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语文大观园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袁鹏 主编
出 版 社: 海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32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13478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语文趣话、说文侃字、物名溯源、文化撷英、称谓由来、趣说俗语、幽默诗赋、成语典故、趣联轶事、语林趣话等,尽罗列其中,将语文精妙绝伦的一面立体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在轻松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本书内容均直接从古往今来的语文实践中采撷、提炼、概括、总结而来,它观照社会语文现象,注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劳动、社会交往和娱乐活动,不但能有助于语文老师课堂上的精彩发挥,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上佳课外读本。
学习语文的趣味读本,相伴一生的语文老师。
语文趣话,说文侃字,物名溯源,文化撷英,称谓由来,趣说俗语,幽默诗赋,成语贼,趣联轶事,语林趣话。
本书四大特点:
知识丰富:语文趣话、说文侃字、物名溯源、文化撷英、称谓由来、趣说俗语、幽默诗赋、成语典故、趣联轶事、语林趣话等,尽罗列其中,将语文精妙绝伦的一面立体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在轻松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篇幅短小:文章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幽默谐趣,入微传神。把玩的是引人入胜的文字魔方,彰显的是中华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内容经典:选取常见的语言文字现象和语文故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读之,则由似懂非懂到恍然大悟。对这些文字意义的探源,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追根溯源。
实用性强:内容均直接从古往今来的语文实践中采撷、提炼、概括、总结而来,它观照社会语文现象,注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劳动、社会交往和娱乐活动,不但能有助于语文老师课堂卜的精彩发挥,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上佳课外读本。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奥妙无穷。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创造出了鲜活精彩的语言文字,每一个字,每一流传下来的语句,都有其形成的渊源,都与中华文化息息相通。
汉语是智慧的语言,学好汉语非常不易。本书披沙沥金,选取常见的语言文字现象和语文故事,从语文趣话、说文侃字、物名溯源、文化撷英、称谓由来、趣说俗语、幽默诗赋、成语典故、趣联轶事、语林趣话等多个不同方面,对有关语文的字、词、旬进行了考据和辨析,阐述其由来和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掌故趣事,将语文精妙绝伦的一面立体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在轻松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本书不愧为荟萃语文知识的大观园。文章篇幅精练,生动有趣,方便读者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增长语文知识,开阔见闻。对于众多的学习语文的人们,也一定能给他们带来高雅有益的趣味阅读!那么,就让我们一同领略中华语言文化的精美和神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吧!
目录
语文趣话
语文一词的由来
我国的语言文字有多少
我国的汉字有多少
测测你认识多少字
汉语拼音的由来
汉字诞生的传说
六书的具体内容
宇的含义的由来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书体
会意字与指事字
甲骨文的发现
隶书、飞白的发明
宋体字的由来
汉字横写的由来
汉语中的吉祥用字
标点符号的由来
