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中国教育 ,
作者: 顾平 著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21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906000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的对象属于教育范畴,因此对教育观念与方式的关注便成为研究的基本立足点。也只有厘清不同时期的教育观念,分析其优劣高低、成败得失,才能真正廓清中国画教育现代演进的历程,从而构筑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教育现代性模式。而教育观念的形成与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与观念密切相关,因为教育价值贴合于文化价值的选择正进行着现代观念的演变,文化价值的选择正影响着教育价值的选择,教育价值取向随着文化选择的转换而转换。另一方面,这一特殊教育的教学内容又为中国画,其本身又是文化观念最直接的形态显现。所以,本书的研究将从“文化学”的视角展开探讨,通过对不同教育模式呈现出的不同特征的分析,破解其文化选择的社会、人为因素,对比当时的社会实际,分析在不同性质文化互动中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看出中国画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最后作出价值判断。
作者简介
顾平,男,1965年6月出生,安徽芜湖人。1991年毕业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艺术史博士学位。2004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出站博士后。现为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视觉艺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研究》执行主编等。研究方向为艺术史与艺术教育。
主要成果有专著《林风眠》(1999)、《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2002)、《皇家赞助与文化认同:南宋院体山水画风成因研究》(2004)、《美术教育学》(2006)、《返本开新——艺术史、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论集》(2006)等10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各一项。获第三届全国美术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2001)、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2)、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2005)、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005)。
目录
导 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关于“中国画教育现代性”的思考
三、理论的选择
四、内容框架与重要观点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文化特征与中国画观念的不同选择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思想界的“领袖”们对中国画的主张
第三节 重要美术教育家不同中国画观念的呈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百年中国画教育诸模式述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徐悲鸿中国画教育模式
一、徐悲鸿的文化选择——唯科学主义
二、徐悲鸿中国画教育模式的内容
三、徐悲鸿中国画教育模式的评判
第三节 潘天寿中国画教育模式
一、潘天寿的文化选择——本位传统人文主义
二、潘天寿中国画教育模式的内容
三、潘天寿中国画教育模式的评判
第四节 中国画教育其他模式的述评
一、“调和中西”与林风眠的中国画教育主张
二、“无为而治”与刘海粟的中国画教育
三、高剑父与金城的中国画教育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画教育现代型制的构想
第一节 问题与资源:百年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宏观审视
一、问题
二、资源
第二节 中国画教育现代型制的内容板块
一、中国画教育对当代文化选择的路径
二、中国画教育的目标定位
三、中国画教育的内容选择
四、中国画教育体制与方法
五、中国画教育的评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 20世纪中国画教育纪事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文化特征与中国画观念的不同选择
第三节 重要美术教育家不同中国画观念的呈现
20世纪中国画教育模式的形成,与这一时期一些代表性的美术教育家对中国画观念的选择直接有关。所以,本节将选取后文中要论及的中国画教育家,看看他们有怎样的中国画观念。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观念相对接近的放在一起,并比较相近中的相异性。
第一,金城与潘天寿
金城1878年出生,潘天寿则生于1897年,相差近20岁。在年龄上他们可算作是两代人,但在“中国画”这一方阵地上,这一前一后两位“大师级”人物,共同守护着传统,前者偏于晋唐宋元,后者立足于文人画传统而努力实现现代性演进。
金城成长的年代,处于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时期。显然金城的早期教育“中学”、“西学”已趋于对称,但“中体西用”仍是主流,故偏于“传统”的观念十分盛行。1902年,金城24岁便赴欧留学,入英国铿司大学专攻法学,学成回国后一直从事与法律相关的政府工作。金城一生主要工作似与中国画没有任何联系,他之所以热衷于中国画,与其少时对丹青的雅好十分有关。金城竭力推崇传统,也致力于传统中国画的发展与演进。也许是他政府要员身份之故,并又得大总统徐世昌的鼎力支持,他创办了他乐于从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网罗京城中国画名家,共同探讨中国画创作,奖掖后学,影响极大,故有民初北京画坛“领袖”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