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相关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美国研究型大学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世界各国教育,
作者: (美)盖格著;张斌贤,孙益,王国新译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48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097276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对于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思考与规划。不仅涉及一所大学自身的发展战略,而且事关一国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结构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毋庸置疑,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一大批具有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也为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创造了客观条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究竟有多少所高等院校已经基本具备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条件?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能提供多少众多研究型大学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学生和教师资源?我国的国力究竟能支撑多少所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
目录
总序
再版前言
前言
图表
缩略语
第1章 联邦研究经济的起源
一、为战争而组织研究
二、大学与战时研究
三、战后联邦科学政策
四、战后联邦研究经济
第2章 战后的研究型大学(1945~1957)
一、从战争到和平到冷战
二、财政负担
三、战后大学的有组织研究
四、自发研究的使命与不满
第3章 战后大学的发展
一、麻省理工学院
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三、耶鲁大学
第4章 私人基金会与研究型大学(1945~1960)
一、基金会与学术性社会科学
二、基金会对大学发展的资助
第5章 从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大学的发展
一、斯坦福大学
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三、匹兹堡大学
第6章 “人造卫星时期”联邦政府科研资助的变化
一、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经济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成立
二、人造卫星
三、学术科学的政治学
四、联邦资助与学术科学的黄金时代
第7章 大学的黄金时代: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型大学
一、发展中的大学:当时的感觉
二、研究模式的变化和新研究型大学
三、学术质量与制度发展
四、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生教育
第8章 一致性的消失
一、学生造反
二、研究型大学的财政危机
三、极度的不适
第9章 20世纪70年代的幸存者
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大学状况
二、亚利桑那大学
三、佐治亚理工学院
四、私营企业与大学研究
第10章 20世纪80年代的新时期
一、向外扩展
二、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
三、离心力
四、研究型大学与美国社会
注释
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章联邦研究经济的起源
二、大学与战时研究
由于组织战时研究而结成的联邦政府和大学的基本关系是由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的合同谈判来支配的。要偿付大学产生的直接成本和用于管理费的特定的一些补贴。而后允许大学产生多少间接成本始终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教育机构不像商业公司,它们没有管理费用负担账目清算的正规方式。战略研究与开发办公室最终支付了50%强的项目薪水,但是其他政府部门能够并确实调整了政策。为了建立这种类型的契约关系,它们大大地背离了惯常的官僚政治程序。
研究合同详细说明研究本身是政府购买的部分而不仅仅是对特别发现的最终的文件报告。根据这种方式所描述的职责,科学家有充足的回旋余地去考虑研究过程的不确定性。由于双方现有目的的单一性,这些和其他潜在的敌视的问题迎刃而解。在这种合作精神指导下,不经冗长的谈判,短期和单一的合同就能达成。由战略研究与开发办公室签署的一些早期的合同仅仅只有四页打印机打印纸,即使到战争末期,也很少超过那个长度的两倍。往往是紧急工作马上开始,之后合同条款再行磋商。
由于战争问题具有绝对优先权,在这期间大学平常的研究任务被大大地置换了。在人员方面,联邦的权威是全能的。学院和大学直接受到义务兵役制无情的影响,尽管大学抱怨这种短视,兵役制最终仍要求大部分的男学生服役。在研究方面,大学很快不得不应对广泛的科学人才的断层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