成语的特点及来源
谚语及其特点
风趣活泼的歇后语
绕口令
灯谜和诗谜
普通话的由来
字典与词典
字典的来历
《新华字典》的故事
素材、题材与体裁
八股文
古代的文章体裁
序、跋和楔子
本纪、世家和列传
古籍中的传
小说的由来
什么叫传奇
诗歌的来历
什么叫外一首
打油诗的由来
什么是乐府诗
何谓骈文
什么叫小品文
杂文解说
寓言及其特点
童话浅谈
书信的由来
书信的别称
信封的由来
长辈书信用语
平辈书信用语
晚辈书信用语
信封书写的基本格式
书写信封的基本用语
图书的由来
选集、文集、文库及其他
轶事、佚文和掌故
书名趣话
著作、编述和抄纂
经、史、子、集四部
什么叫善本书
什么是抄本
什么是刻本
什么是蓝本
孤本、珍本和副本
影抄、影刻和影印
工具书的类别
史书的种类
我国古书之最
四书五经
中国的十大古典名曲
《史记》本来无书名
我国最早的书店
图书馆的由来
说文侃字
“二”和“两”
“疾”与“病”
“酉”与“酒”
“编”和“卷”
“锁”和“钥”
“桌”和“台”
“庙”和“寺”
“书”和“信”
浴、沐、盥、洗
圭、桂、桂冠
商贾的“贾”
“婚”之趣
谈谈“谱”字
说说“尸”字
解剖“德”字
“癌”字的由来
“厅”字源于“听”
“匹”与“匹夫”
“秦”字的由来传说
“囍”字的由来
“福”字的传说
是“床第”还是“床笫”
“虫二”是什么意思
为何称客人住宿为“下榻”
“寸阴”一词是怎么来的
连续取胜为何叫“蝉联”
“胡说”是怎么来的
桃花运
老夫子
说曹操,曹操到
不到黄河心不死
张公吃酒李公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幽默诗赋
“三”字诗
典史十字令
忆别回文
柴米油盐酱醋茶
裴略自荐
前度刘郎
种柳诗
宁无一个是男儿
姓名玩笑诗
拒贿诗
不将山水带还乡
癫名不虚
达者之词
葱汤麦饭
携袍贸米
老夫怀抱
易谷种
别字先生
别有用心的藏头诗
花魁流落长春院
不曾见这伙饿莩
读书人,最不济
二十年前旧板桥
父子互嘲
宫女题诗结奇缘
苦苦苦苦苦苦天
以数字为谜底的诗
幽默风趣的打油诗
触目皆为诗
两改题像
作诗退贼
一钱买酒
太白楼即兴
“满”字诗
“奈何”诗
问君辛苦到何年
相知订交
闻歌渡江
垂涎杭越
《莫打鸭》诗
驿馆题词
赋词得释
足诗借眠
然,然,然
赋立春
御笔题诗不敢留
乞归续诗
以筷赋诗
题词募捐
青青子儿
不乐居此
题彪虎
赋诗免税
风流学士
尔后必能诗
一字不妥
扇面填词
金山大如拳
题壁诗传语儿孙
两押“多”字名句
拒不改句
红杏秀才
一身花
一个人行江上江
不加一圈
毛三瘦
俱是不如人
知州罢灯
蒲桃架倒了
阿婆脸不搽
题墨兰诗
江南散乐家
放宽些子
容我采萍
嫦娥报我名
运灰运炭
方盘大西瓜
使君杀人多
老人灯
黑风吹酒鬼
期期不可
全树借汝
广文博士
放归南山
戎昱之诗
乃脱其祸
得力于猫狗
跻身侍从
魂飞汤火
祠壁题诗
睡到饭熟
罪之不善终
你命不如他
初知平仄
李夫人
章台柳
杜牧寻春
终当一别
错!错!错!
女贞观
伊误作尹
江南柳
红丝错绾
梅影中书
吾嫁状元
萍絮前生
饼师之妻
李涉遇盗
碧纱罩诗
石僧题咏
雨淋鹤形
太仓分半
不必博识
赵可题壁
参破老禅
谜海拾趣
范仲淹字谜教子
猜字谜曹植夺魁
李白出谜暗斥县官
三秀才同制王字谜
有好酒卖
以诗解诗谜
问管仲
春夏秋冬
胸背腿上有,头面耳上无
落花人独立
微雨经旬
自小在一起
有一半
廿路电车开进北口
林木森森
上不在上,下不在下
一点一横短,两点一横长
是字不是字
一字之中含六字
总是跟在错后边
只有不砍不是树
以礼相待
班蒙解谜
欧阳修戏出谐音谜
化缘和尚的隐语诗
画扇面唐寅讽恶棍
曹娥碑隐
马鞍题诗
“十”字谜
王维买药
异曲同工
客商卖货
成语典故
三十六计,走为上
三山五岳
骑虎难下
难得糊涂
分道扬镳
生吞活剥
乱七八糟
三长两短
响遏行云
曳尾涂中
寿比南山
豆蔻年华
三令五申
半夜三更
难兄难弟
雕虫小技
暗送秋波
巫山云雨
梅开二度
溜须拍马
纸醉金迷
半面之交
六亲不认
青梅竹马
山珍海味
目不识丁
信口雌黄
衣冠禽兽
小题大做
入木三分
夜郎自大
满城风雨
破镜重圆
呆若木鸡
横七竖八
韦编三绝
金枝玉叶、大家闺秀、小家碧玉
东窗事发
秦晋之好
旁门左道
独占鳌头
趣联轶事
学正不正
鼗有二戈
人短木长
王不出头
权门生犬子
朝官多戴朝冠
三鸟害人
无山得似巫山好
摇和尚、淋大人
地脉默然生麦叶
围棋赌酒
满肚泥心
今夜断然不雨
假岛斑彪
畜挂汉输
雨里筑墙
披衣拖履
挖莲郎,采桑女
孔子生于舟末
丫头吃鸭头
箕罩鸡,梨打驴
峰上栽枫
童子撞铜钟
枉作生猿
孔子反在珠子下
风吹养动桥不动
冰冻兵排兵敲冰
农夫齐歌歌天乐
皮袄披身假畜生
归痴
虾子鞠躬
因诗言寺
一秃似擂槌
礼乎权也
两登登上天
瓜仁排雁阵
将军提防
不孝通天
白水对黑土
镇海童生
风花雪月
蓝出于青
糠秕在前
风来屎气多
文通即是运通
四背佳致
对对子露穷酸
婢女难倒李秀才
对联结识大诗人
何必多管
金圣叹趣联惊四座
巧匠难倒秀才
陈白阳对唐寅
状元巧对宰相
伦文叙巧对拆字联
奇言妙语
壮观牧爱
鲶鱼与鲤鱼
和尚戴枷
员外郎不如园内狮
一食十八种
苏轼扪腹
一代奇人
一人一口
鸡肋
怒目与低眉
先下后补
日月灯光
太阳被吃了多少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杀心
