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热点新观察-把脉中国高等教育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中国教育 ,
作者: 杨东平等著
出 版 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32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555525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超越教育问题的浓烟迷雾,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诊断、矫治,是对教育改革的启动和推动。长期以来,教育经费不足的外部问题压倒和掩盖了教育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近年来,我国改善教育的主要努力是在增加教育投入上,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必须看到,教育的发展模式、内在品质、教育公平、学术腐败等各种深层次问题,并不是靠增加投入可以解决的。教育领域各种深层次问题的暴露,凸显了先进的发展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尖锐矛盾。今天,需要特别强调制度变革的重要性。国际经济竞争的背后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教育竞争的背后,是不同教育制度、人才制度的竞争。无论大国的崛起还是大学的崛起,都是制度文明的产物。我们所渴望的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人才辈出、大师云集的气象,并非几项急功近利的优惠政策所能催生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制度重于技术,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
高校是教育的最后一站,在这里是亡羊补牢,尽可能补救前衍,而不应以高考招生的地区歧视继续扩大此前已经积累的不公平。“大”有“大”的盲点,这几位“大大学”的校长大概忘记他们之“大”,是来自全国纳税人之“大”。
——朱学勤(上海大学教授)
大学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不可能保证每个想进大学的人都如愿,但公立大学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办的,同样应该确保公民受教育权的公正。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如何做到招生公正是教育公正的重要方面。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
围绕打击“学术腐败”所造的声势,可能只是转移了人们对真正的学术腐败的注意,削弱了人们对这类现象的思考和批判,而没有对这些更具根本性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没有体制上的重大变革。学术腐败也依然故我。
——梁治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贯)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热点教育话题,众多名家联袂评说。《中国教育热点新观察》集中收录当代中国72位知名学者、作家、评论人。对2003年年底到2007年年初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的重要评论。高等教育卷从刘翔“通吃”、高招区域歧视入手,深刻反省中国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从学者信任危机入手,严厉批判日益泛滥的学术腐败现象等;基础教育卷由高考移民现象出发。理性检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由热极一时的“80后”、“超女”现象出发,积极建言青少年人文素质培育等。涉及话题之重大、语言文字之通俗、阐释理念之平白、评判态度之审慎、言说语气之深情、思想反应之敏锐,既会感动教育从业者。更能打动社会大众,并由此引发他们更深、更新的思考。最精英的人,做最大众的事。这是本书主旨之所在。灵魂之所在。
目录
1.教育公平之反省兼及刘翔“通吃”及高招区域歧视现象
徐友渔质疑高水平运动员上大学的政策优惠
薛涌 大学更应培养而非招揽运动员
徐友渔大学招收运动员不能破坏社会公正
薛涌 大学招生唯考试是片面公平
徐友渔大学招生要不要程序正义
徐友渔大学不该拿尊严做交易
朱学勤 高校不应以地区歧视助推不公
葛剑雄重点大学应由教育部分配名额
李宝元指标分配难题源自职能错位
周振鹤高招名额分配应抑强扶弱
郑也夫分数主导,定额收缩
郑也夫高校扩大招生问题断想
袁伟时维护高招公平还需择善而从
徐友渔改变高招指标不公并非不可为
徐友渔尽快取消高招指标分配的地域歧视
徐友渔高招指标分配的地域差异应当消除
葛剑雄 自主招生是方向,具体实行须谨慎
葛剑雄重点大学为什么要多招本地生
葛剑雄讨论问题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杨东平 高等教育:城乡差距在改善,阶层差距在扩大
王晓渔政法大学招生改革是一次可贵尝试
2.学术腐败之批判聚焦学者信任危机
梁治平何为学术腐败
何怀宏抄袭剽窃之风缘何而来
展江用学术问责化解学者信任危机
李红海 “著作等身”背后的忧虑
刘擎抄袭了就别抵赖
周振鹤惩治高校腐败,要有更可靠的监督
周国平评判学术,谁是权威
倪乐雄高校学风现状分析
王晓渔调查学术造假需防“二次腐败”
徐友渔学术打假,看看人家怎么处理
周振鹤 “手机国学”无非是个商机
信力建论文数量与职称和腐败
曹保印 向学术“近亲繁殖”打响的第一枪
3.体制弊病之剖析兼及高等教育改革得失
葛剑雄大学现状之我见
周国平叩问高校经费实情
……
4.大学精神之比较聚焦香港高校与北大、清华之争
5.研究生培养之警示兼及陈丹青与王垠出走清出事件
6.人文理想之建言聚焦洪战辉现象与大学生基本素质
7.大学治理之检讨兼及大学排行榜与教育贷款
8.教育模式之审视聚焦大学语文病
后记
书摘插图
1.教育公平之反省兼及刘翔“通吃”及高招区域歧视现象
徐友渔质疑高水平运动员上大学的政策优惠
优秀运动员在报考大学时得到一定照顾,可以以比一般考生低一些的分数录取,这是正常和可以理解的。但这种照顾应有一个合理的尺度,不然的话,既违反公正原则,也会对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和奋斗方向造成误导。
我认为,我国近年来实行的照顾和倾斜政策有些过头,从教育部刚公布的《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来看,这种过分照顾的趋势越演越烈。
对大学报考者当中某个特定人群应不应该照顾,照顾的幅度多大,这不是凭印象和感情来决定的事,必须讲得出充分的道理,经得起严格的质询。
美国关于大学实行优待措施的争论,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近几十年来,美国一些名牌大学一直对黑人等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成绩上实行一定优待,但争论始终不断。反对者问: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优待,是否违反了宪法关于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原则;是否侵犯了其他考生的权利;对被优待者的心理有什么影响,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否有利;如果把同样措施推广到其他情况,是否会造成某些社会问题?
支持者说:第一,这是对黑人等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一种补偿;第二,适当增加大学校园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有利于学生增加对民族、宗教、文化多元性的关注;第三,黑人等少数民族学生从名牌大学毕业的人数越多,意味着他们成为社会精英的机会越多,这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弱势民族的自信心和地位。一份为优待措施辩护的报告强调,优待措施并没有降低新生入学水平,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和其他学生相比,只有10%的差别,他们的入学分数仍然高于平均录取分数。
美国著名法哲学家德沃金替优待措施辩护时说的话十分精彩。他说,大学的招生官员不应该把入学名额作为对某些申请者过去的成就或努力,以及他们内在技能、优点的奖励,招生官员的责任是选出这样的学生:作为整体,他们能为学校应有的目标、作出最大贡献;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其财源来源是整个社会,大学因此承担着公共责任,其目标必须有利于社会,而不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