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金融联考复习指南》
分類: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金融理论,
作者: 聚英教育培训中心,金融考试研究中心 编写
出 版 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1522000版次: 3页数: 929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152612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聚英教育金融联考辅导丛书系列。
严格根据《2009年金融联考大纲》编写。
与《2009年金融联考大纲》完全配套,讲解详细,重点突出,涵盖大纲所要求的所有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重要程度评估,介绍金融学与经济学学习研究方法,精心构建知识结构图,分析新旧大纲变动,各章节配套习题与各学科综合练习题,构建最完整的习题库。
内容简介
金融联考自2002年首次举行以来,试卷的命题逐渐标准化、科学化,命题水平也不断地提高。为帮助广大金融联考考生准确地把握金融联考的基本要求及命题规律,金融考试研究中心与聚英教育培训中心特编写了《2009年金融联考复习指南》一书。本书严格根据《2009年金融联考大纲》编写。对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重要的知识点还给出了例题分析和知识拓展。
全书共可分为七部分。
1.学习方法
在这部分中,我们分别根据五门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编写了学习方法,以便让考生能从宏观、战略的高度来复习。
2.考点分析
在这部分中,从考试要求和实际应试两个角度出发,给出了每个知识点的“大纲要求”和“重要级别”两个属性。对“重要级别”属性的描述采用了“三星级分法”。
★表示一般知识点,常以选择题出现。
★★表示基础知识点,常以选择题和计算与分析题出现。
★★★表示核心知识点,常以计算题和分析与论述题出现。此类题型综合性较强,复习时要全面把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或经济政策相联系。
3.知识框架图
在这部分中,我们给出了每一章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以形成总体的知识框架。
4.知识点详解
在这部分中,以大纲为主线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了全面、深人的展开说明。参考了数十本专业教材、大量文献资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综合比较而成,全面、专业和适用。考生无须花大量的时间选择参考书,无须花大量的时间对同类教材进行比较,无须花大量的金钱购买大量的参考书。因此可以说,本书真正实现了“一书在手、万事无忧”。
5.推荐阅读
在这部分中,详细地介绍了与大纲相配套的、优秀的参考书,以及一些专业方面的网站,并尽可能地给出了阅读范围和阅读建议。
6.本章习题
为了方便考生复习,我们在每章后面增加了习题。并在全书最后附有各章习题答案解析,其中的一部分还取自各名校历年考研的经济学试题和金融学试题,以及CFA和CPA考试试题。
7.综合习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就是做题。因此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适当地做一些典型的习题是考试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今年我们特地设计了综合习题,以便考生在复习完单独一个学科时,能检测自己的复习情况。
目录
致读者
丛书序
序言
新大纲解读
第一部分 经济学原理
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学习方法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五章 市场理论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七章 一般均衡与效率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八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微观经济学综合习题
第二篇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学习方法
第九章 国民收入核算原理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十章 收入与支出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十一章 IS—LM模型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消费和投资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AD—AS模型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和宏观经济政策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十六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十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宏观经济学综合习题
第二部分 金融学原理
第三篇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学习方法
第十八章 货币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十九章 利息与利率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融市场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商业银行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其他金融机构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央银行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货币政策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货币供给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货币需求和其他货币理论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货币银行学综合习题
第四篇 国际金融学
国际金融学学习方法
第二十九章 国际收支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三十章 外汇与汇率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国际金融市场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国际资本流动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三十三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三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国际金融学综合习题
第三部分 微观金融学
第五篇 投资学
投资学学习方法
第三十五章 证券市场基本知识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网址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三十六章 债券投资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网址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三十七章 股票投资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网址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三十八章 投资组合管理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网址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第三十九章 金融衍生品和风险管理
考点分析
知识框架图
知识点详解
推荐网址
推荐阅读
本章习题
投资学综合习题
附录:
附录一:各章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二:2008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试题
附录三:2007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试题
附录四:2006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试题
附录五:2005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试题
附录六:2004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试题
附录七:2003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试题