故人共卧
严遵不仕
人生贵在适志
未知生,焉知死
此酒不可共饮
恨古人不见我
借诗还借表丈
流下直高
但知止足
无妨交相师
只谈风月
大腹便便
尔汝歌
尘扬凤翔
漱石枕流
蜘蛛不如蚕
小人樊须
《汉书》下酒
少一诤友
模样还在
江郎才尽
朱孝臧嗜赌
替父北迁
龙潭寺
徐孺子
菩萨疲倦了
廉者不求,贪者不与
哀至则哭
卫玢问梦
钱财如粪土
道边苦李
治世奸贼
长安与太阳谁远
苟非斗力,何患童稚
霍王的长处
不食盐醋
眼热
陈眉公妙语
不蓄艺妓
微意晓太守
鬼趣异人
造谤者比受谤者忙
好坏均不可为
留不住人才
破罐不顾
不敢不乐
死后很好
非人求官
庞统隐居
张湛诈善
童稚不奇不慧
世间能人
巧不如拙
禄饵不能使英雄上钩
着锦衣夜行
习勤忘劳,习逸成惰
为好人与为好官
名声比财富丰厚
财物贵在能施赈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有一能即蔽一能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一杨一范
大丈夫当为雄飞
太祖挨训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石崇邀客宴集
生当封侯,死当庙食
大丈夫安能区区事砚
多敬一杯
终不拔此箭
刘守光求饶
马革裹尸
决不再回来
项羽学万人敌
其狂不可及
何自苦如是
名垂青史靠文人
寒暑风雨未尝冒
九山散樵
呆痴司徒
天子命我参卿军事
一言伤二命
上虞令卞士蔚
此鸟安可笼哉
不为五斗米折腰
自地升天
汗淋学士
骡驴无知,伏食如故
亡国之余,有何异才
老妪操橹
两眼看天,一心穿地
打即是不打
芳兰生门,不得不锄
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臣许而不与
见屈原
智救乳母
戏谏刘备
楚国无一履
晋文公出伐卫
仕宦捷径
敢于御史里行
大约教咸谄
卫懿公好鹤
何足自称
吴王赐子胥死
竖子成名
孙权问鸟名
先失信后失礼
陛下不知,所以为奸
何必非大
诸葛靓所思
臣居在廉让之间
千载之后
臣不敢不战栗于陛下
辛太公
不与驽马争路
没能尽享天年
国破家亡,无心至此
语林趣话
谈避讳
献世冢
摘叶记事成书
香漏验时
顾烈星脱裘换书
祢衡击鼓辱曹
人琴俱亡
通灵妙画
山中宰相
为文得以狂名
岁除祭书
酷酒攻砚
鹿床精舍
贵不如贱
斗酒学士
摔琴成名
海上钓鳌客
李白过华阴
笼中鹤
诗集中日得相见
何天而不可飞
假居丈室
家藏箱笼
封识宛然
岂可掩名夺功
六一居士
俊人不拘礼法
食梅几树
风雅扫地
五恕
孔雀为何不往西北飞
美睡如游仙
不敢辱君
传是楼
同病自负
衙门中后辈
寒夜暧足
作诗不求知
屈原投江
破天荒钱
用之无益
苏东坡送字
读书好比耕种
自家物终久还来
小器速成
渐入佳境
心中无妓
吾比山苦
以慧藏痴
吉人之辞寡
论茶墨
盛名之下无虚士
学书不是为了糊口
张伯玉过姑熟
才高语放
岂有老娘倒绷孩儿者
恨二王无臣法
王孟端夜泛舟
游戏人间
再莫猖狂爱作诗
余意在凄凉
后人当思此愦愤
我不如汝,汝有佳儿
见此师头闲,权顿少时
汝不得不传
好好先生
黍麦俱有,所以低昂
学士哪得比相公
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薄言往想,逢彼之怒
石学士
投壶
称雨道晴
姓丁应排第四
多衣少衣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谈笑有我
穷客日来,正是穷底
三分诗七分读
何得不断牛肉
听黄鹂声
茂松清泉,山中不乏
爱泉石烟霞
我卒当以乐死
酒谷有长春
清风明月
米家笔
一丘一壑
何可一日无此君
多情花乌,不肯放人离去
洗尽五年尘俗肠胃
九华半臂
钓同鹤守,果遣猿收
渔童、樵青
声之至清者
傅昭泊然静处
石磬半沉蕉雨
未见少别,何有往来
玄墓山寺门有巨松
礼岂为我辈设耶
芳草多情,赖此点缀
醉者
米芾择婿
不读谢诗觉口臭
《泰山密雪图》
颜谢之之诗
不暇唱渭城
梅妻鹤子
远志与小草
李斯狗枷,相如犊鼻
“傻瓜”溯源
办事失败为什么叫“砸锅”
“东西南北”溯源
为何称物品为“东西”
为什么上厕所又叫“出恭”
什么是“解手”
“元配”与“原配”
结发夫妻的“结发”
再娶妻为何被称为“续弦”
“斧正”的由来
“公车”是什么意思
“铜臭”的来历
小议“幌子”
何谓“边幅”
击鼓与鸣金
“滑稽”是怎么来的
什么是“大牌”
“绯闻”的由来
“叫板”浅谈
“名堂”的由来
作品完成为何叫“杀青”
什么叫“汗青”
“桑梓”的由来
何谓“社稷”
“问鼎”的由来
趣谈“马虎”
何谓“规矩”
“疙瘩”小解
“惊鸿”小解
“消防”怎么解
“红尘”是什么
“生意”小解
“避邪”正确吗
“世袭”是什么意思
“学习”小考
“编辑”的由来
“捉刀”的来历
“枭首”之刑
说说“凌迟”
“蜗角”和“蝇头”
“弄璋”和“弄瓦”
“抱拳”和“合十”
“吉祥”和“如意”
“灵柩”和“棺木”
“黄泉”和“九泉”
“黎民百姓”的由来
一字万金
神秘的数字——一○八
说说“之乎者也”
“脸”与“面”
尚如此头颅
土皮水骨
不见糟肉乃更堪久
许允妻
天有头吗
小人劳力
“家”与“豕”
意见不同为何叫相“左”
打了败仗为何叫“败北”
“折柳”为何用来比喻离别
