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优化发展:从边缘走向主流——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讨会文集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作者: 周国梅,王华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445000版次: 1页数: 310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09773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和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2006年在青岛共同举办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讨会期间汇集的大量优秀中外研究成果为基础,精选了30余篇具有代表件的文章,汇编而成的环境经济领域的最新优秀论文集萃。文集内容不仅涵盖中国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而且包括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环境难题;既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客观总结,也有对前沿性议题的理性探索;既涉及对国家宏观战略的思考、又涉及对区域性问题的独特剖析,既有对重点行业治理的系统分析、也有对企业环境管理的独到见解。
本书共分三篇,分别立足于高屋建瓴的战略构思、科学严谨的理论推敲,以及注重实效的实践研究。其突出的特点就在于集中展示了众多中青年学者对于新形势下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深层思考,理念创新和大胆探索,其中的新颖观点和精辟论述必将为有志于从事环境资源经济领域相关工作的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本文集的出版也将进一步鼓励更多的青年学者投身到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并进一步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成为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杰出志愿者。
作者简介
周国梅,女,环境经济学博士,现任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际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经济研究所,1998年在英国约克大学、2000年在世界银行。200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循环经济理论,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企业环境行为研究。环境经济政策。国际环境政策等研究,曾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研究工作,曾获得200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2007年度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多次获得环境保护部优秀调研报告奖、环境经济政策征文优秀奖等,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图书五部(含合著)。
目录
战略篇
中国环境保护的新阶段——“十五”环境状况与“十一五”环境保护
考虑环境变化的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各省区1989—2002年经济发展质量的考察
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机制分析
可持续增长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金融市场、家电最低能效标准与社会公平
借鉴德国循环经济经验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发展
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
绿色GDP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于实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政策改革框架的思考
退耕还林对西部贫困山区农户收入及可持续生计影响分析
中国水泥工业能源效率提高的融资机制探讨
理论篇
污染减排政策产生的健康效益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我国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
农田退化价值损失核算方法研究
区域间招商政策差异存在的原因及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用系统论方法研究中国循环经济系统
外国直接投资(FDI)的环境影响分析研究
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手段研究
企业环境管理驱动因素及对环境管理综合效应的影响研究
中国燃煤电力行业汞排放控制的经济分析
退耕还林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
物质代谢、产业代谢和物质经济代谢——代谢与循环经济理论
实践篇
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支付意愿分析及其政策建议——基于金华江的实证研究
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对重庆市环境质量变化的实证分析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企业环境责任
损害方程法在评估机动车空气污染健康成本中的应用——以三个案例为例
基于MF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初探——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林业产权安全性研究——以黔东南地区为例
北京市通州区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Toward Goo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ance:Structure and Mechanism
A Tale of Two Pricing Policies Effects of Energy Price Distoriton on the Economy and Climate Change
Integrated Industri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TEDA
书摘插图
战略篇
中国环境保护的新阶段——“十五”环境状况与“十一五”环境保护
“十五”期间我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从政府到社会都对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再认识,产生了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等新的发展理念。在这个过程中,环境问题作为社会和谐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全社会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关注。现在,在“十五”计划刚刚结束和“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之际,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有增无减,特别是集中到几个关键问题上:如何准确评价我国的环境状况?如何客观地评价我国的环保政策?如何认识当前和未来的环境保护形势?如何确定“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这些问题都与我国近年和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联系,是制定各项环境保护具体政策的基础。
1 “十五”环境状况的进展
评价环境状况的变化,可以从两个尺度来看:一是环境质量本身的变化,二是保障环境质量所需条件的变化。二者的区别在于,环境质量本身的变化是已经存在的,而保障环境质量所需条件是潜在发展的。比如说,有时候环境质量本身可能并没有大的变化,但为了维持环境质量所需的制度、意识等方面的条件却得到了发展,这为环境质量改善打下了基础,因此,这也是环境状况的改变。
以这二者来衡量,“十五”期间我国环境状况的总体评价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基本控制,生态保护与建设得到加强,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上保持稳定,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根据中华环保联合会调查显示,71%的公众认为与5年前相比,自己所在城市的环境状况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环境法制和环境保护投入增长较大,全社会环境意识普遍增强。但环境质量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环境污染总体水平较高,生态退化的趋势并未停止,环境保护的能力和体制等仍存在许多问题。
必须看到,上述环境状况变化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环境问题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能够维持环境质量的大体稳定,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待我国环境状况的变化,才能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具体而言,我国“十五”以来的环境状况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保护的国家意愿明显上升
中央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行“五个统筹”,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治国理念,其中内含着对环境保护的国家意愿。从1997年开始,每年“两会”期间中央都召开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从国家战略高度部署环境保护。在这样的国家意愿下,国家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限制高耗能重污染产品出口等一系列重要政策,通过宏观调控抑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行业发展,加大了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了10大节能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