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史话--文史知识文库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王道成 著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1988-6-1字数:版次: 1页数: 18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100176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午文化的各个方面。
目录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实行科举前怎样选拔人才
开科取士的雏形
唐代的常科考试
制科和武举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变化多端的宋代科举
三级考试制度的确立
锁院、糊名和誊录
冷落的制科和武科
元代科举的中落
三、科举制度的极盛
明初科举与荐举的更迭
学校——科举的必由之路
明代的乡试 会试和殿试
明代的武科
四、清代的童试
童试的内容
入学之后
五、清代的最高学府
辟雍的规模和建制
监生与贡生
坐监与拨历
六、清代的乡试
乡试的考场
乡试的内容
严密的科场条规
内外帘官的职责
正榜和副榜
七、清代的会试
会试前的磨勘复试
从公车赴试到杏榜题名
八、清代的殿试
对策
读卷
金殿传胪及其他
九、入仕的敲门砖
八股文
试帖诗
十、清代的制科
十一、清代的武科
十二、清代的科场案
十三、科举制度的消亡
附录
一、清代乡、会试试题示例
二 清代科举考试主要文体示例
(一)《四书》文
(二)《五经》文
(三)试帖诗
(四)论
(五)表
(六)诏、诰
(七)判语
(八)策
书摘插图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实行科举前怎样选拔人才
在我国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采用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选拔和任用符合他们政治需要的人才。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奴隶制时代,奴隶主贵族按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自己的亲属。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别掌握在大大小小的奴隶主贵族手中,而且世代相传,不能随意任免。战国时期,这种情况才逐渐发生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和贵族,开始通过新的途径来选拔人才。有的将一批有才干的人供养起来,以便随时选用;有的则从立有战功的人中进行选拔。前一种做法,称为“养士”,后一种做法,称为“军功”。有的君主还任命别国的人才担任自己国家的要职,称为“客卿”。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实行“察举”和“征辟”。察举是由州、郡等地方长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选拔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征辟则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察举和征辟,对于奴隶主贵族实行的“世卿世禄”制来讲,自然是一大进步。但是,能够得到州、郡等地方长官举荐和征辟的毕竟是少数。由于官僚们的徇私舞弊,东汉末年,竟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奇怪现象。魏文帝曹丕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各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大、小中正,都由中央选派当地“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大、小中正将自己所辖区内的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中央政府根据中正评定的等第授与官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