物名溯源
省、县
板、眼
符、节
茶
酒
鼎
乌纱帽
衙门
明镜
萧墙
交椅
狼烟
八音
双簧
薪水
盘缠
摇钱树
压岁钱
爆竹
座右铭
纸
地图
毛笔
墨汁
砚
印章
印泥
书签
户口
洞房
扇子
绳子
筷子
戒指
旗袍
蚊帐
枕头
床
火炕
伞
金莲
牲口
石油
医院
宾馆
当铺
监狱
班房
厕所
公路
轿车
城隍庙
袈裟
观
寺
庵
第二个手指头为何叫“食指”
“二郎腿”的由来
故宫为何又叫“紫禁城”
九曲黄河
中原、剑外、塞外、西洋
文化撷英
“中国”的由来
“九州”的由来
“华夏”的由来
龙的由来
凤凰的由来
麒麟的由来
麒麟送子的由来
姓氏是怎么来的
《百家姓》小考
为什么要“山呼”万岁
皇帝为何披“黄袍”
皇家建筑为何用红墙黄瓦
红色表示吉祥的由来
阴阳五行说
八卦
百家争鸣
古代的科举考试
进士的由来
状元、榜眼、探花
举人、秀才
兵法三十六计
我国古代军衔
“√”的由来
“坤”为何代表女性
万贯是多少钱
连中三元的由来
唐宋八大家名称的由来
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
墓志浅谈
什么是国书
井、街市、市场
无事不登的“三宝殿”
“三宫六院”的由来
时间的古称
上古、中古和三古
夏历、阴历和农历
黄历和皇历
万年历
农历十二个月的别名
农历一月为何称正月
农历十二月为何称腊月
闰月的由来
旬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
数九与消寒
三伏
元旦
春节
除夕的由来
春联的形成
门神
守岁
福字倒贴
十二生肖的由来
十二生肖纪时的由来
小时的由来
刻的由来
“一刹那”是多久
一“微”是多小
拜天地
喝交杯酒
红盖头
乘花轿
伯、仲、叔、季
“男左女右”的由来
庙号、谥号、年号
“年龄”的代称
冠礼与笄礼
而立、不惑、知天命
说说“古稀”
殉葬
奔丧
磕头
浮屠
布衣
梨园
中医
赋税
抓周
清明扫墓
生辰八字
鸣锣开道
廷杖与午门斩首
三从四德
三姑六婆
三纲五常
三教九流
三戈、五刃和十八般武艺
五花八门
五福
五刑
六艺
六甲
九五之尊
十恶
七十二行
“勾手指”的来历
打干
“饕餮”是什么
帝王为何“南面”称帝
“解语花”是什么花
“一炷香”的时间有多长
“不孝”有哪三种
何谓“女大十八变”
称谓由来
古人的名、字和别号
容易读错的姓
容易读错的古代人名和地名
古代任官授职的称谓
“三皇五帝”的各种说法
为何中国人又称“龙的传人”
“炎黄子孙”称呼的由来
“皇帝”一词的来历
“天子”探源
“万岁”的含义
“太上皇”的由来
清代帝王为何自称“老佛爷”
陛下、殿下、阁下
公主与驸马
“宰相”的由来
“尚书”的由来
“将军”的由来
“中堂”是什么官
“宦官”与“太监”
县官为何称“知县”
“知府”的由来
“知州”的由来
“主席”的来源
“书记”的由来
“省长”的由来
“您”字的由来
“她”、“它”的由来
“郎”和“子”
“娃”的称呼
“鄙人”的由来
“泰斗”的由来
“先生”称谓的起源
“同志”起源小考
“楷模”的由来
三族与九族
“亲戚”小解
父母为何称“椿萱”
“妈”字的由来
“泰山”的由来
“丈人”、“丈母”
“亲家”的由来
“媒人”的由来
“月老”和“红娘”
为何称媒人为“冰人”
“媒人”的其他别称
相爱的人为何称“冤家”
“新郎”一词的来历
老公、老婆称谓的由来
为何将夫妻称为“两口子”
“丈夫”的由来
“妻子”的由来
“糟糠之妻”的来历
为何将妻子称为“拙荆”
妇女的尊称——夫人
“太太”称谓小史
“金龟婿”的由来
乘龙快婿
东床佳婿
家大、舍小、令外人
“公子”的由来
“丫头”的由来
“黄花闺女”的来历
“小姐”和“干金小姐”
“连襟”小史
“妯娌”溯源
“汉”与“好汉”
“东道主”的来历
畏友、密友、昵友、贼友
何谓“金兰之友”
何谓“足下”
说“烈士”
“鼻祖”的由来
知识分子
“翰林”的由来
教师的称谓
学生为何称“桃李”
“门生”浅谈
何谓“高足”
入室弟子
说“博士”
古代的“硕士”和“学士”
“老板”的来历
白领、蓝领、粉领
“商人”的由来
“会计”的由来
医生为何又称“大夫”
“记者”的旧称
“秘书”的由来
“翻译”的由来
“导游”的由来
“明星”的由来
“老九”的由来
“智囊”的来历
“老头子”称谓由来
“马大哈”的由来
“使节”的本义
“巾帼”的由来
“娘子军”的由来
为何称中国人为“唐人”
“八仙”是哪些人
“财神”是谁的形象
“伯乐”其人
“道士”的由来
“和尚”、“尼姑”
和尚为何自称“老衲”
唐僧为何又称“唐三藏”
“阿弥陀佛”是什么“佛”
“娼妓”的演变
“乞丐”趣谈
“清客”小议
“走狗”的由来
阴曹地府
“老虎”的别称
为何称老鼠为“耗子”
“清华大学”的由来
“第一”的代称
“海外赤子”的由来
“华侨”的由来
丫环为何又称“青衣”
驸马为何别号“粉侯”
趣说俗语
吃香
吃醋
倒霉
抬杠
阿斗
割席
捧腹
挂冠
矛盾
大手笔
传衣钵
走后门
露马脚
高帽子
闭门羹
安乐窝
忘年交
花架子
黄粱梦
卖关子
抱佛脚
鬼门关
吹牛皮
应声虫
铁公鸡
恶作剧
不倒翁
眼中钉
吃老本
跑龙套
两面派
二百五
三脚猫
三不知
下三烂
敲竹杠
刮地皮
狗腿子
穿小鞋
红得发紫
照葫芦画瓢
快刀斩乱麻
姜是老的辣
树倒猢狲散
太岁头上动土
浪子回头金不换
不管三七二十一
