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运输系统运行解码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运输经济 ,
作者: 刘成 著
出 版 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438000版次: 1页数: 277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1305250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民用航空运输发展与其技术基础”,按照航空运输发展的演进过程,着重分析了现代民航运输技术的发展来源。第二章是“国际民航与国际航空法”,研究国际民用航空运输运行开展的环境。第三章到第六章按照民航运输系统的主要子系统进行分类,分析各个子系统在整个系统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和运行方法,这四个子系统分别为民航当局、航空运输企业(航空公司)、机场和民航航行导航系统。第七章“民用航空运输的系统运行”则是将民航运输系统的四个主要子系统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以使读者熟悉和了解民航运输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第八章“民用航空运输业走向未来”介绍了未来民航运输运行和发展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本书撰写的目的是为了使航空运输业内人士全面熟悉整个系统整体运行的方法,提高专业水平;也使航空运输业的乘客和用户了解系统运行的基本状况,为更顺利地实现旅行提供帮助。因此本书不仅关注专业性、应用性、也关注可读性,力图成为一本既对业内工作者有帮助的书籍,又成为一本航空旅客和航空运输业新进员工愿意看的书籍。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培训中心的培训用书。
本书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现实实例和前沿探索的最新数据,系统地介绍了民用航空运输发展与其技术基础、国际民航与国际航空法、民航当局职能和作用、航空公司的架构和运行,民用机场的管理和运行、航行导航系统的运行及民用航空运输的系统运行等。本书撰写目的是使航空运输业内人士全面熟悉整个系统整体运行的方法,也使航空运输的乘客和用户了解系统运行的基本状况。本书既有专业性,又不乏可读性,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刘成,1965年出生,航空机械工程学士、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副总经理。从业民航二十余年,具有飞行维修、飞行理论、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和民航系统运行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历任维修机械师、工程师、技术科长、车间书记、工程部副经理、总工程师、管理培训师等职,与东航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团队合著有《精益六西格玛实战》(学林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 民用航空运输发展与其技术基础
第一节 探索时代
第二节 先锋时代
第三节 战争机器
第四节 喷气时代
第五节 航空运输现在时
第二章 国际民航与国际航空法
第一节 民航国际化的历史
第二节 国际性的民航组织
第三节 国际航空法
第四节 中国的航空运输法规体系
第三章 民航当局的职能和作用
第一节 民航当局
第二节 民航当局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节 民用航空总规划
第四节 航空运输的经济性法规
第五节 安全监察、系统安全和事故调查
第四章 航空公司的架构和运行
第一节 航空公司的系统组织架构
第二节 航空承运人取证
第三节 航空公司的运行
第四节 航空公司的商业利益和市场营销
第五章 民用机场的管理和运行
第一节 机场管理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机场规划
第三节 机场运行
第四节 机场取证
第六章 航空导航系统的运行
第一节 空域结构和导航服务
第二节 导航助航设备和通信
第三节 飞机性能与空中交通流量管理
第四节 未来航空导航系统
第七章 民用航空运输的系统运行
第一节 运行准备、航班计划和销售
第二节 民用航空运输的系统运行
第三节 航班延误和解决办法
第八章 民用航空运输业走向未来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民用航空运输发展与其技术基础
第三节 战争机器
研究人类的战争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很多重大的发明和改进都是与战争分不开的。而航空毫无疑问是最好的一个佐证。不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都给航空发展注入了超常的强心剂,飞机通过参与战争由弱小到强壮,由简单到复杂,最终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空中力量的中坚,也使飞机成为现在中远距离旅客运输的主要力量。
从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欧洲和美国等主要国家都已经出现商业航空飞行的事件,然而这些飞机的技术发展总体表现为个体的、独立的、小规模的改进,技术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飞机仍然以木结构配合布蒙皮居多,这种结构的飞机无法承受子弹和炸弹的冲击;飞机的载重能力也很小,无法装载炮弹等战斗物质。所以受当时飞机技术的影响和当时死板的地面作战战略思想的影响,陆军仅把飞机看作是骑兵巡逻队的一个附加部分,主要用于侦察和嘹望。
随着战争的不断激烈和扩大,置于战争防线位置进行嘹望侦察的飞机受到敌方攻击的次数越来越多,所以飞行员和观察员开始配置手枪、步枪,直至机枪。为了有效地在前进方向上防止敌人的袭击,而不使子弹损害飞机,就必须对原有的飞机系统进行改进。
最早的几项改进是在桨叶上安装了钢板偏导板,以及发明了机枪协调器,然后全金属蒙皮的飞机开始出现。渐渐地,飞机作为重要的战争机器,奠定了其在战争中的地位。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的演变和发展
真正将飞机第一个用于战争任务的是意大利军官皮亚扎上尉①,在意大利与土耳其之间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北部非洲省份的战争爆发后,他于1911年10月23日驾驶布雷里奥X1型飞机,从利比亚沙漠边缘飞往的黎波里与阿齐齐亚之间的土耳其军队上空执行侦察任务,侦察飞行时间达到一小时,从而拉开了飞机参战的序幕。同年11月1日,意大利军官加沃蒂上尉驾驶“鸽”式飞机飞往土耳其军队阵地,投下4枚2千克重的手榴弹,开创了用飞机轰炸杀伤敌军的历史。
第一次真正的空战则发生在法国和德国之间,1914年1o月5日,法国飞行员用机枪将一架德国侦察机击落。
1915年,第一架战斗机被敌方俘获。这架飞机是由法国制造的,其木质螺旋桨叶片表面包有金属片,以适合于机枪射击。德国俘获这架战斗机后,服务于德国的荷兰飞机设计师福克先生在这种偏导片的基础上设计出机枪射击协调器,从而使机枪对敌攻击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见图1—7)。
其后,飞机功能继续演变,从一般的战斗机概念中衍生出驱逐机、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侦察机等。一战期间,全世界总共生产了18万架飞机,全世界的飞机工厂达到200个,配套发动机生产厂8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