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父母常犯的教子错误

分類: 图书,家庭教育,家教方法,
作者: 徐帮学 编著
出 版 社: 朝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25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541964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您想过您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吗?您知道您的教子方案存在错误吗?
每个孩子都是等待被开发的宝藏,宝藏如何开发,就在于父母使用的教育方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错误,孩子的潜能与才干不但无法被发现,反而会被误导,影响孩子的一生。
本书一天帮您纠正一个教子错误,50天让您远离教子误区。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出息,甚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的。其实,孩了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过程。孩子如同父母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样本。本书列举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容易犯下的50个错误,既分析了原因,又提出了解决方案。一书在手,父母必能茅塞顿开。
目录
1. 给孩子设定过高的期望值
2. 用孩子的成绩成就自己的面子
3. 眼睛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
4. 盲目增加孩子的作业和家教
5. 每天为孩子检查作业
6. 盲目培养孩子的特长
7. 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8. 迷信智商,抱怨孩子脑子笨
9. 过分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10. 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
11. 奖惩孩子不当
12. 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13. 经常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14. 当众批评孩子
15. 老拿别的孩子作比较
16. 不给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
17. 纵容孩子的任性
18. 忽视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
19. 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其他权利
20. 不能正确对待孩子骂人的行为
21. 老是对孩子唠叨不休
22. 无视孩子犯的原则性小错误
23. 表扬孩子过多或过少
24. 轻视孩子的自卑心理
25. 压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6. 盲目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
27. 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
28. 禁止孩子看课外书
29. 管教孩子过严或过松
30. 打骂孩子
31. 打击孩子的自信
32. 从不和孩子商量问题
33. 过分保护和监督孩子
34. 随意否定孩子
35. 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谎言
36. 无视或者夸大孩子的缺点
37. 对孩子的提问不耐烦
38. 忽视家庭问题对孩子的伤害
39. 照搬别人的教子经验
40. 教育孩子重言教轻身教
41. 忽略了对孩子“爱心”的培养
42. 粗暴对待孩子必要的情绪宣泄
43. 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44. 不教孩子正确花钱和理财
45. 父母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46. 限制孩子交友
47. 不愿与孩子平等交流
48. 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
49. 与“叛逆”的孩子较劲
50. 对孩子上网秉持错误的观念
书摘插图
1. 给孩子设定过高的期望值
当今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病态。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区和郊区共有57.8%的父母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市区77.9%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91.8%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脑力劳动。天津曾进行过一项学生升学愿望的调查,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愿望有明显的冲突。孩子愿上中专技校的人数比父母希望的多,父母希望子女上大学的人数是孩子希望的两倍。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是多么普遍。不可否认,父母们这样做无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也是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要把握对孩子的期望标准,一旦父母的期望标准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孩子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时,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10岁的小杰,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也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
为此,他的父母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除了在学校里进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他的爸爸妈妈还给他增加了许多课余的活动,如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其他儿童活动等。父母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最优秀的。而小杰也很争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他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状态。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另外,他也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地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
从上面的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小杰的父母对小杰是非常“残酷”的,因为他们为他设立了过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破坏了他的正常发展。而小杰在父母的高期望值下,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即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动来使父母高兴。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他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在父母的眼里才有地位,才会变得重要。但是,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有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深思!
