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精讲(通识教育·名校名师名课系列)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古诗词,
作者: 王运熙 等著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162000版次: 1页数: 210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905801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名校名师名课系列”之一,全书共分6个章节,对李白及其诗歌作了全面与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具体包括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怎样向汉魏六朝民歌学习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对李白及其诗歌作了全面与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全书共分六篇。第一篇介绍李白一生各时期的经历和思想概况;第二、三、四篇具体分析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第五、六篇探讨李白诗歌对唐前诗歌的继承和创新。过去不少研究者往往片面地认为李白是“诗仙”,是一位超脱尘世的诗人,本书指出:指导李白一生的思想纲领是“功成身退”,即前提是建功立业,功成后方能安心退隐,因而他一生关心国事民生,期望有所作为。书中各篇围绕这一纲领展开论述。
作者简介
王运熙,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着重研究中国中古时期(汉魏六朝隋唐五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著有《乐府诗述论》、《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文心雕龙探索》、《中国古代文论管窥》、《望海楼笔记》等。与顾易生教授合作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曾先后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等多种奖励。
目录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作品中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怎样向汉魏六朝民歌学习
李白怎样向古代诗人学习
重印后记
书摘插图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一
这一节是叙述李白的蜀中时期。
当李白出生的时候,他的家庭正住在西域。公元七○五年,李白
五岁,他的家庭迁回蜀中。从这时起,到他二十六岁出蜀远游时止,李白都是在蜀中度过的。李白《与韩荆州书》自称“陇西布衣”,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陇西成纪人”,这些都是就他的祖居或郡望而言,并不是指他生长的地方。实际上李白的故乡是西蜀绵州隆昌县(后改为昌明县,又改为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诗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魏了翁《紫云山崇仙观记》说:紫云山在彰明县境内;《唐诗纪事》引西蜀杨天惠《彰明逸事》说:李白曾读书于彰明县大匡山(一名大康山、亦名戴天山),“今大匡山犹有读书台,而清廉乡故居遗址尚在,废为寺,名陇西院。”这些都是很好的证明。李白的家庭情况,前人的记载都述而不详,且多有出入,我们不容易从中得出明确无疑的结论,只能根据现有材料勾画出一个简单的轮廓。据李白自述:
白本家金陵(王琦注:“金陵”或是“金城”之谬),世为右姓。
遭沮渠蒙逊难,奔流成秦,因官寓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景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的记述也大致相同: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
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入。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
总结以上这些记述,而以李白的自述为主要依据,把它们基本相同之点归纳起来,对于李白的家庭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粗略的轮廓。这就是:
李白是凉武昭王李嚣之后,祖籍陇西成纪。其远祖在刘宋初年因遭沮渠蒙逊难,流奔陕西长安一带,随官作家。到了隋末,有一房遭遇特殊事故,隐易姓名,逃到西域。经过了几代之后,到了唐中宗神龙初年,李白的父亲李客始携家潜还蜀中。在隆昌县定居下来,并恢复李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