拜倒在石榴裙下
不敢越雷池一步
宰相肚里能撑船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丁是丁,卯是卯
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见周公
下马威
书摘插图
语文趣话
语文一词的由来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几乎都是舶来品,全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
不久,“五四”运动爆发,白话文运动随之兴起。人们开始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于是,小学改设“国语”一科,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一些白话的短文,或者儿歌、故事作为教材读本,中学虽然仍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加进了鲁迅、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一些作品。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不久,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计划被迫搁浅。
新中国成立以后,叶圣陶又一次提议改革“语文”科。这一提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便成了中小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
“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头的谓之“语”,书面的谓之“文”: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
使用“语文”这个名称,表明了要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纠正旧时长期遗留下来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分家,教学里只管读文章、写文章,不管口语训练的弊病。
我国的语言文字有多少
我国共有56个民族,目前使用着85种语言,但并不是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相应记录符号——文字。
据统计,除汉族外,中国55个民族中,共有20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它们是蒙、藏、维吾尔、满、朝鲜、锡伯、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傣、彝、景颇、拉祜、纳西、傈僳、苗、佤、俄罗斯、壮。
在这20个民族中,傣、苗、蒙、纳西族分别使用两种以上文字。因此,实际上使用的文字共有27种,目前经常使用的只有23种。
我国的汉字有多少
中国的汉字大约有四五干年的历史了,由于字体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汉字愈来愈多。中国的汉字究竟有多少呢?从历代字书电可以作出如下的统计:
夏商时期陶文500余字。
商代甲骨文约有3500-4500字。
汉代扬雄著《训纂编》选收了5340字。
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选收了9353字。
魏代李登著《声类》选收了11520字。
魏代张揖著《广雅》选收了18151字。
梁代顾野王著《玉篇》选收了16917字。
宋朝陈彭年等著《广韵》选收了26194字。
宋朝张麟之著《韵海镜源》选收了26911字。
宋朝司马光等编撰《类篇》选收了31319字。
明代梅膺祚著《字汇》选收了33179字。
明代张自烈著《正字通》选收了33440字。
清朝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选收了47035字。
民国时期欧阳溥存等编撰《中华大字典》选收了48000字。
今《中华字海》选收了85000字。
汉字的数量虽有数万之多,而常用的却只有几千个。1988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计3500个字,据检测结果,覆盖率达99.48%。
测测你认识多少字
在字的海洋中,我们每人能认识和使用的只占很少一部分,不认识的字中,则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死亡或被淘汰了。字典中的数万汉字,已死亡或濒临死亡的字也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那么,在这么多中国汉字中,怎么知道我们到底认识多少呢?
