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学校管理的艺术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中国教育 ,
作者: 祁团,丁莉莉主编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23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6176141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学校管理也许需要老练的手腕,需要某种实用的哲学,但问题是,学校管理的过程和结果都会体现在师在的脸上——是年轻的还是呆滞的,是阳光的还是浓郁的……
目录
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
学校文化:向人说话
学校文化管理重在规范
期末考评遭遇尴尬结果
管理无痕,校园的精神期待
榜样制造:小展台扮靓管理文化的新景点
校长的使命
做“我行我素”的教育家
办学理念是实践的智慧
教师境界与学校管理策略
小故事解读管理大智慧
每个人都是学校的形象大使
九问卢志文
管理情话
副校长的修炼之道
再看杜朗口--在“中国名校共同体”上的发言
有效性:在学校管理的核心层
常规管理贵在:落实
简单管理不简单
“人情”与“人情味”
让管理“可视化”
遏制组织机体的病毒
走出机械训练的泥潭
校长的起点
学校管理,“捷径”与“沟通”
两则故事与亲身经历中的学校管理感悟
让学校的会议走出“超限效应”
一次教学事故
动态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不是速成的快餐
零作业:摆脱博弈困境
正确的出发是从窄门进入
笔谈:引领教师发展
赏识教师
校长要会说“隐语”
到老师家去家访
错了,就应向老师道歉
校长该如何跟学生说话
孩子,你今天快乐吗
只想收获一缕微笑
体验生活,到万籁俱寂时
质疑评选催生和谐
细节中的态度与结果
领导管理从尊重开始
将口号变为需要
酸甜苦辣皆有味
在教师的抱怨上做文章
林校长的故事Donwarry
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
媒体评论
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在制度止步的地方掘进,它会把“团队精神”渗透到管理者意想不到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卢志文
将来最杰出的校长一定不是追逐潮流的人,而是领导潮流的人。……校长的职责是把学校带到未来!
副校长是指挥员,是联络员,是传递校长与基层干部员工之间“冷暖酸甜”的枢纽。在校长允许下,合适地补位,补中层的位,补基层干部和员工的位,应做好替补队员。
——窦桂梅
课堂只是一个结果,或者说是教育改革的果实。我们只看课堂,就相当于只看到了果实的皮。我们要把这层皮扒开,看里面是什么。
——李镇西
成功的校长,都善于用百业之学,来充实和提升自己的领导管理能力与实践能力。
——包春华
书摘插图
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
四十分钟之后才又回到考场,流动监考员成了他独享的“替工”
老师们参加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监考,总不如高考、中考来得认真,这是很多学校颇感头痛的事。做校长之前,我曾经负责学校考务工作较长时间,亲历了许多“制度”在管理过程中的“滞后”和“无助”。
起初,一些老师在监考过程中阅读书报,任由学生作弊,学校为整顿考风,明确提出“禁止老师在监考的时候看书、阅报”。令行禁止,监考过程中看书报的人没有了,但发现有些老师在考场上抄题、做题、批改作业,于是,增颁新令“禁止在监考的时候抄题、做题、批改作业”。不久,旧病初愈,新疾又添,发现一些老师在监考过程中长时间朝窗外看,就是不朝学生看。于是,禁令中只得再增“不得长时间朝窗外看”的条款,并加强巡查,监督执行。不久后的考试中,有学生举报,一位监考老师坐在他身边看着他答题,整整一个小时,弄得这孩子思绪混乱,根本无法做题,禁令中自然又多了一条“不得长时问看学生答题”。照理制度细到这个程度,应该能解决问题了,其实不然,你还会发现有老师穿响底鞋在教室内“笃、笃、笃”走个不停,于是,“监考老师不得在考场内频繁走动”作为新的增补条款赫然在目。通过增加新的制度条款,对不当行为进行规范,可以使管理逐步趋于完善,但,期望通过“制度”解决一切管理问题,则很难行得通。制度不仅具有“滞后”性,还有许多“管不着”的地方。
