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简史(修订本)(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分類: 图书,历史,民族史志,
作者: 《哈尼族简史》编写组 编写
出 版 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23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508694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二——《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共计55本,于上世纪80年代陆续出版。该《丛书》记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鉴于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已积淀为各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多年来少数民族历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为适应民族工作发展的需要,国家民委决定对《丛书》进行修订、再版。
这次修订工作本着“适当修订,适量续修”的总原则进行,有明显错误的,改错;可改可不改的,不改;争议较大的不动,用注释加以说明;适量增加必要的新内容。我们委托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对原版《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有关内容进行了重新考究,作了必要的修订和补充,特别是增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
内容简介
根据国家民委对《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进行修订的指示精神,遵照学校有关部门的要求,我们组成了《哈尼族简史》修订课题组,从2005年底开始进行修订工作。
该项目是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其课题组由马廷中(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博士)、姜定忠(哈尼族,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审)、李维纪(西南民族大学教师)和王尔松(哈尼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4位同志组成。马廷中同志主持修订工作,负责修订提纲的拟定、原有部分的修订、续修第八章第一节、第九章第一节第二大目、第二节(与李维纪合作);姜定忠同志续修第八章第二节、第九章第一节第一大目、第三节;李维纪同志续修第九章第二节(与马廷中合作);简史的原作者之一王尔松同志修订第七章第五节的语言文字部分。姜定忠同志做了通稿工作。全书最后由马廷中同志通纂并定稿。
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语言文字部分作了较大的修改;对原有的文学艺术部分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对其他部分修订不多,有少量补充,对个别错字进行了订正。
在修订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到北京向《哈尼族简史》的原作者严汝娴老师、王尔松老师等征求修订意见。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严汝娴老师,她对修订工作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并对书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目录
第一章 人口分布和语言
第一节 人口和分布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物产资源
第三节 族称和语言
第二章 族源和迁徙
第三章 传说中的原始社会和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第四章 大渡河、金沙江及乌蒙山区的“和泥”奴隶制
第一节 唐代乌蛮仲牟由的遗裔“和泥”
第二节 乌蒙山区和泥族的奴隶制
附:有关哈尼族的一些资料
第五章 六诏山、哀牢山和泥族封建领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第一节 封建领主制度的形成和六诏山各部和泥族
由统一到分离及融合于他族
第二节 哀牢山因远、思陀、溪处、落恐各部领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地主经济的出现
附:土官龙在田以及赛典赤招抚罗繁的一些资料
第六章 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与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
第二节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阶级斗争的深化
第三节 党领导下的地下斗争的开展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面貌
第一节 在外族封建领主统治下落后因素残存较多的地区
第二节 由封建领主经济向封建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
第三节 地主经济地区
第四节 家庭、婚姻与生活习俗
一、家庭、家族和村寨
二、婚姻和丧葬
三、物质生活
四、宗教信仰与节 日
第五节 科学知识与文学艺术
一、创造梯田
二、历法、医术与文化
三、语言文字
四、文学艺术
第八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民族区域自治
一、红河州哈尼族地区人民政权的建立和民族区域自治
二、墨江人民政权的建立和民族区域自治
……
第九章 新时期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后记
修订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族源和迁徙
哈尼族的早期活动在汉文史籍中少有记录,本民族也没有文字可供探究。但目前还广泛流传着的口传史仍多少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实际。借助于口传史,把它和散见于汉文史籍中的零星材料联系起来,还略能恢复其历史面目。
前述哈尼族各历史名称的出现及其分布地的变换,反映了该族历史上的迁徙流动情况。毕约、惰塔2个名称,晚近才载于民国方志。据民国《新平县志》和民国《墨江县志稿》,毕约、惰塔分布在哀牢山西麓新平县地区和墨江县境内。毕约又作碧约或必约,惰塔自称豪泥、黑泥。
哈尼、糯比、路弼、卡惰、罗缅5个名称,首见于清代文献:
清雍正四年(1726年)《古今图书集成》卷一四七六《临安府徭僮峒蛮考》引康熙《蒙自县志》说:“窝泥,自呼哈泥,蒙邑有河泥里即其居也。”康熙壬辰(五十一年,1712年)《蒙自县志》卷一《图考》说:“县治河泥里远在江外。”按河泥里为该县所辖13个编里之一,当地所谓江外即礼社江之西哀牢山东麓今元阳县境。河泥即和泥,河泥里显系所居河泥人而得名。哈泥也作哈宜,雍正《临安府志》卷七说:“窝泥,……自呼哈宜。”乾隆四十年(1775年)胡蔚校订《南诏野史》“窝泥”条说:“有和泥、斡泥、哈尼、路弼等名,……又有一种名糯比与此同,其生者名哥泥,亦名阿黑。”“卡惰”条下说:“亦名卡高。”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四“种人”条下说:“糯比,:元江有之,即阿泥之别种。”又说:“卡惰,元江有之”;“罗缅,禄劝亦有之”。《元谋县志》载,武定、禄劝亦有罗缅。《古今图书集成》卷一五六○《元江府土司考》亦载有阿泥、卡惰、糯比,并说:“糯比即阿泥之别种。”道光《云南通志》卷二八三《南蛮志》引《伯麟图说》、《元江州志》、《他郎厅志》诸书说;“糯比即窝泥之别种。”是阿泥即窝泥,而糯比自称哈尼即哈尼族,无所谓“别种”。罗缅自称和泥即哈尼族。据上列史料,除罗缅分布在滇北禄劝、武定、元谋外,其余绝大多数分布在哀牢山,与今哈尼族聚居状况相符。
罗缅(自称“和泥”之一)散布在滇北武定、禄劝,其余几乎全集中于哀牢山。倭泥、窝泥、俄泥、阿泥初见于明代文献:明景泰(1450-1457年)《云南图经志书》卷六《钮兀长官司》下说:“其民皆倭泥。”《明实录》卷一○六《宣德(1426-1435年)实录》:“钮兀长官”下作“和泥”,《明史地理志》同司下亦为,“和泥”。天顺(1457-1464年)《大明一统志》卷八七《钮兀御夷长官司》下作“倭泥”,按其四至,在哀牢山西麓今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以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北部,东北与红河县思陀土司境毗邻。同书同卷《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下说,其境亦有倭泥,即在今西双版纳地区。
明天启(1621—1627年)《滇志》卷三。说:“窝泥,或日斡泥……临安郡属县及左能寨、思陀、溪处、落恐诸长官司,景东……皆有之。锷嘉县又日和泥,……阿迷州称阿泥。”临安郡属蒙自县的江外和左能、思陀、溪处、落恐均在哀牢山下段东麓,锷嘉在上段东麓,上段西麓即景东。同书同卷《教化三部长官司》下说:“土官荞乍和泥人。”又说:“数十年来,广南沙、侬以征戍窃据其地,窝泥弱而无谋,为所并吞。”教化三部和广南在滇东南六诏山区,教化三部在今文山即六诏山南麓;广南即今广南,在六诏山北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