台湾心理学家张耀翔做过有趣而简便的试验,他抽样找出一百个汉字,由被测者在不做准备情况下认读。知音知意算一个;知音不知意,或知意不知音算半个;每人统计一下在这一百字中自己认识多少个,然后乘一百三十五倍,就是此人的认字数目。经过抽样调查,这个方法测出的结果比较具有准确性。
一百字抄录如下:
花和叩切全居奔科直台腓职谨異璧纲纣鲳璧密岛邦朵侨俱俞助协噜汁畸喋枯狂疆桔瘦羹蚤药荫轴辩鲤策窝放消漕时朏烝滥旃遥氨郯蘸缺坡增挂扦乔您揞桀樗栊殳撬泐磟确赚饳撮闳灵缰簸蛊蛮瘰蓉猿脓臢菱踅鴂覜獾纰鎝党肝髌鸥鳍馆。
上述百字中若认识40个,则40×135等于5400,也就是说,认识汉字大约有5400个。如果测出你认识的字少于2000个,那么,你就得赶紧多学学了。
汉语拼音的由来
为了便于认字,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了用符号给生字注音的方法。
最早的注音法是产生于汉代末年的反切法,这种方法是汉语拼音的萌芽。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字将另一个字的音拼合出来,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韵母和声调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练,郎甸切。”就是用“郎”的声母和“甸”的韵母“ian”和声调拼成“练”的音。
而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其历史则只有400多年。公元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最先采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意。另一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为了方便两洋人学习汉语,写了一部《西儒耳目资》,也是用西文为汉字注音的。后来,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鸦片战争后曾任驻华公使等职的英国人威妥玛所拟定的“威妥玛式”。
在近代,我国曾一度想实行拼音文字替代方块字。早在1892年,近代汉语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仿拉丁字母笔形创造了一种“切音新字”。
1926年,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了“国语罗马字”。1931年,瞿秋白、吴玉章等人又制订了“拉丁化新文字”,为后来创立“汉语拼音方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过去的拼音研究基础上,从1952年起从事自创字母工作,后因效果不好,又决定采用拉丁字母。195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汉语拼音草案”,经广泛讨论,多次修订,于1957年11月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于次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推行。
1977年,在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拼写中国地名的决议。从此我国自定的《汉语拼音方案》登上国际文坛。
汉字诞生的传说
文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因为它记录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一切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成就,都由于有文字的记载才得以永久流传,一切后人的聪明才智,也从文字的记载中得到进一步的启示和提高。
汉字是由什么人发明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时候有三种说法,有认为是伏羲发明的,有认为是神农氏创造的,也有认为是仓颉创造的。
一直以来,考古学家都找不到很好的证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因此难以作一个准确的判断。但是,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是仓颉创造了文字。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还有的史籍,如《论衡》中说仓颉长着四只眼睛:“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文。”
在民间,也一直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很久以前,那时的人们是用结绳记事的。遇上大事就结大结。小事就结小结,有些还在绳子上涂上不同的颜色来作为辅助。同时结绳还可以用来计数。
一天,仓颉叫一位名叫“二木头”的属下去市场用一匹马换二辆车回来,而二木头将绳子的一头打了一个结,再将绳子的另一头打了两个结后,便牵着马去了市场,当他找到了卖车的老板后,将带去的两匹马换了一
辆车,就高高兴兴地回去向主人交差。
二木头回来以后,仓颉一看,怎么他交代换两辆车,却只换了一辆车回来?一问,才知道二木头虽然将绳子打了结,但是却将要买的东西记反了,将原本“一马换二车”记成了“一车换二马”了,让市场老板白赚了一匹马。
为此,仓颉心想,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免得以后再吃类似的亏。有一天,仓颉看到挂在窗台上的一串鱼,突然心生灵感,脑中渐渐产生了类似“鱼”的象形文字,接着又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想像出了“日”字、“田”字,“水”字、“山”字等,他发现每个东西都有图形代表它的意义,这就是象形字。
接着,仓颉继续想到:一棵树就是“木”、两棵树就成“林”,三棵树以上就是“森”了;一个“石”代表石头、三个石头就代表很多石头,也就是“磊”字;人靠在树旁边歇息,就是“休”字;古时候的入,觉得男人女人结合,男耕女织,就是“好”字……把两个字合起来,形成另一个意义的字,就叫“会意”字。
还有的字是根据意思拼凑出来的,比如:上和下,两个人拿刀互击就是“斗”字……这些能让人马上看出意思的文字,就是“指事”字。如果后来文字不够用了,便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加上形或声的符号,成为“形声”字,像“鲤”字,是把“里”字和“鱼”字合起来,让人看了以后,既知道该怎么念,又知道指的是一种鱼。
