为人,经历种种,复变成一块石头,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符合中国哲学的对于圆形的崇拜、循环观念与周而复始的观念。第四、它是作者的哲学:发生学、未来学与终极关怀,是作者理智上想讲实际上未必做得到的一种人生观,虚无主义又现实主义。虚无而不彻底,因为虚无会变成现实,一块石头会变成一个贾宝玉其人;现实而不现实,因为贾公子的一切是石头变的,最后还得变成石头。第五、它还组织了一些情节,使得现在的 “现实主义”的小说带上了象征主义直至魔幻主义的色彩。
石头的说法使《红楼梦》阔大终极。玉的变幻使《红楼梦》显得灵动。绝非爬行的现实主义。
以庚辰本回目为例,第一回、第八回、第二十五回、九十四回、一百十六回,回目中都有“通灵”字样。无此字样但仍然写到乃至是围绕此玉写的章节更多,如见到林黛玉时的摔玉情景,张道士看玉给麒麟等情。总括来说,贾宝玉的平安祸福都反映到了那块玉上面。
还有一僧一道,丢玉啊,送玉啊,弄得极其闹热。
这一类情节本来很容易鄙俗化、狗血化,所以高鹗写到后来丢玉时,还出现了各种假冒伪劣之玉。这其实很值得深思。有真就一定有假,有高明就一定可能变成拙劣。幸亏这里有一个重要交代,这样,通灵玉的情节不致走火入魔,往野蛮愚昧丑恶邪祟上走。
这个关键性的交代就是石头,玉的本质、来源、归宿都是石头,只这么一想,你就开阔了、平静了、惆怅了、悲哀了也升华了。不简单。
如此这般,你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对这种前无先例、后无承接的写法仍然觉得不清不明,觉得仍然没有说到穴位上。实是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胡适博士对于衔玉而生的写法颇不以为然,他在给高阳的信中就明说了这一点。这实在是很奇怪,与胡博士的水平、地位、影响不相称,我只能说他是以产科学的观点来评价这块通灵玉的出场的。
三、宝玉摔玉
《红楼梦》第三回描写宝玉第一次与黛玉见面:
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这一段写得超常。一个少年见了另一个少年,发现对方有一种什么好东西,而自己没有,因而哭闹,这可以理解,因为人有私有占有的欲望。但因为自己有而对方没有便“无私”地闹了起来,这不可理解。
超常,所以绝妙;妙却难解,难解,就更妙。如果是那种单薄的情节处理,受了委屈哭,得了甜头笑,还有什么捉摸头呢?
此章作了铺垫,先说是宝玉“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还说他是“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如此这般。
但我们看一看,宝玉并非见人就问人家有玉无玉,更从未在人前摔过玉。摔玉的情分与痴狂并不是每一个接触过宝玉的少女都能得到的。这么一想,你就为之感动,为之泪下了。
是的,这是宿命,这是前世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还泪之情所注定的,它无法解释也不必解释。宝玉爱黛玉,这是不能讨论的。爱情如电如雷霆,如疯狂如冤孽如病痛,它的强度甚至超过了生与死。宝玉见了黛玉,他能不闹吗?他能踏实吗?他能正常吗?
见到自己的所爱就如同见到了自己的前生、现世与未来,如同见到了自己的灵魂、形影与存在……他能不要求对方与自己保持完全的一致吗?
如果依弗洛伊德的说法,小女孩见到男孩的身体,会误以为自己缺少了什么,那么男孩见到女孩觉得自己多余了点什么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个问题上,曹雪芹的文学比弗洛伊德的科学更多了一些对于女性的体贴,比弗洛伊德的科学多了点人文,是不是呢?
