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
分類: 图书,小说,中国近现代小说,
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馆 编
出 版 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29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801785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小二黑结婚》塑造了两代农民的典型,老一代有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尚未觉醒的二诸葛、三仙姑,新一代是憧憬新生活、追求爱情自由的小二黑与小芹。通过新旧两代人在“结婚”这一焦点问题上所产生的矛盾,表现了农村思想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
内容简介
第一个选家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国现代文这史”,见仁见智,可以阐释、讨论、争论,甚至势不两立。其实,或许正因为选家迭出、见解纷纭,才给读者一个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因此我以为,绝不可自诩本丛书如何高超于别人之上。不过,由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自身的一些优势以及本书编选过程的一些特色,我以为,这次我们编选的“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还是有以下优长:
其一,编选者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本丛书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直接出面,组织全国最权威的研究专家参与编选,这样就保证了本丛书的学术质量。
其二,规模最宏大。本丛书在品种数量上是目前为止最为止最为宏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系。这次所选的108位作者,都是经过专家学者一再筛选分析然后才确定下来的,除了我们过去一直注重的主流作家之外,还兼顾了很多过去曾经被忽视却成就较高、自成特色的非主流作家的作品。我们认为,这有利于广大读者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其三,版本最原始。本丛书所选作品,基本上都以该作品初版版本为依据。众所周知,有不少知名作家在政治运动的风浪中曾对自己的代表作进行了违心的修改。恢复这些代表作的原貌,是对文学史原始资料的保存,将为研究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道路,提供有力的帮助。
其四,编校较严谨。本丛书此次出版,不论是在装帧形式上,还是在文字编校上,都本着一丝不苟的原则,从严把关,以保证送到读者手中的图书是合格的、值得珍藏的图书。
作者简介
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1943年发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其作品通俗化大众化的追求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恰相吻合,以至于甚至产生了所谓“赵树理方向”的口号。建国后出版短篇小说集《下乡集》、《赵树理小说选》及长篇小说《三里湾》、长篇评书《灵泉洞》(上)等。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坚持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同时,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努力使自己的创作与农民的阅读心理、欣赏习惯相一致。在他的影响下,马烽等山西籍作家形成了一个被命名为“山药蛋派”的作家群体。文革中赵树理的作品被批判,本人也被迫害致死。
目录
赵树理小传
小说
盘龙峪
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地板
李家庄的变迁
催粮差
福贵
刘二和与王继圣
小经理
邪不压正
传家宝
田寡妇看瓜
特写
孟祥英翻身
剧本
打倒汉奸
万象楼
两个世界
赵树理主要著作书目
书摘插图
小说
盘龙峪
第一章
没有进过山的人,不知道山里的风俗。
盘龙峪这个地方,真算是个山地方了:合四十多个庄落算一里,名叫盘龙里,民国以来,改为一个联合村。北岩是这一里中的最大村——虽不过有三百余户人家,但在这山中就不可多得了。
西坪上离北岩最近——说五里,其实只三里多路。西坪上的人家也不少,但比起北岩来要差一半还多;村子里没有卖东西的,想买什么还得上北岩。
这一天是阴历八月十五,西坪上有个名叫兴旺的,提了个酒葫芦上北岩来。他出门时天就下着小雨,他以为不打紧,谁知走到半路上雨就大了,把他湿得水鸡儿一般。
他刚进了村,就跑进一家院子里去,口里喊道:“好大雨!”急忙两步奔到檐下。
屋子里隔着竹帘喊道:“兴旺哥!呀,你却吃苦不小!这么大雨,你怎么跑得来?”
“为朋友的事也讲不起。”
“快进里面来避避!”
这人名叫有发,有二十三四年纪,是个做小买卖的——乡间用着什么他就贩什么,贩来挑到各村卖。
兴旺把湿透了的鞋脱到门外,赤着脚走进来。有发见他的小衫子也湿透了,连忙取一件干的教他披上,并且说:“把裤子也换一下吧?”
兴旺答道: “裤子不妨事,只不过是小腿一截湿了些,上部还是干的哩。——你村不是唱社戏啦吗?你怎么没有出去做生意?”
“我刚才回来。前天担了一担花红果子,昨天晚上卖了些,今天却逢着这种天气,戏台下站不住人,没有生意。——唷,你拿这么大一个葫芦做什么?”
“人家结拜干弟兄啦,叫我给人家打些酒。”
“都是谁?”有发最好打听这些事。说起干兄弟来他倒已有十几个了。
“谁?告你说你也不知道,是一伙年轻人。”
“你说着我就能知道。上庄下岭几家人,我都是跑遍了的。”
“有春生。”
“秀才的孩子吧?是不是?”
“对!”
“哈!那么我不知道?还有谁?”
“多哩!十二个哩。有你村木头刀的佃户的孩子得水,窑上院寡妇的孩子小软。”
“窑上院寡妇不是没有孩子吗?她就是这村娘家,今天还在台下看戏。”
“那是东房里那个没有孩子,只有一个女儿。”
“我见过,那小闺女出脱得很齐楚,也有十七八了吧?——嗳,窑上院还有一个寡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