附录八:2002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试题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经济学原理
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下简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及人们如何进行权衡取舍的学问。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的无止境性这一对基本冲突才产生了经济学,逼迫人们做出权衡取舍的选择,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而现代经济学则按照科学的方法并运用分析工具一一通过观察、形成理论和再观察——来系统地探索人类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现象,从而它是一门科学,代表了科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这种系统探索,既涉及理论的形式,也为经济数据的考察提供了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经过六十年的蓬勃发展,现已成为一门规模庞大、分支众多、体系严谨、模型化的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了解并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正确理解和学好现代经济学以及对现代经济学的创新和应用都十分重要。它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济人行为及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各类经济问题。经常听到有人批评现代经济学存在着太多不同的经济理论,觉得经济学流派观点各异,不知道孰对孰错,甚至有人借此讽刺经济学家,说100个经济学家会有101个不同的观点和说法,从而否认现代经济学及其科学性。其实他们没有弄清楚,正是由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才需要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模型和经济制度安排。经济学家之所以对于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恰恰说明经济学的严谨和完善,因为前提变了,环境变了,结论自然就要相应地改变,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性的“好”结论,否则就不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现代经济学中的不同学派、不同理论本身就说明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由于不同理论采用了不同的假设和不同的具体模型设定,它们可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并能在接近理论假设的各类经济环境下,给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或进行科学的预测与推断。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分析原理和研究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家界限的,可以用来研究任何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安排下的各种经济问题,从而中国实际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经济问题也可通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研究。从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独立于他国的经济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现代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可用来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事实上,这正是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威力和魅力所在:它的精髓是要人们在做研究时必须考虑到,并界定清楚某时某地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条件。
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现代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类似于人们处理个人、家庭、经济、政治、社会各类事务时所采用的方法。大家知道,要做好一件事情,与人打交道,首先要了解国情和民风,也就是要知道现实环境和所要打交道的人的品行和性格;在此基础上,决定相应的待人处事规则,从而在权衡利弊后作出激励反应,争取达到最佳的结果;最后对所选择的结果及所采用的规则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估比较。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完全是按照这种方式来研究经济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这种分析框架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它首先给出想要研究的问题,或想要解释的某种经济现象,即经济学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目标,然后试图回答所要研究或所要解释的问题。比如,下列问题是现代经济学直到现在仍在试图研究或回答的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面对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政府应采用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一些国家非常富裕,同时另外一些国家却非常贫穷,而不是整个世界同时富裕起来?人们生活在其中的市场制度安排是如何运作的,它有什么样的优越性?市场在什么时候会失灵,如何解决?如何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是通过政府干预,明晰产权的办法来解决,还是通过其他办法来解决?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解决经济人的激励问题?中国经济学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制度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如何改革金融体系和国有企业,如何解决经济效率与公平的两难,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看起来非常不一样,但研究这些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却可以是一样的。任何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个部分或步骤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假设;(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结果;及(5)进行评估比较。可以这样认为,任何二篇逻辑清楚、层次分明、论证合理的经济学论文,无论结论如何或是否作者意识到,都基本上由这五部分组成,特别是前四部分。可以说掌握了这些组成部分,就掌握了现代经济学论文的基本写作方式,更容易学习和研究现代经济学。
1.界定经济环境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首要组成部分,就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economic environment)做出界定。如前所述,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国情、所处的周围环境或现实背景。现代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也是如此。在做经济问题研究时要从实际出发,对经济环境进行界定。经济环境通常由经济人、经济人的特征、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以及信息结构等组成。对经济环境的界定可分为两个层次:(1)客观描述经济环境和(2)精炼刻画经济环境特征。要做好这两点,前者是科学,后者是艺术。对经济环境描述得越清楚、准确,理论结论就会越正确;对经济环境刻画得越精炼和深刻,论证起来就越简单,理论结论也越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界定好一个经济环境,就是要将这两个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多数现代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中,经济环境都假定为外生给定的,而不是由理论模型延伸出来的,否则就无法讨论问题,因为总需要将一些经济因素或变量当作参数给定。
