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段伟著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369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906110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禳灾与减灾两大方面,对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分析。近代以来,学者多注重于研究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减灾方略和措施,而对于带有迷信色彩的禳灾则关注不够。禳灾行为作为祈福祛灾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是应对灾害的重要措施,对稳定社会有极其显著的作用。本书突破了以往研究的窠臼,将禳灾作为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不可分割的部分,与减灾并列,进行研究。全书首先简单介绍了秦汉时期的自然灾害,并与其他时期自然灾害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其次详细阐述了禳灾制度的由来与形成过程,提出禳灾可分为文化禳灾与政治禳灾两种;再次从灾害预防、灾害控制、资源配置三个方面对减灾制度作了细致分析;最后探讨了禳灾制度与减灾制度在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中相互交替、互为补充的关系和各自的影响。
作者简介
段伟,男,1977年生,安徽宁国人。1995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基地班,2005年6月获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同年至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6月博士后出站,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经济史、灾害史与清代地理,已在海内外各种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言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灾害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本书研究方法
四、本书框架
第一章秦汉自然灾害特点
第一节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概况
第二节秦汉时期自然灾害的特点
第三节 自然灾害引发严重后果
上编人对自然的盲目博弈——禳灾制度的变迁
第二章秦汉时人对灾害爆发原因的理解
第一节 秦汉时人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节《月令》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章禳灾制度的形成
第一节文化禳灾制度
第二节政治禳灾制度
第四章禳灾制度小结
下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减灾制度的变迁
第五章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关制度
第一节 灾害预防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灾害控制制度
第六章 人与人之间的博弈——资源配置合理化
第一节缩减开支
第二节资源配置合理化,扩大社会经济供给基础
第三节 国家扶持灾民再生产制度:借贷与蠲免
第四节灾民衣食保障制度
第五节流民安置制度
第六节制度的弹性——免究官员擅自赈灾的责任
第七节鼓励民间救济制度
第八节监督制度的发展
第七章减灾制度小结
第一节减灾制度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市场救灾制度与单纯救灾制度的比较
第三节减灾制度的局限
余论
第一节秦汉灾害应对制度的变迁周期
第二节秦汉灾害应对制度的启示
附录
附表l两汉时期黄河决溢年表
附表2西汉大旱表
附表3东汉大旱表
附表4《中国地震目录》所录汉代强震与旱灾相关表
附表5西汉旱、震关系表
附表6东汉旱、震关系表
附表7东汉京师旱、震关系表
附表8汉代蝗灾发生区域一览表
附表9秦、西汉自然灾害表
附表10东汉自然灾害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编人对自然的盲目博弈——禳灾制度的变迁
第二章秦汉时人对灾害爆发原因的理解
第一节 秦汉时人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灾害作用于人类,破坏了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先民没有足够的知识去认识自然界,更不用说去改造自然界。所以,当灾害降临时,先民内心极度恐惧,从而极尽想象力,将灾害与想象中的天帝神怪或一些超自然的东西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以非科学方式消减灾害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形成源于我国古代的天人一体观念。
华夏文明的天人一体观念,将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融入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构成中,形成了《礼记•王制》意义上的“制度”,同时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协调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逐渐演化成了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即我们在绪论中所说的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协调性,与宗教、祭祀、习俗和禁忌的相关性,具有道德约束性。
先秦时期,儒家和墨家并为当时的显学,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等人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并因此影响了整个社会。儒家学说对先秦讲究天人之际的思想阐述一直没有中断,所以,天人感应思想因其影响巨大,从而在秦汉时代决定着人们对自然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