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海泛舟
分類: 图书,文学,文集,
作者: 胡海舟著
出 版 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320000版次: 1页数: 419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2205385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本《爱海泛舟》文集有它的特色,可以概括为“真”、“善”、“美”三个字。
胡海舟的作品优点之一,就是表现出来的“真”,即真实的故事,真淳的情感。明代诗人有句名言:“但写真情并实境,管它埋没与风流。”一篇好的散文,其可贵之处在于能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以为文贵与真,文真有如人之血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文章成为空中楼阁、空泛无物。作为当代作家,更应如此。这种优点是来源于他的正确人生观和对文学的严肃审美观以及严谨治学精神。他不会矫揉造作,也决不无病呻吟。《生命的最后时刻》、《背着侄儿去上学》、《故乡结出蒙自石榴》……无一不是来自作者对真实生活的感受。而他又独具慧眼,把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珍珠用一条真情的主线,巧妙地穿成一串串珠链。所以,他的作品,令人读来尤感亲切,委实给人一种艺术的熏陶。
胡海舟的作品的第二个特色是表现人世间“善”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处处可捉摸到作者一颗跳动的爱心和善心,这是作者高尚情操和优良品格的具体表现。《落难父子遇上好心姑娘》、《疑雾消散艳阳照》、《我为烈士留下根“苗”》、《把青春留给小雪雁》、《残疾之家飞出一双金凤凰》、《为养病夫,离婚作新妇》、《蓝蓝的箐溪沟》……一个个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充满爱心、善心的感人故事催人泪下;江萍、李昂、珍女、阿茜、杜雨川、王西兰、肖静芳、何娅庆……一个个光辉的形象跃然纸上,闪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中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爱心和善心。
胡海舟的作品总能给人美的享受。“美”,也许是他作品的第三个特色。胡海舟的散文写得颇为优美。它清新、隽永、平凡而不显俗气,淡雅而不失庄重,秀丽而不忘质朴。胡海舟的散文语言自然流畅,不造作,能感人。他写景优美,心理刻画细腻而自然。《南湖观雨》写得很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作者简介
胡海舟,男,汉族,农民,原籍江苏泗阳。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红河州作家协会会员、蒙自县作家协会会员,现居云南省蒙自县文澜镇新房子村,靠面朝黄土背朝天为生。20世纪80年代随着打工潮流南下求生。在漂泊的岁月中,不停地做着“白日梦”。坚信:只要奋斗,便是成功。先后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淮阴人民广播电台、《南方周末》、《东陆时报》、《江门文艺》、《西江文艺》、《中国兔业报》、《边疆文学》、《红河文学》、《红河日报》、《滇南晨刊》、《蒙自》等报刊发表三十多万字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文章在读者当中引起反响,先后收到读者来信近百封,并多次获奖。
目录
生活
爱情路上有风雨也有阳光
生活路上有艰险也有平川
文学路上有苦有泪有收获
生命的最后时刻
怀念生命中的那位老人
父亲
谢主编帮我儿子交学费
小村茨菰也醉人
又到月圆时
我非常想家
丝丝缕缕谢老情
枇杷园记
儿子长大了
我所认识的杨品
江门之行
背着侄儿去上学
我家与《红河日报》
《中国兔业报》帮了我的养兔忙
期盼
母亲
故乡结出蒙自石榴
南湖有约(外一篇)
南湖观雨
我的朋友家琳林
家禽有兔
我的老师
对面那棵爱情树
父亲走了
聆听自然
安葬大白兔
我的朋友叫“三九”
聆听教诲
米线娘娘
伞之缘(外二章)
相逢在蒙自
愿望
打工
怀念小燕子
吴经理真好
《雁曲》里的故乡女孩
在崇明岛打工的日子
打工者的故事
身为人父
平凡人的故事
真爱永驻我心问
创作
书摘插图
生活
爱情路上有风雨也有阳光
我的爱情经历,如同跋涉在茫茫大漠里,一阵阵风沙扑面而来,让我迷惘,让我踟蹰;一阵阵骤雨向我袭来,让我失望,让我心痛;一阵阵艳阳灿烂,让我迷醉,让我动情,让我温暖……
黑龙江的女笔友
那是1986年的一天,我在第七期的《民主与法制》杂志上看到一组文章,其中有一篇题为《十八岁少女的遭遇》的文章,这是一个叫李可的少女写给《人民日报》社的一封长信,另外三篇是《人民日报》写给黑龙江省集贤县委的信和给李可姑娘的回信,以及集贤县委给《人民日报》社的复函,都是关于李可姑娘的事。
这一组书信震撼了我的心,尤其是读完李可那封长达5000字的信,使我不禁流下泪来。她因学习过累,脊椎骨凸起,不能到学校上课。
那年李可正在读高二,高考迫在眉睫。她的家境十分贫困,兄弟姐妹很多,母亲很早就离别了人世。父亲在一所小学任教,收入低微。李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得了这种病,要治好病得花很多很多的钱。李可的父亲为了不让女儿失望,借钱带着她到处求医,毫无疗效,脊椎骨一日比一日高起来,疼痛加剧,病魔把她折磨得愁容满面,骨瘦如柴。在这钱财用尽,四面楚歌,遭人白眼的情况下,李可绝望了。就在这时,她从中央广播电台里听到史媛姑娘身患重病得到党和政府的帮助和关怀的报道后很受感动,便抱着一线希望,把自己身患重病得不到医治等情况向有关部门求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