生活中,父母为孩子设立过高期望的例子还有很多:
“你要是考不进市重点,我就抹脖子!”——这是一位妈妈对女儿进行的恐吓。当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女儿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市重点,妈妈以百般的宠爱善待她,因为女儿替娘争了光。“你必须在全班考第一。”显然妈妈的筹码在升值。由此可见,妈妈对子女的期望不会搁浅在一个水准,妈妈有要做成功者的愿望,女儿就得成为“过河卒子”拼命向前冲。渐渐地,女儿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心里总是焦躁与不安——学习上她没有成为全班第一。“期末考试成绩要是达不到90分,我就抹脖子!”妈妈威胁的口吻还是那样坚决。终于有一天,女儿离家出走了。
还有一个孩子曾说:“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满怀期望的目光,我的心里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现在,一看书就很怕,真想把它撕得粉碎……”据报道,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心理障碍患病率在逐步上升,有关专家分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子女好坏的标准也严重失衡,孩子教育成败多是以智力发展的好坏来衡量。
然而,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质,他们的兴趣、潜能未必与父母的理想模式相吻合,因此,孩子的发展往往就与父母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有些孩子的发展方向甚至与父母的期望相违背。过高的期望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一是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典型的一点就是父母不惜动用所有的社会关系,花费巨资为孩子择校,他们以为孩子进了好学校就会有好的前途,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实际能力并没有那么高,在重点中学里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盲目地为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与要求,当孩子虽然经过努力还是不能实现目标时,孩子会因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惭形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而动摇自己的自信心。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期望也可以化作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但是有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把握好“度”。那么,作为父母,又该如何正确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善于鼓励孩子的进步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是挑毛病。当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断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时,实际上是在使孩子失去勇气,在降低孩子的自信心水准,这些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较小的、积极的行为,这就很容易犯苛求和越权的错误,而漠视孩子的权利,这与孩子的成长是不相适应的。相反,如果父母时刻注意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鼓励,就会使孩子充满活力,并且产生要多做一点的欲望。这应当引起父母的足够重视。
激发孩子的动机
如果父母要使期望成为现实,就必须让孩子把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孩子,大都生来就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和安排,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有时处理不好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期望,能对孩子产生作用吗?
设立积极恰当的期待
作为父母,给孩子提要求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需要有人帮他树立目标并促其前进。但是,这种要求和期望应该现实一些,如果孩子的基础较差,父母就不要定过高的目标。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和这个目标差距太大就会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日久天长,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严重的不良影响。一般而言,给孩子树立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目标是最合适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这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父母要有平和的心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减少压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订合适的奋斗目标。 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放;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2. 用孩子的成绩成就自己的面子
过去人们比吃,比穿,比钱多,现在却开始比孩子了。谁家的孩子成绩多么多么优秀,谁家的孩子多么多么有才华,谁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学校……把孩子学业成绩当成装饰品,当成向别人炫耀的资本。据一位妈妈所说,平时她和同事们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大家聚会的时候,也都带着孩子,别人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如果自家的孩子不跟上脚步的话,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会让做家长的很没面子。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这是中国一些父母的一个陋习。当孩子在别人面前为父母争足了面子、让父母觉得脸上有光的时候,父母就会对孩子宠爱有加,大大奖励一番!当孩子让父母在人前面子尽失的时候,父母又会气急败坏,对孩子大呼小叫。无形中,当父母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面子”成了主要考虑的因素。殊不知,这也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摧残。有这种心态的父母应该自问一下: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孩子也一定想做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愿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谁都渴望孩子成为自己的骄傲。于是,从平民百姓到高官巨贾,从普通工人到知识分子,工作之余谈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出色的,高声大嗓,眉飞色舞,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孩子成绩不如人的,不是保持缄默,就是低声叹息,总觉得自己矮人三分。因而在家里,孩子听的最多的话语是:“小子,好,这样的分数为你爸妈挣得了面子,我们总算没有白辛苦!”或者“你真没出息,这个分数叫我怎么去见人?”……称赞也好,斥责也罢,总之,在多数父母心目中,孩子的分数直接跟父母的面子挂钩。
金女士参加了女儿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父母们聚在一起,也就是说说孩子的学习,相互取取经、发发牢骚,当然也总免不了比比孩子的成绩。因为金女士的女儿一向成绩优异,大家都对她羡慕不已,这个说“看人家的孩子多让人省心”,那个说“你有什么教育孩子的好办法也教教我们”,让金女士感到很得意。可是一公布成绩,金女士傻眼了:女儿这次只考了个二十几名!尽管老师对金女士说,孩子只是因为数学考试中的一道大题意外失手,才把成绩拉了下来,其他几门课都考得很好。可金女士却觉得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回到家,金女士就把女儿叫到身边大声训斥起来:“你这次考试怎么考的呀?怎么会这么马虎,把一道大题的分都丢了!平时你都能考个前三名,这回竟然考了二十几名!你知道我去开家长会时多没面子,别的家长还要向我取经,结果我女儿考得还不如人家呢!”