为了应对考试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学校在每层教学楼安排一位流动监考员,以备整个楼层考务应急之需。有位老师一进考场,便招呼流动监考员:“您替我监考一会儿,我去上个厕所。”这位老师离开考场并没有去上厕所,而是到校门口的饭店里去吃早餐了。吃完早餐,又到办公室看了会儿报纸,四十分钟之后才又回到考场,流动监考员成了他独享的“替工”。在这种情况下,制度便很难发挥效用,因为无论管理多么精细,也不会有学校出台这样的制度条款:“禁止监考老师以上厕所为由去吃早餐”!显然,管理应该找寻新的着力点。
其实,细心的管理者不难发现,那些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老师,平时工作就很敬业、负责,监考的时候也都会表现出认真、精细和到位的态度。那些在监考过程中不负责任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多也是得过且过,马虎了事。因此,管理除了要在“制度”上竭力之外,还要从“文化”上掘金。
当“敬业”、“负责”、“认真”成为教师的主流职业文化时,他们自然知道在监考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做,学校关于监考的制度就没有必要这样“堵漏式”地细化了。其实,只要“监考”别人的老师,还需别人“监考”时,穷于应付的制度总会被突破得千疮百孔。
管理离不开规则和标准,任何一种真正高效的管理,必然是靠制度来运行的。制度化使群体和组织走向秩序、和谐与安定,实现有效控制,并将组织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增强集体的内聚力。然而,制度崇拜也有负面效应,那便是“僵化”和“保守”。
因此,好的制度往往是简约的,好的管理常常是简单的。最高境界的管理,是不见管理。
那次以后,保安每天都负责把孩子从校门口背到教室,整整三个月
制度是团队坚韧的构架,离开文化的润泽,却极易成为一口越补越漏的锅;
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在制度止步的地方掘进,它会把“团队精神”渗透到管理者意想不到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制度是刚性的,是有边界的,大多作“负面清单”,往往规定哪些不能做;
文化是柔性的,是无边界的,大多作“正面清单”,常常倡导哪些应该做。
制度只在有监督的地方起作用,是他律,须慎众;
文化在无监督的地方也起作用,是自律,须慎独。
制度是“纲”,纲举目张;
文化为“魂”,魂归神安。
制度具有强制性,强调执行力,是外源性的,是“要我做”;
文化没有强制性,强调感染力,是内源性的,是“我要做”。
制度和文化并不割裂。我们不难理出这样一个闭合圆融的“制度文化链”:
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
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她为团队中的成员所共同创造,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这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
新校开学第一天,校园里有很多三轮车横冲直撞,校园秩序非常混乱。我让分管校长到保安值班室宣布了一项规定:“三轮车不得进校园。”校园因此整洁宁静了许多。
第二天下午上课前,我目睹了令人尴尬的一幕:一位母亲送自己的儿子上学,那孩子腿上打着石膏,显然受了伤。保安拦下了他们的三轮车,说什么也不让进。那位母亲非常愤怒,便和保安争吵起来。看到这一幕,我赶紧走过去想和保安理论,未及开口,保安先讲话:“是校长室规定的,三轮车不能进校园。”
作为制度,只能刚性地界定,并严格地执行,学校不可能这样规定:“三轮车有的可以进校园,有的不能进校园”。然而,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创造的文化空间。我对保安说:
“三轮车不得进校园,这个规定没有错,你严格执行这个规定也是应该的。不过,我想提醒你的是,你别忘了学校《员工宣言》第一条是怎么说的。”
那小伙子立即领悟,他让另一位同事在门口继续值勤,自己便背着那孩子往教室里去。学校《员工宣言》第一条有这样的话:“创造一切给学校增加美誉度的机会”。员工培训时,对这句话有过深入的解读。首先,我们都要努力给学校增加“美誉度”,而不是“丑誉度”;其次,有给学校增加美誉度的机会,一定要学会把握;第三,没有机会,要创造机会给学校增加美誉度;第四,创造机会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那次以后,保安每天都负责把孩子从校门口背到教室,整整三个月。家长,把感谢信一直贴到大街上。
制度,把三轮车拦在校门外;文化,把孩子送到温暖的教室。