①描述经济环境。现代经济学中任何一个经济理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或问题所处的经济环境做近似的描述。一个合理、有用的经济理论应正确、恰当地描述其研究对象所处的具体经济环境。尽管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往往存在着差异,从而所得到的理论结论多半会不同,但是所采用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却是一样。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个基本共同点就是要对经济环境进行描述。对经济环境描述得越清楚、准确,理论结论就会越正确。
②刻画经济环境。在描述经济环境时,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做到既清楚、准确地描述了经济环境,又精炼、深刻地刻画了经济环境的特征,使之能抓住所要研究问题的本质。一个现实经济环境包括众多方面,非常复杂。比如,作为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对象——人类,就有高矮、胖瘦、老少、男女、贫富之分,人的智力有高低,嗜好有差异,品行有好坏等等。不同企业可能采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不同的商品。如果把所有这些情况都统统描述出来,当然可以说是非常准确而真实地描述了现状或经济环境;但是如果只是将环境的所有要素简单罗列,就抓不住重点,或者说,不知道哪些方面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最重要,就会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而让大量繁杂的事实弄晕了头脑。
因此,为了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所考虑的问题,对经济环境进行特征化的刻画。例如,在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中,为了研究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一个消费者的经济特征(characteristic)就简单地假定由经济人的消费集、偏好关系(或效用函数)、初始禀赋和信息结构(如考虑不确定性)来描述;一个厂商的经济特征则由它的生产可能性集合或生产函数来表示;所有经济人的经济特征便组成了经济环境。同样,在研究区域经济的时候,需要描述经济区域环境和刻画其经济特征;在研究转型国家,如中国经济转型问题时,人们也需要刻画不规范经济制度环境下的经济环境特征。这样,对经济制度环境不规范的转型国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在规范经济环境下所得出的理论结果,而是需要刻画出转型经济的具体特征,并且仍然是采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来研究转型经济问题。有人将钱颖一教授所研究的转型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对立起来,其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人们也许比较容易理解,不同的经济环境可能导致不同的经济理论。但不少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即使现实经济环境相同,所要研究的问题相同,还会得出不同的经济理论。因此导致了有些人对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其实,许多经济理论间的结论差异往往是经济学家对经济环境界定的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差异不仅可能是客观经济环境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而且还可能是由经济学家对经济环境界定的主观判断所造成的。如上所述,由于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在许多情况下,经济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只进行描述性分析,还需要对经济环境行为方式进行抽象式的精炼特征化,找出最主要的特征,这往往会让经济学家带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主观判断,就会导致对经济环境的不同界定,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经济理论、经济学派或理论结果。
2.设定行为假设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二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经济人的行为方式做出假设。这个假设至关重要,是经济学的根基。一个经济理论有没有说服力和实用价值,一个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政策能不能让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看所假定的个人行为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看制度安排和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不是激励相容的,即人们对激励是不是做出了对他人或社会也有利的反应。
一般来说,在给定现实环境和游戏规则下,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作出权衡取舍的选择。这样,在决定游戏规则、政策、规章或制度安排时,要考虑到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并给出正确的判断,看他们是自私自利还是无私利他,是忠厚老实还是老奸巨猾,是讲究诚信还是谎话连篇。面对不同行为方式的参与者,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往往也是不同的。如果你所面对的人是一个老实、做事讲诚信的人,你和他处事的方式或者说你针对他的游戏规则将多半会相对简单。如果你所面对的人是一个雷锋式的“傻子”,你和他打交道的规则也许会更加简单,不需要有什么防备心,不需费什么精力(设计游戏规则)和他处事,游戏规则也许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但如果要打交道的人是一个难缠、狡猾、无诚信可言的人,你和他打交道的方式可能会非常的不同,与他相处的游戏规则可能会复杂得多,需要小心应付,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这样,为了研究人们是如何作出激励反应和权衡取舍的选择的,必须对所涉及的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界定。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如研究经济选择,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它们的变化规律时,确定经济人的行为方式也非常重要。
一个比较合理和现实而又通常被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人类行为假设是:人是自利的,即入主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人是自利的”这一人类行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人不是“自利”的,也许就不会有经济学。因为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最有效地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学问,而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只要有一个人是自利的,并且他的物欲是无穷的,就不可能实现按需分配,就需要解决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需要的问题,也就需要经济学。利已性假设即使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一个家庭或者一个政治家也是适用的,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有国家的利益,民族有民族的利益,集体有集体的利益,家庭有家庭的利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举例来说,政治家们也有他们自己的利益。我们当然希望政治家们总是追求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真正成为人民公仆,但这往往不现实。许多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也像消费者和企业所有者一样的追求着自己的利益,希望长久掌握权力,以此得到好处。如果对此有什么疑问,只要看看现实中官员以权谋私,甚至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的例子何其多就可明白。
人类的利己行为假设不仅必要,符合基本现实,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使这一自利行为假设有误,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而相反,如果采用利他性假设,一旦假设有误,所造成的后果要比前者大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