这仍然不能完全解开摔玉的故事,我们还将继续分析下去琢磨下去。这里要说的是,从青年修养的角度上看,我们应该告诉下一代人对爱情也可以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而某个人,如果他或她经历过类似宝玉与黛玉式的迷狂的痛苦的爱情,他或她尝到了哭玉摔玉式的滋味,我们有理由为之感叹:既然上苍给予了我们男女的分别,给予了人类以感情和灵性,那么他或她有福了,他或她算是货真价实地活过了也爱过了。
顺便说一下,贾母临时编撰的黛玉的莫须有的以玉殉母的故事确实大近情理。贾母这样好的虚构能力,比后世那些毫无想象力,只会写自身的一点室内剧肥皂剧式经历的作家要更适合搞创作。有一位也不甚年轻的朋友一听到“搞创作”云云便痛不欲生(可能以为这样说亵渎了文学吧),如果他又要痛苦,只得请便了。
四、从许由到宝玉
许多专家都高度评价《红楼梦》的反封建意识。例如宝玉最讨厌仕途经济、读书上进、功名利禄、修齐治平那一套,并以对此说“不”作为择友的标准,深深赞扬黛玉从不说那一套“混账话”。
有些专家研究了曹雪芹时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个性解放之类的新思想的出现,判定《红楼梦》的思想之所以出新,是新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的前兆。这些论述都是很重要、很令人佩服的,对于我们理解《红》书的时代背景肯定有益,对于我们理解五种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也肯定大有裨益。
同时也有另一种思路,中国的封建社会和任何一个地区的一种社会一样,它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单一的、铁板一块的,而是充满着悖论与冲突,有正题就有反题,有向着灯的就有向着火的,有牢牢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有被统治的、不服统治的、歪着拧着也要出笼的其他思想。
相传公元前二千多年,唐尧向许由探讨向他禅位的可能性的时候许由坚辞不受,逃往箕山。尧再派人劝他担任九州长官,他很不高兴,而且以颍水洗耳表示劝仕的话污染了他清洁的耳朵。至今河南许昌一带还有许由洞、洗耳河、许由洞村等景点。这可以说是宝玉的第一个精神祖先、精神资源。
老庄也讨厌儒家那一套。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用我的话说,失去了自然本真才讲价值规范,失去了价值规范才讲爱心教育,失去了爱心才讲信用友谊,失去了信用友谊才讲秩序自律。这与宝玉的批评“文死谏、武死战”大意差不多。
到了魏晋南北朝,厌弃仕途经济的名士就更多了。著名的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便表达了这种清高,竹林七贤中的其他人(包括山巨源即山涛)也都有这方面的惊世骇俗的言行可考。
晚明的李卓吾更是特立独行,软硬不吃,宝玉应引为同道。
时到新中国,有钱锺书式的高士。他最后还是担任了社科院副院长,副部级,惹得至今有人还在煞有介事地讨论他是怎么住进了部长楼,甚至说是某某个人一句话使他进入新居,编造神话,再徒劳地研究评析批判一番。
海峡对岸有李敖,专门批之谤之,他已经担任了立法委员。时代不同了,不合作者们的选择大大拓宽了。
当代还有一些高士其实是被迫断了仕途经济的念头的,之后崇拜者们大喊“伟大的孤独”什么的。
当然,宝玉与这些个人不同,他同样无意标榜自己的高雅、清洁或文才、天才或平民意识,只是沉醉于青春与女性。这与其说是出于某种观念,不如说是青春期的自由与放诞。他不像许由爱农重农,守护大地与庶民身份;老庄高明,棋高一着,道高一丈,理深三尺三;嵇康珍惜清洁,仇视媚俗;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意识形态。
中国是厉害,有两个源远流长,一个是仕途经济乃至官迷们源远流长,一个是性灵第一视功名如粪土乃至作秀也是源远流长。
五、贾宝玉喜欢女孩子
《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喜欢女孩子,他的名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匪夷所思,很有表达力、想象力。
或谓这也是反封建。可能,至少客观上是对封建社会重女轻男思想势力的反拨。
离现代的女性女权主义则尚远。现代意识强调的是人众的平等,不能搞男尊女卑,也不能相反。
贾府里的男性则确实不如女性,我以为这是由他们的寄生生活所致。他们的腐烂比女子更胜十倍,他们比女子更少礼教约束,应归于蠢猪癞狗之属。他们又不怎么管家务家政,历来是男主外女主内嘛。特权制度使他们只须养尊处优,不须运筹谋划,一个个全成了废物。
贾府的男子中有一个正派一点的就是贾政,贾政读了些圣贤书,就更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人众。历史悠久的中国经典本来就是理想化、审美化的教训,对人有启发,但可操作性甚差,这样的书必然造成书读得愈多愈蠢,远不如文盲半文盲的凤姐。凤姐正因为不读书,只能经验主义地处理事务实务,虽然缺少远见与自律,毕竟没有她就更乱成一团。
宝玉的为女子说话只限于为未婚少女说点感想与抒情的话,他屡屡感叹,好端端一个女孩,长大出嫁以后就换成另外一个人,变得粗俗荼毒丑恶可厌。这实在不像是在争女权,而是像青春期的弗洛伊德心理。毋庸讳言,我在宝玉那般年纪的时候就每每惊异于女孩子的热情、聪明、活泼、美丽,不论头发还是服装,唱歌还是跳舞,一切女胜于男,从而感叹男孩的平庸、邋遢、不如女孩清洁,例如我那时的男孩个个一身汗臭。
宝玉看人有点唯美主义。他喜欢北静王,除了北静王的地位与对贾家的恩庇以外,是因为北静王“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宝玉也喜欢秦钟,见到秦的外表自惭形秽地无地自容。说起来,这方面宝玉还有点兼容的同性恋倾向。
真正“女儿”们有难的时候,宝玉其实是一个屁也不敢放的。金钏之死宝玉有大责,他只能在金死后去偷偷烧个香。晴雯生病是由于为他补裘,被逐是王夫人为了他的健康成长而采取的措施,他去探望了一次似乎多么惊天动地,然后写一篇诔,似乎也已经恩重于山了。
宝玉的反抗性有限,大多以孩子淘气、刁钻、撒娇的形式出现,似不能评价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