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繁花梦:永远的张爱玲

分類: 图书,传记,文学家,
作者: 潘飞 著
出 版 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210000版次: 1页数: 275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741930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张爱玲已成为了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分,她的文学成就确实是说不尽……
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经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李欧梵(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
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王安忆(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叶兆言(当代著名作家)
人人仿佛张爱玲。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张爱玲当然不是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
内容简介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焕,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其祖母为晚清名臣李鸿章之女。1943—1945年发表《茉莉香片》等小说。代表作有散文集《流言》、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等。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论和《红楼梦》研究。
张爱玲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夏志清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史》甚至以专章讨论张爱玲,上海的通俗女作家首度与鲁迅、茅盾等大师平起平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代又一代港台作家,有不少人是在与张爱玲的“搏斗”中,一步一步写出自己的路来。到20世纪90年代,连苏童也叹道,他“怕”张爱玲——怕到不敢多读她的东西。
目录
引子《传奇》家庭背景,身世
第一章 《金锁记》(1920-1930)童年生活
第二章 《天才梦》(1931-1939)学生生涯
第三章 《倾城之恋》(1939-1942)香港读书之行
第四章 《创世纪》(1942-1949)文学创作高峰
第五章 《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1947)与胡兰成的情感纠葛
第六章 《多少恨》(1949-1952)告别大陆
第七章 《怨女》(1955-1967)第二次婚姻
第八章 《花凋》(1968-1995)孤居美国
后记 十年,十年,又十年
书摘插图
第一章 《金锁记》(1920-1930)童年生活
童年的底版上总是点缀着许多斑驳的记忆,五彩的日子才
是无忧无虑。未来太难设计,享受眼前的快乐才最明智。晚年的张爱玲站在洒满黯蓝月光的阳台上,看着孩提时期的照片里自己的笑,觉得那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恋慕”。
七十多年前的她,并不叫“张爱玲”,大家管她叫做张焕,英文名字ELEEN。
那时的张家,生活富足到平静。仰赖着先人的余荫,处处可见优裕物质和阔绰排场的痕迹。不识人间愁滋味的小张煐,衣食无忧,母亲赋闲在家,教她几首唐诗,有些字不认识,就只背诵字音。某天去拜望她的二大爷,老人家就坐在藤椅上招呼她“背个诗给我听”,听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就老泪纵横。小张焕“眼看着他的眼泪珠滚下来”,恐怕对自己信口吟诵的诗词何以引得那满清遗老泪流满面,颇有些匪夷所思。她着实弄不明白,其实,也无需她弄明白,她所要做的,就是赶紧尽情享受快乐惬意的懵懂时光,看这“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毕竟连她自己都未曾预料到,这段无邪的时光竟然就要在不久的将来被无情的现实轻易地打破,家庭暗藏的阴影终于也快要将这阳光完全遮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