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吴新叶著
出 版 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25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0211703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政治主体行为逻辑的差异性影响着政治转型的进程,并由此形成了不同政治空间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所有这些因素使农村在转型的进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政治空间形态,即“村落共同体”和“农村社群”。基此,本书认为,农村的政治发展需要寻找一条适应农村政治空间成长逻辑的道路,它既能体现村落共同体空间的成长规律,也能满足农村社群空间成长的需要。
作者简介
吴新叶,男,1968年生,安徽灵璧人,政治学博士现为华东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层政治与基层公共管理,近年来尤为关注对农村政治空间及其机制的研究。已出版专著《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参加省部级课题研究两项,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的编纂工作,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政治转型:趋势与框架
二、转型启动:市场经济转轨下的农村政治发展
三、转型政治学:亟待理论创新的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既往政治转型与农村研究的梳理
一、关于政治转型的研究
二、关于农村政治发展的研究
三、几点思考性的追问
第三节核心概念与创新
一、核心概念:政治空间的涵义及其应用
二、本书的创新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渐进改革背景下的农村政治发展
第一节政治改革的模式:一个理论的解释框架
一、渐进与激进:两种不同转型模式的比较
二、渐进转型的政治知识基础与基本路径
第二节农村转型:渐进改革的背景与特征
一、渐进转型:中国改革的理性选择
二、农村转型的历史发展
三、渐进改革背景下的农村转型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农村政治空间理论基础与现实形态
第一节政治空间的概念及其理论演绎
一、政治空间的认知维度
二、政治空间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农村政治空间的现实形态
一、农村政治空间拓展的成因
二、“村落共同体”与“农村社群”:农村政治空间的
二分结构
三、农村政治空间的核心主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转型农村政治空间的权力结构及其机制
第一节公共权力及其变迁的理论基础
一、市场经济与公共权力
二、农村政治空间中的公共权力:规范理论框架下的解读
第二节国家、组织与村民个人
一、农村转型中的国家及其公共权力的空间
二、个人、家庭和宗族:村民的权力网络
三、市场组织及其对应的公共权力空间的拓展
四、哑铃型:农村公共权力格局的形态
第三节农村政治空间的主体及其角色的转换
一、适应性与主导性:国家与农民的主体角色
二、角色互换:碎片化的农村政治空间形态及其发展
三、主体角色与政治空间结构:农村政治发展的趋势
本章小结
第四章村落共同体:政策与规范下的制度化转型
第一节制度化进程中的农村转型
一、制度化转型的理论基础:规范、结构与认同
二、政策与规范下的制度化实践路径
……
第五章农村社群:公共生活与公共领域的转型
第六章农村政治空间的成长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渐进改革背景下的农村政治发展
第一节政治改革的模式:一个理论的解释框架
一、渐进与激进:两种不同转型模式的比较
政治转型源于经济转轨的内在需求。关于经济转轨的认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学者还是政治家,基本上可以作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分:一是激进的,一是渐进的。经济学家往往将前者通称为“华盛顿共识”、“大爆炸”(big—bang)或者“休克疗法”(shock-therapy)等,此种模式因为改革的力度大、引起的震动广,具有革命性的特征,因而多为政治家所推崇;而渐进模式因强调国家在制度完善中的作用,又被赋予了“制度演进主义”的意义,也有称之为是“增量主义”改革,多为学术界所称颂。在世界范围的经济转轨实践中,这两种模式都有试验,并都有或成功或失败的范例——一般把俄罗斯看成激进改革的失败个案,而中东欧则被视为相对成功,至于渐进主义改革成功的典型则首推中国。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渐进改革与激进改革的主要区别在于:渐进改革是增量改革,而激进改革是存量改革;渐进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而激进改革则不尽然;渐进改革所经历的时间较长,而激进改革的时问则较短;激进改革有明确的目标,而渐进改革则是积累性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等等。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对待改革及其策略的分歧是十分显然的,并决定了政策建议和研究方案轮廓上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