像金女士这样用孩子的分数来为自己挣面子的父母可以说还真不少。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事实上,正因为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才更应该与老师多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孩子学习不好的症结所在。如果认为孩子表现不好,同时又错误地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成了自己的脸面,那么缺少沟通的孩子也只会越来越学不好。
孩子的学习出现了问题,理应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父母的训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孩子的放弃。这一切,都会使孩子在无形之中丧失人应有的尊重与信心。而且,在目前的教育机制下,孩子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已经十分沉重,作为父母,又怎能在孩子稚嫩的双肩上再强加一副“为父母挣面子”的沉重负荷呢?再说了,父母要靠孩子给自己挣面子,不正是显示本身无能?
因此,为了保证孩子健康发育成长,父母一定要纠正虚荣心,摒弃教育攀比、急功近利的心态。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孩子也一样。孩子并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不是父母生命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父母人生道路的升级版本,而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工具,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把孩子当成了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要求孩子为父母争面子。
不要以一次成败论英雄
作为父母,没有必要在考分上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并不是一次考试就能说明孩子的所有学习情况。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孩子偶尔的一次考砸而感觉脸上无光,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只有鼓励与理解才能使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
了解孩子,提出合理要求
从素质发展的角度,配合学校教育,尊重孩子个体的差异性,从孩子个性完整的视角对孩子加以培养;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对孩子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正确估计,在全面了解孩子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合理要求。让孩子感受生活乐趣与亲情的温暖,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格。这样孩子才会有真正的成功。
3.眼睛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分数本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验,是老师、家长和孩子自己反馈信息的一个渠道、一种手段,只是测评孩子学业的一个参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用来评判孩子的一切。但在考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分数高低决定着孩子的升级、升学、就业的现实状态下,分数变成目的,变成了孩子、家长、老师追逐的唯一目标。
而且,还有许多父母把对孩子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把对孩子的亲疏宠责都与考试分数挂钩,逼着孩子去为分数而学习,结果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的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他们对孩子的考试分数增加或减少特别敏感,看到孩子得了90分、100分便眉开眼笑,对孩子大加赞扬甚至用金钱作奖励;倘若孩子考试分数低了,便板着面孔,马上念起“紧箍咒”,一训、二罚、三检查,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更有甚者,一旦看到孩子的考试分数不合自己期望,便对孩子非打即骂,以致上演了一幕幕的家庭悲剧。
今天学校要公布初三第一次模拟统考的成绩。阳阳一进门,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跟在后面问:“怎么样?考了多少分?”阳阳一边放书包,一边回过头来说:“爸,还可以,就是……”爸爸脸上的笑容一下子不见了,转身坐到沙发上,打断了儿子的话:“我不要‘就是’,我的要求是不能低于90分,你只要告诉我结果!”
阳阳显得有些不安了,躲闪着爸爸的目光:“除了数学,都高于90分。就是数学题太难了,我考了81分……那也是我们班的前15名,我们班还有人不及格呢……”
爸爸火了:“就知道比下面的,没点儿上进心!你们班有没有考90分以上的?”看到儿子轻轻地点了点头,他的声音更是提高了几分:“别人能考90分,你怎么就不能?题太难,别人怎么不觉得难?看来,还是你不努力!告诉你多少回了,要想考上重点高中,就必须得用功,知道吗?每门功课都不能低于90分,平均95分以上,是你最后的目标,你给我记住了!”
