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比较文学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王福和主编
出 版 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265000版次: 1页数: 238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806103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作为教育学术界的结构立足点,一套合理具体的课程设置对于我们自身的生存和我们大多数学生的未来职业都是不可或缺的。
——亨利雷马克
比较文学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而且是一种生活原则,一种人生态度:它不仅是少数人进行“高层次研究”的“精英文化”,而且是应该普及于大多数人的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如果即将成为21世纪栋梁之才的今天的大学生和中学生都能具有这样的精神,未来人类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乐黛云
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特别注意实例与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切忌把比较文学讲成比较“玄学”。
——陈惇
传播比较文学学科精神,主要是用通俗的语言向大众传播比较文学学科的观念和思想,即沟通大众,使他们感受到比较文学在思想精神方面能给自己以启发和鼓舞。
——刘献彪
内容简介
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就不能没有对人类共同问题的探索。今天人类面临的,仍然是历史上多次遭遇的共同问题,如生死爱欲问题,即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生存的问题;权力关系与身份认同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问题;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问题,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追求这些方面的“和谐”是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共同目标,也是文学研究的共同基础。任何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体现着人类经验的某些共同方面,而使读者产生共鸣,同时又是作者本人的个人经验、个人想象与个人言说。伟大作品被创造出来,总是从自身文化出发,带有不可避免的自身文化的色彩;在被解读时,读者一方面带有自身的文化先见,一方面又因人们对共同经验的感知和理解而突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产生了新的阐释。这正是作为跨文化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目录
第一章 与大学生对话:什么是比较文学
第一节大学是比较文学的摇篮
第二节 比较文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节 让我们走进比较文学
第二章 与大学生沟通:比较文学与新世纪人才培养
第一节 以比较文学眼光开发新视野、新思维
第二节 用比较文学精神培养新文明、新素质
第三节 以比较文学胸怀构筑新修养、新品格
第四节 用比较文学资源打造新知识、新本领
第三章 与大学生交流:比较文学与文学鉴赏的新视角
第一节文学是一条交流互动的河个案阐释: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与被影响
第二节 文学是一条平行发展的路个案阐释:人类起源的泥土情结
第三节 文学是一座立体交叉的桥个案阐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其中外同名电影
第四节 当一国文学在他乡落户个案阐释:多丽丝莱辛在中国
第五节 当他族踪迹在本国文学中显现个案阐释:拜伦的海外之旅与《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第六节 当文学在译介中传承个案阐释:穆旦对英国诗歌的译介
第七节 当主题在跨越中产生流变个案阐释:中外作家笔下的家庭
第八节 当文类在跨越中出现异同个案阐释:中西散文比较
第九节 当诗学在跨越中开始对话个案阐释:海勒和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策略
第十节 当形象在“他者”目光中变异个案阐释:“中国形象”: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他者”
第四章 与大学生共勉:比较文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一节从西方起步发展
第二节在东方崛起繁荣
第三节 于涅槃中新生共享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与大学生对话:什么是比较文学
第一节大学是比较文学的摇篮
同学们也许并不知道,“比较文学”这个名称是由两位法国中学教师发明的。
但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却是在大学校园里孕育的。大学,是比较文学的摇篮。
1827年,一位名叫维尔曼的教授将两位中学教师发明的“比较文学”名称带进了大学课堂。他在巴黎大学讲授欧洲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的时候,首次把比较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之中。1829年,他在巴黎大学开设“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时,多次用到“比较文学”一词。耳目一新的名称,耳目一新的讲座,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不小的轰动。
1830年,一位名叫安贝的教授也在大学课堂开设了“各民族的艺术和文学的比较”的课程。两年之后,他又在学校开设了“各国文学的比较史”等课程,并多次强调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在大学校园内产生良好的反响,“比较文学”一词开始在校园中广为流传。这是人们所能发现的西方世界中最早在大学校园里播撒的比较文学的种子,这也是我们在西方的大学校园中所能寻觅到的比较文学先驱者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