另外还有“转注”字,是把形声意义相近的字,互相转用,像“依”和“倚”;而另一种“假借”字,是取同音的字,表示别的意思,像“考”和“老”。
就这样,仓颉想出了形成中国文字的六种原理,叫做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仓颉会造字的消息后来被黄帝知道了,黄帝认为很有意思,便让仓颉以后专心的造字。仓颉受到黄帝的鼓励,造的字越来越多,慢慢地就形成了汉字的起源。
六书的具体内容
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关于六书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种说法。
《汉书艺文志》称:“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注《周礼》称:“六书”是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认为“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清代以后的文字学家认为“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与造字无关。
字的含义的由来
字即文字。溯其源,“字”的金文字形是余,好像一间屋子,里面有一个小孩的形状。所以“字”的本义是生孩子。
《周易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意为女子占问,不生孩子,十年才能生孩子。《论衡气寿篇》载:“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意为妇女生孩子生得疏,孩子易活:生得密,孩子易死。
“字”的“文字”意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古人写字称“书”,写出的字亦称“书”;古人写的字如同画的画,故亦称“文”。“文”原是花纹之意。古字多为独体,所谓的“独体为文”。
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或合起来表义,或有的表义,有的表声。
这样,所组成的文字越来越多,如同人生孩子一样。故由几个形体组成的字就称“字”,所谓“合体为字”。
久而久之,“文”与“字”不再有区别了,“文字”就统指语言的书写符号。
汉字的演变
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甲骨文”,比甲骨文更早的,还有一种陶文。从陶文、甲骨文到现在的汉字,有过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是图形化,如陶文、甲骨文。
第二阶段是线条化。它比图形简单、统一,汉字笔画都成为线条。这种线条化的汉字叫大篆。秦朝统一中国后,规定一套新写法,称为小篆。
第三阶段是笔画化。这时汉字成为用一(横)、丨(直)、丿(撇)、乀(捺)、乙(钩)等笔画构成的字。汉朝已广泛使用毛笔,又发明了纸墨,写字工具大大进步,于是汉字越来越好看了。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我国汉字的发展,还有形声、会意等特点。
具体就汉字形体来说,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都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这个演变的总趋势是从难到易,由繁到简。
汉字的书体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起源于象形字,不但有绘画的形象美,而且也具有意境美,既实用也可供人们欣赏。
我国的书法艺术尽管风格各异,变化万千,但从书体来说,大致可分为篆(籀)、隶、楷、行和草书五种。
一是篆书。
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又称籀文,从甲骨文演变而来,形体多重叠。小篆也叫秦篆,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形成于秦朝,形体匀圆整齐。
二是隶书。
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始于秦,普遍使用于汉、魏。它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成笔画化。但早期隶书,字形构造保留篆书形迹仍较多。后在使用中经加工发展,成为与小篆完全不同的两种字体,从而为楷书奠定了基础。
三是楷书。
楷书也叫正书、真书,从隶书发展而来。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现在。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运笔较灵活。
四是行书。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伸缩性较大,没有一套规定的用法,比较自由,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又没有楷书那样端正。写得规矩的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些,接近草书的叫行草。由于它较楷书简便,又比草书易认,所以较切合实用。行书相传始于汉末,一直通行到现在。
五是草书。
草书为书写便利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历经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从章草进而发展成各种草。虽名目繁多,但归结起来,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是隶书的草写,保留着隶书笔画的形迹,每个字独立不连写,注重用点,笔断意连,结体简朴,布局整齐。
它广泛流行于两汉。
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楷法发展而来的。它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
狂草源于今草,开创于唐朝张旭,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笔势连绵回绕,挥洒自如,上下字讲求贯串一气,且字形变化繁多。