阳阳小声嘟囔着:“不是我说数学难,老师也这么说。我怎么不努力了,连老师都说我进步了……”
爸爸根本不听他的解释:“你还狡辩!”爸爸“噌”地一下站起来,一巴掌抡在儿子的肩膀上:“我告诉你,我不管题目难不难,也不管老师说没说你进步了,我要看到成绩!就你这也叫进步?差远了!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那你也就没有什么前途了,知道吗?这个星期六、星期日哪儿都不许去,在家把模拟统考的题目重新做一遍。”
自从被打以后,阳阳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他心想:反正在爸爸的心目中我已经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了,不如干脆就不学了。于是他的成绩越来越糟糕了。
其实,父母过分看重孩子的分数的现象不胜枚举。孩子放学回家,有些父母常这样问孩子:“最近考试了没有,得了多少分?”他们以为这样问,就表示自己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其实不然。父母张口问孩子考试,闭口问孩子分数,孩子会认为你关心的只是分数和考试,而对其他事情漠不关心。
其实,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是一项比较单一的检测,这基本上是对孩子学到的书本知识的抽查。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
一般来说,分数能反映孩子的一些情况,父母关心孩子的分数也是应该的。但是,有的父母望子成才用心良苦,把学习成绩看得太重,逼着孩子去争高分,殊不知这样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
首先,过于看重分数,会让孩子惧怕考试。有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越害怕越容易出错,也就越考不好。而父母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一味地在考前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次,过于看重分数,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小学里的孩子都是天真纯洁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即使学习差的孩子的内心深处也有考第一的愿望。其实,一些平时成绩相当不错的孩子,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考高分。即使是平常学得很好的功课,如果发挥不佳或者因为某种因素,也可能会考得一塌糊涂。这时如果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不问青红皂白,轻则辱骂一番,重则打一通,会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会使孩子自暴自弃,造成孩子厌学。
过于看重分数,容易造成孩子与家长的对立。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不知道父母注重分数是让他好好学习,出发点是好的,他只知道自己没有考高分,会被爸爸妈妈训骂;而得了高分,则会受到父母的表扬和奖励。他也不会觉得父母是爱他,而是容易认为父母喜欢他的高分。这就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对立。
当然,我们并不一概反对看重分数,因为分数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反映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并不表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也一定会成才,而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更不表明他们将来会一事无成。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并没有很高的文凭,但是他们一样有所成就。不是说文化知识不重要,而是说,我们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除了分数,孩子的品德修养、性情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未来的社会越来越需要有能力的人才,父母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那么,父母又该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数呢?
不盯分数,看学习效果
作为父母,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更应该看孩子实际的学习效果。不能仅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考好了,不妨进行精神鼓励;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要帮助孩子认真分析,找出失误的原因,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这样孩子才会情绪稳定,自信心增强,身心各方面才会健康发展。孩子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些都需要父母配合老师对孩子加以积极的引导。
承认孩子存在差异
实际上,上了中学的孩子,早已经能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竞争的压力。但每个孩子由于智力的因素,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自身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等的不同,学习成绩总会有差异。父母要做的是认真了解情况,听听孩子的解释,不能武断地得出孩子学习不努力、不用功的结论。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分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掌握适合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制订适当的目标。
孩子成绩不好时给予宽容和鼓励
每个孩子都有不足之处,更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第一名,总有孩子会落在后面。当孩子在考试中没有得到预期的好成绩时,他已经非常难过了。这时候,父母更不要刺激孩子,而要拿出自己的宽容和安慰,一定不要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同时也要不忘对孩子说“下次努力”,使孩子把目光转向下一次机会。
即使孩子有厌学情绪,成绩非常糟糕,父母也要忍住一时气愤,调整好心态,给孩子最大的宽容和鼓励,想办法使孩子的目光转向他的长处,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只要有了自信,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感兴趣,在父母的宽容中找到安慰和继续努力的力量。
作为父母,引导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尽的义务。但是,作为父母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教育孩子怎么做人,发展孩子的个性,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关注他们的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的发展以及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父母应该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可过分看重分数,要重视孩子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以利于孩子全面成长。父母应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发掘孩子所蕴藏的潜能,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真正能在社会上获得很好发展机会的人才,都是具备很好的创新能力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