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
分類: 图书,中小学教辅,语文阅读,
作者: 〔英〕勃朗特〔Bronte,E.〕原著,宋兆霖译
出 版 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220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06660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描写弃儿希思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埃德加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因此被称为“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
《呼啸山庄》是勃朗特三姐妹中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它被称为“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
内容简介
《呼啸山庄》写于1847年,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主人恩肖收养的弃儿希思克利夫与恩肖之女凯瑟琳相爱,遭到凯瑟琳之兄亨德利的仇视和阻挠。后因凯瑟琳接受阔少爷埃德加的求婚,希思克利夫愤然离去。三年后,他致富归来,凯瑟琳却已嫁给埃德加。希思克利夫为此进行了疯狂报复,他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利的家财。亨德利醉酒而死,其子哈里顿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对其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多年后,希思克利夫又施计强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敦。埃德加和小林敦都死了,希思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田庄安了家。
作者简介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年〕英国女作家,《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之妹。1818年7月30日,她出生于约克郡的桑顿,不到两岁就随全家迁至同郡的哈沃斯,三岁丧母,与其姐妹一起,在鳏居的父亲和终身未嫁的姨母教养之下成长。和她的姐姐夏洛蒂一样,她曾就读于柯恩桥学校和伍勒小姐学校,还曾和夏洛蒂一起去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埃热夫人学校学习,但更多的时间她还是在哈沃斯的家中自学。艾米莉十一二岁开始习作诗文,二十七八岁创作《呼啸山庄》,于完成一年后出版。此前一年,她还与夏洛蒂、安妮共同出版了一部诗歌合集。三人中以她的诗作成就最大,其著名篇章有《囚犯》、《老禁欲者》、《最后的诗行》等。艾米筒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叙述了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风格独特。她的诗和小说,在当时并未赢得理解和赏识。她终身未婚,因患肺结核病不治,30岁即辞世,结束了自己短促而凄苦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初访呼啸山庄 精读
第二章 房东一家
第三章 神秘的房间 精读
第四章 一个野孩子 精读
第五章 老恩肖去世
第六章 夜探画眉田庄 精读
第七章 凯瑟琳的变化
第八章 凯瑟琳和埃德加 精读
第九章 希思克利夫失踪 精读
第十章 希思克利夫归来
第十一章 争斗 精读
第十二章 凯瑟琳病了
第十三章 伊莎贝拉的信
第十四章 探望伊莎贝拉
第十五章 最后的幽会 精读
第十六章 凯瑟琳的死
第十七章 客人成了主人
第十八章 凯茜小姐
第十九章 小林敦
第二十章 要回儿子
第二十一章 烧毁信件
第二十二章 小林敦病了
第二十三章 探病
第二十四章 密访
第二十五章 圈套
第二十六章 惊恐不安的病人
第二十七章 中计
第二十八章 逃跑 精读
第二十九章 希思克利夫的自白
第三十章 小凯茜成了寡妇
第三十一章 再访呼啸山庄
第三十二章 几个月后
第三十三章 凯茜和哈里顿
第三十四章 结局 精读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初访呼啸山庄 精读
一八○一年。那一天,我刚去拜访了我的房东回来——就是那位后来让我伤透脑筋的孤僻的邻居。这儿真是个美丽的山乡!在整个英格兰境内,我不信我还能找到一个与尘嚣这般隔绝的地方了。这是个厌世者的理想天堂。希思克利夫跟我,正好是非常般配的一对,我们可以分享这一片荒凉了。真是个绝妙的人!在我骑马来到他跟前时,只见他眉毛下那对乌黑的眼睛满含猜忌地冷冷瞅着我,看来他一点也没有想到,我心里对他有着多大的热情。待我对他通报自己的姓名时,他的手指满怀戒心地往背心袋里插得更深了。
“是希思克利夫先生吧?”我问道。
他点了点头,作为回答。
“我是洛克伍德,您的新房客,先生。我一到这儿,就急着前来拜访您,是想向您表明我的心意,但愿我这样再三要求租下画眉田庄,没有给您带来什么不便。昨天我听说您打算……”
“画眉田庄是我自己的产业,先生。”他皱起眉头,慌忙打断我的话,“只要我能办,我是绝不容许任何人让我不便的。进来吧!”
这一声“进来”是咬牙切齿地带着“去你的!”这种情绪说出来的,就连他挨着的那扇栅栏门,也没有对他这句话做出响应而有所动作。我想,正是这种情况促使我决定接受他这一邀请。对这样一个人物,我感到很有兴趣,看来他比我还要矝持得多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