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热病证妙谛.中医三名三绝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
作者: 文彬,贺松其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483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911800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囊括了1000多种名著的经典论述,阐述了各种病证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治则用药,精选了800多位古今名医的临证应用经验,点拨了其遣方用药的精妙之处,剖析了500多首千金名方药物组成、配伍法则及效用,介绍了现代用法和研究进展。
内容简介
本书分感冒、风温、春温、暑温、暑湿、秋燥、温疫、痢疾、疟疾、大头瘟和烂喉痧等12章,以名著经典精讲、名医经验精粹、名方应用精析的形式探讨了各种外感热病证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名医诊治经验等,以帮助中医医师领悟其中的奥秘,使之悟于心中,触类而旁通,达到切实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作用。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强,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主要供中医临床医师使用,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古文献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1章感冒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一、战国《黄帝内经》:类似感冒症状的论述
二、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
三、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外感风热的成因和临床特征
四、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伤风病名
五、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感冒病名
六、朱丹溪《丹溪心法》: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七、龚廷贤《万病回春》:风寒感冒
八、张介宾《景岳全书》:伤风与伤寒
九、林佩琴《类证治裁》:时行感冒
十、李用粹《证治汇补》:补脾胃治虚人伤风。
第二节 名医经验精粹
一、谢昌仁论治感冒注重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二、吕承全将四季外感归属三型诊治经验
三、李辅仁治疗感冒发热,注重宣肺
四、黄文政诊治感冒变证的经验
五、于己百治疗感冒的经验
六、严继林治疗昆明地区感冒的经验
七、任继学治疗感冒后久咳的经验
八、白云辉辨治感冒经验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一、荆防败毒散
二、桂枝汤
三、银翘散
四、桑菊饮
五、参苏饮
六、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2章风温
第一节名著经典精讲
一、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首次提出风温病名
二、王叔和《伤寒例》:风温与伏气温病
三、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风温的病因、主症及治法
四、庞安时《伤寒总病论》:风温的病因与证治
五、许叔微《伤寒发微论论风温证》:风温病乃感受风邪而成
六、汪石山《重订广温热论》:新感风温
七、王孟英《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的发病季节、病变部位、病邪传变及治疗宜忌
八、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风温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
九、吴鞠通《温病条辨》:风温的辨治
十、吴坤安《伤寒指掌伤寒类症》:气候反常与风温为病
……
第3章春温
第4章暑温
第5章暑湿
第6章湿温
第7章秋燥
第8章温疫
第9章痢疾
第10章疟疾
第11章大头瘟
第12章烂喉痧
书摘插图
第1章感冒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感冒,俗称“伤风”。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症。一般病程3~7d,在整个病程中很少有传变。如果病情较重,并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作时行感冒。西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于感冒的范畴,流行性感冒属于时行感冒范畴,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感冒之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宋代主张以六经为纲进行辨证施治。元、明以来认识到感冒与风寒或风热之邪袭肺有关,提出用辛温或辛凉之剂以疏风解表。及至清代,随着温热病学的发展,对本病的认识,较多地采用了温热病的理、法、方、药,从而使感冒的辨证论治更加完备。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一、战国《黄帝内经》:类似感冒症状的论述
《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本条文的论述符合感冒的特点。
二、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4)《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5)《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卫强营弱,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汉代医家张仲景认为,太阳病由于腠理不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致营卫失于调和,出现太阳表证,而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项强痛、脉浮或浮缓等症状。并制定麻黄汤治疗表实证,桂枝汤治疗表虚证,为后世治疗感冒辨别表实、表虚,奠定了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