最高层次的管理策略是文化熏染。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校园一景一点都会育人,其设置的初衷都必须面向着“人”应运而生。积极、和谐、浓郁、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文化,会使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都在无形中约束人,都在潜移默化里育人。
学校文化:向人说话
曹玉辉
以人为本构建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其基本理念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实现师生生命的“自由成长”、“智慧成长”。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所以学校文化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一种精神的铸造,一种对师生当下生活的引领,一种润泽生命的智慧;她应当是师生同心、同行、同乐,合作起来共同成长的、一种天地人的和谐。
以孩子的眼光设计校园
题记:“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尚虚心。”
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发现世界的丰富多彩,万物的千姿百态;以孩子的眼光设计校园,才能不搞形式,摒弃一切脱离儿童的标语、口号式的文化。为此,我们的校园尽管建筑朴素,景点简单,但和谐生动,主次分明,色彩流动,情思哲理撒落其中。
所有的景物都因十分的儿童化而给人笑盈盈的感觉,似乎都有灵性和呼吸。“幽韵园”,依形造势,动静相生,情趣相携。“六艺柱”除了暗合我国古代教育的“礼乐射御书数”之外,又在柱顶加一博士帽的造型,高高大大地挺立在校园,总是让人心动。“荷竹亭”种竹数杆,旨在传达一个理念:“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尚虚心。”
所有的景物设计,都是紧紧抓住生命的主题而展开。即使是厕所,我们也把它修饰得不像厕所而像茶座:顶上有绿藤,壁上有鲜花,如厕处挂着诗词小令、谜语幽默……把厕所变成了放松的去处,也把“厕所若干管理规定”化解于无形。
校园里的一棵棵棕榈、枫树、石榴树本来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挂上一块块小牌子,立刻就显得与众不同、含义深刻。
掌掌相印——没有一丝纤尘,装点楼台方塘半边的葱郁,人景相宜水墨淡青,无不温馨。
亭亭华盖——三五绿叶,相拥成伞,为了天边亮丽的虹,风雨同舟,斩浪前行。
铮铮棕梁——顶风冒雨捐蓑笠,避暑迎晴送翠凉。“只为让生命灿烂,让思想斑斓。”
红消化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纷落的火红燃尽,只为捧起枝头灿烂的晶莹。
学校师生,来来往往,偶尔驻足,低声诵读,悄声交谈。读完了一段美文,也读懂了一个生命。瞬间,人与自然、与美就如此混沌而交融了。孩子总是从审美的角度阅读世界的,在他们眼中,花是美的,树是美的,石头是美的,而这些触目就能让心灵激动的美,都会潜移默化地开启他们无穷无尽的智慧之窗。
我们的校园里找不到“开拓进取”之类的大词,甚至连“勤奋刻苦”的字样也没有,但师生时时都在开拓进取,天天都在勤奋刻苦。因为我们用散落在校园各处的开放小书架,用一幅幅和大师并排悬挂的学生书法作品,用“读书节”、“书法节”,用英语字母广场,用厕所里贴着的童谣古诗谜语,营造了智慧的氛围,温润了师生的心灵。
美丽的校园离不开景物的修饰。但我们始终认为,布景造物并不是目的,它应该是表情达理的一种手段、一种媒介,学校文化之于师生应该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校园里最美的莫过于充盈在景物和制度管理之间的对生命的关爱。
——我们喜欢你赐予的每一片树叶,大的,小的,油绿的,枯黄的,闪亮的,凋谢的;
——相同的阳光土壤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片树叶都绿得盎然,每一朵鲜花都开得灿烂,每一颗果实都孕育得饱满……
这些挂在广玉兰上的文字,就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让小草和大树一样享受阳光,享受生命。
一棵树,一块石,一幅画,一条卵石小路……这些并不起眼的东西,因为和生活、生命连在一起,而有了特殊的心理指向,有了远远超出景物本身的丰富意蕴。这些最终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博爱的精神,一种严于律己的道德要求,一种高雅的行为准则。相信,从这个环境里走出去的师生,一定能把超越景物的感受在生命的潜意识中隐藏,隐藏又会变作一种观照生活的眼光,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出发点。谁又能说,看到这些师生,没有人在这里顿悟灵感而奋发图强的呢?