会意字与指事字
会意字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新意义的字。如“止”指人的足趾,“戈”指一种武器,把“止”和“戈”两个象形字结合一起,就是“武”字。“武”字意义从“止”“戈”二义结合而来,意为人拿着戈行走,表示威武的意思。
再如“木”,是指一棵树,而两个木就成了“林”,指一片树木,三个木组合在一起就是“森”,表示树更多了。这种会意同上述的“武”字的会意不一样。双木成林。称为同文组合,会意字中这种情况很多,如从、多、焱、淼、品、犇、麤、磊等字。
而“武”是不相同的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这称为异文组合,像这样的字还有取(又是右手,古时作战要割掉俘虏的耳朵,以割取耳朵的多少作为战功大小的标志)、信、分、美、吠、掰等字。
此外,会意字中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一个字的两部分连续成语,如:小土为尘,合手为拿,不正为歪,四方木为楞,不好为孬,不见为觅,小大为尖等。
由此可见,会意字都是合体字,有两、三个独体字组合在一起的,也有五个甚至六个独体字组合在一起的情况。
再看指事字。首先,指事字与象形字不同,象形字大都表现具体的实在的客观事物,从词性来看,大都属于名词。而指事字表现的则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人们凭直觉就能加以认识。
如“上下”二字,上和下的方位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用象形的造字方法是无法表现的,于是就用一根长的横线表示基准线。在长横线上方画一短横线表示上,在长横线下方画一短横线表示下。
再如“刃”字,在“刀”的一面加一小点表示那是锋利的地方所在,也就是“刃”。再如“木”是象形字,在“木”下加一横成了“本”,表示树根(本的原义,如根本);在“木”上加一横成为“末”,用来表示树梢。
这里,无论是上、下、刃、本、末,都不能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所以,指事字都是独体字,这也是它和会意字的一个区别。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是中国文字的先祖,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甲指龟甲,骨指兽骨。因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甲骨文也是研究殷商及西周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1899年,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的农民在翻地时发现一些甲骨,把它当作药材卖给了药店,药店则把它作为“龙骨”(亦即是龟兽的骨头)配方治病。
同年,清朝国子监祭酒大臣王懿荣,因病去一家药铺买药,大夫给他开的药方中就有这么一味“龙骨”,王懿荣拿到药一看,龙骨上刻着一些细密的似字非字符号,他极认真地查看之后,觉得好像古代文字,顿时引起了这位爱好古董的大臣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以二两银子一片的高价将这些龙骨全部买了回来。
后来,他又通过古董商再买了大量的这类龙骨,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他异常兴奋地得出结论: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字,它来自商代。
王懿荣死后,他所收藏的甲骨片传给刘铁云(即刘鹗)。刘进一步收集、整理,从而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
目前,我国共出土甲骨十五万多片,存有九万七干六百多片。
隶书、飞白的发明
在秦朝以前,汉字的字体都是大篆、小篆,写起文章来很费时间,由于时代的前进,事物的发展,我国人们遂发明了隶书。
隶书是把小篆体化圆为方,削繁就简改成的。这项发明功绩很大。
创造隶书的人是秦朝下杜(今陕西省渭南)人程邈。程邈,是下杜县衙里一名小官,是当时的书法家,因犯有渎职罪,被判了十五年徒刑。秦始皇把他关在云阳县(今陕西省淳化西北)之外的监狱里。程邈在监狱里仍然坚持不懈地练字。他感到有的字笔匦太多,又呆板,他就把它简化了,他研究了近十年,日积月累,成功地改造了三干多个日常用字,写起来比小篆方便多了。
他就用这些字给秦始皇写了一篇奏章,并带一张简字表,每个字都加上注解。
秦始皇是个善于创新改革的人,不论大小官吏,有事都可以向他写奏章。篆字难写,办事效率很低。这时正好程邈上奏他的隶体字新创造,秦始皇看后很高兴,不仅提前五年赦免了程邈,而且还再次启用他做官吏。
隶书的“隶”字本来就是低级官吏的意思,程邈创造的这种书体很有利于小官们书写之用,所以称它为“隶书”。
飞白是一种别具风格的书法艺术,笔画中丝丝露白,燥润相发,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如果出自大书法家之手,飞白的形态美和书法的意境美相辅相成,别有情趣。
相传飞白的创造者是东汉时候的蔡邕。汉灵帝熹平年间,皇帝命蔡邕撰写《圣皇篇》,蔡邕完稿以后,前往鸿都门(是当时皇家藏书的地方)交差。正好碰到工匠在修葺鸿都门,蔡邕在门外等候诏见。这时候,他看见工匠们用刷石灰的刷帚在墙上写字玩耍,蔡邕很喜欢这新鲜的玩意儿。在他交完回家之后,精神十分兴奋,便在工匠的启示下,创造出了飞白的书体。
宋体字的由来
宋体字是印刷字体中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宋体字横平、竖直、撇如叶、捺如刀,历来为书法家所推崇。因此印刷业刚开始,宋体就被出版商选择为印刷的标准字体。
我国历代书法字体都是以书法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如柳公权书法为柳体,颜真9即的书法为颜体,怀素的书法为怀体。唯有宋体字却以朝代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宋体字的创始人是宋人秦桧。提起秦桧,人们自然想到一个奴颜婢膝、残害忠良的奸臣。至于他的字,人们由于厌恶他的人品德行,就改称为宋体字。
汉字横写的由来
早期,汉字是刻在木简、竹简上的,后来改用毛笔。为了书写和阅读方便,中国汉字一直是自上而下、由右向左的竖写方式,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