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基础(一)

分類: 图书,艺术,音乐,声乐,
作者: 李淑芬主编
出 版 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185000版次: 1页数: 72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805877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浙江师范大学重点专业——艺术教育专业的支撑教材。
《声乐基础》是供学前教育专业中专、大专和本科使用的声乐基础教材,立足于学前专业的学科特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所必须具备的音乐文化知识、歌唱基本知识以及技能技巧和口语嗓音的科学运用能力。
习唱歌曲范例以中外歌曲、少儿幼儿歌曲等组成,仅供声乐教师与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用。
本书共分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简述中外声乐发展史
第二单元:歌唱基础知识与训练
第三单元:口语嗓音科学运用与保健
第四单元:歌曲
目录
第一单元 简述中外声乐发展史
一、简述中国声乐发展史
二、简述欧洲声乐发展史
第二单元 歌唱基础知识与训练
一、歌唱生理
二、歌唱基本方法与训练
三、歌唱艺术表现
第三单元 口语嗓音科学运用与保健
一、噪音训练
二、噪音保健
第四单元 歌曲
一、中国声乐作品
采桑曲
在那遥远的地方
跑马溜溜的山上
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阳
握别
花非花
踏雪寻梅
嘎达梅林
我爱我的台湾
西风的话
蓝花花
北风吹
牧歌
思乡曲
太阳出来喜洋洋
二月里来
摇篮曲(施)
牧羊姑娘
秋收
故乡的小路
长城谣
大海啊,故乡
延水谣
飞吧,鸽子
幸福在哪里
雁南飞
绣红旗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春之歌
鼓浪屿之波
高高太子山
摇篮曲(东北)
绣荷包
女儿歌
金风吹来的时候
个妈妈的女儿
川之放乡
红叶红了的时候
长大后我就戚r你
打越于鼓唱起歌
生活是这样美好
共和国之恋
二、外国声乐作品
红河村
摇篮曲(舒)
卡普里岛
……
三、儿童歌曲
书摘插图
第一单元简述中外声乐发展史
一、简述中国声乐发展史
劳动创造了人,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产生了语言,有了简单的音调。早期的歌曲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如五帝时声乐曲《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另《公羊传》(东汉)记载“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都证明了早期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工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声乐的形式逐渐多样,除了民歌、歌舞、乐舞等形式外,说唱音乐也开始形成。说唱艺术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在歌唱中带表演动作,是戏曲的早期萌芽,荀子的《成相篇》就是说唱音乐的始祖。春秋时期,统治阶级为了解民情确立了“采风”制度,《诗经》中的“风”记录了当时15个诸侯国中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所在。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歌唱家,秦青的歌唱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娥的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汉代声乐艺术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汉赋”的发展、“乐府”的设立、与外族文化的交流、佛教的传人,推动着声乐形式向着多样化发展。由于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使民间的歌唱艺术真正走向专业化,民间大量的民歌也得以流传下来,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这时期,歌舞戏中将化装、表演、歌、舞、伴唱、伴奏结合,成为戏曲的雏形,代表作《兰陵王破阵乐》。
汉魏时期民歌主要是“相和歌”,源于北方民间歌谣,初期采用清唱无伴奏的“徒歌”形式,后来加帮腔(伴唱)成为“但歌”,再继续发展与舞蹈、器乐相结合,成“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大曲。建安文学开创者曹操在相和歌“瑟调曲”中作有名诗《龟虽寿》。
当时边疆动荡,北方匈奴不断侵扰,边疆驻守的重兵将当地游牧民族的器乐“铙歌”“笳歌”用于军乐以壮军威,形成新的乐种“鼓吹乐”。
西晋亡东晋建立,北方各民族混战,汉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南方音乐得到了发展,南方民间音乐受北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新的乐种“清商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