让每一个孩子现在就感到快乐
题记:学生也在《童言无忌》、《稚子足迹》、《我读我秀》、
《学生书社》里印下了自己的足迹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认为“现在”是为了“将来”做准备,其实这是对教育的一种误解。其实,“教育是一个生活过程,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而做的一种准备”(杜威)。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 (叶澜)。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都当作一个独特的生命看待,我们能够欣赏和享受的只有现在”(叔本华)。“让每一个孩子现在就感到快乐”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有了这样的价值观,自然就能找到适合学生的管理,而不是让学生适合管理。
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不到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人人都重要”、“我们健康,我们快乐”之类的语言。这些语言不仅写在墙上,更表现在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中。比如学生读书,本来要到学校图书室去借,且要在规定时间借。这样学校管理方便了,学生却受到了限制。鉴于此,我们干脆在教室、走廊、校园里设置了开放书架,随便学生什么时间看。学校添置图书,也让学生到书店去选。
课堂上更是师生互动,自主学习。老师说的几乎都是:“你是怎样想的”、“谁还有不同意见”、“不要着急,再想一想”等。用这种尊重和引领,努力解放被禁锢的心智,舒展被束缚的个性,把每一个学生“放归林间自在啼”,从而使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能把“他”淹没在“他们”中。珍惜每一个独特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有真正的和谐。
我校的学生都有一个“成长袋”。家校联系手册、活动照片、手工作品、师生评语等无所不有。那些用心写出来的作业,那些生日贺卡、阅读卡、背诵卡,那些鲜红的分数……全都真实的没有丝毫做作。原来成长是能观赏,能触摸,能品位的;原来做好每天的作业,把文具借给需要的同学,每天读几页书,做一点家务事,和老师同学打个招呼就是成长……学生的各种智慧通过“成长袋”找到了用武之地。在同化心理的作用下,兴趣爱好在相互影响;在竞争意识的驱使下,才艺特长在相互学习。多元智力成就了多样化的发展,多样化的发展又使每个学生每一天都有成绩,都有成长的快乐。“成长袋”之于学生不是资料,而是资料之外许多欲说不能言的东西。很少有哪项教育举措能像“学生成长袋”这样改变了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学生。
我们学校里有一个“温馨港湾”。每天都有专人把当天过生日同学的名字贴在小小的卡纸上,放进“温馨港湾”。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Happy Birthday”,但却让孩子们有了享受爱、表达爱的机会,也使师生心中的学校大起来、亲切起来。爱人者人恒爱之。学校的今天也许就是爱与被爱的结果吧。
课余闲暇,走进“小小生态园”,看看花,瞧瞧鱼,松松土、浇浇水。看似闲暇,但谁能说无意中没有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呢。这种“闲暇”于闲暇中把孩子和自然的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
学校克服困难创办了自己的网站,一个乡村小学有了自己的网站,全校师生的那份惊喜和自豪简直无以言表。老师们发帖评帖做博客不亦乐乎,学生也在《童言无忌》、《稚子足迹》、《我读我秀》、《学生书社》里印下了自己的足迹。忙碌依恋间,一个乡村小学充满形而上意味的新奇世界就这样打开了。
对于所有的人来说,生命中所能把握的只有“此刻”,“此刻”是唯一的真实和肯定。每一个“此刻”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且无法补偿的一部分。一如叔本华所说:“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充分地享受和欣赏“现在”。对于校长来说,“现在”所要做的,就是给师生创造一个充满新鲜感的、涌动着生命关怀和感悟的和谐环境,引导他们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使他们时刻感觉到自己正在过着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