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史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化学,化学原理和方法,
作者: 郭保章编著
出 版 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3-1字数: 500000版次: 1页数: 729印刷时间: 2006/03/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9241289包装: 精装编辑推荐
本书按时代顺序分章论述中国化学发展的历史——从远古到20世纪末。每章还有当时社会背景及世界同期透视,是为特色。虽然做得不算太好,无疑是一可贵尝试,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内容简介
本书为化学通史,历述从远古到20世纪末中国化学发展的历程,鸦片战争以前的为古代化学史,鸦片战争以后的是近现代化学史。中国古代虽然有高度发达的经验化学,但是近代化学则是从欧洲传来的,逐步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中国现代化学,融人世界化学体系之中,并成为它的组成部分。
科学思想是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秩序开始的。所谓本原是指存在物最初由它生成,或一切存在物由它构成。前一种观点可称为“生成论”,而后一种观点可称为“构成论”。生成论和构成论的不同在于:前者主张变化是产生和消灭或“转化”,而后者则主张变化是不变的要素之结合和分离。这两种观点在古代东方和西方都产生过,但是在东方生成论发展为主流观点,而在西方构成论发展为主流观点。生成论和构成论的差别是造成东西方传统科学差别的总根源。
在西方,到17世纪末,实验化学家越来越多地注意的不单是抽象的性质,也注意化学元素和各种化合物。实验室里和生产中的实验使得化学家们相信,不能加以毁灭和创造的不是“性质”而是一定种类的物质。并且化学变化不能改变化学元素的本质和特性,而是改变了它的存在形式。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的化学家们转到研究物质组成的正确轨道上来,从此欧洲的化学才步入康庄大道。正是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研究化学的目的不是炼丹也不是制药,化学值得为其本身的目的去研究,就是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
作者简介
郭保章,1926年生,安徽阜南人,1950年7月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历任中学教员;中学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化学史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化学通报》常务编委,主编中学化学教学栏;《化学教育》编委,主编中学化学史料栏。著有《世界化学史》(1992年)、《中国现代化学史略》(1995年)、《20世纪化学史》(1998年);合著《化学史简明教程》(1985年)、《中国化学教育史话》(1993年);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1986年)、《科学家大辞典》(2000年)、《20世纪学术大典》(化学卷)。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导论
1.1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1.2原始社会有没有科学
原始社会的科学萌芽
原始思维中的科学萌芽
火的被驯服
驯服火的意义
1.3中国五千年文明从何处着手
中国文明长期存在的原因
1.4亚当斯密论中国
1.5近代科学(包括化学)何以不出自中国
第二章华夏文明的形成
2.1中原的新石器文化
2.2中原四周的新石器文化
2.3陶器的发明及其工艺演进
陶器的发明
早期的陶器及其工艺
2.4原始人有关金属及冶金的知识
2.5原始人的酿造知识
曲蘖的定义及其发展
第三章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
3.1青铜时代和商朝的开始
3.2中国青铜冶炼起源于我伟大先民的创造
3.3原始瓷器的出现
3.4商代在造酒上的进步
3.5商代在科学和文化上的进步
……
第四章西周——中国的古典时期
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第六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
第七章分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八章隋唐帝国和五代十国
第九章对抗的宋辽夏金
第十章一统大元
第十一章科学技术停滞的明朝
第十二章闭关锁国的满清帝国
第十三章西方冲击下的清帝国日落黄错
第十四章步履维艰的中华民国
第十五章前时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附录1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简况表
附录2中国近现代化学大事记
附录3世界化学大事记
附录4主要参考书目
书摘插图
第一章导论
所谓导论,就是开场白。为什么突出一个论字,就是因为有不同意见,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化学史就写不下去,逼得我们非要议论一番。
1.1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什么是“科学”?似乎早有定论,其定义可在教科书乃至辞典、辞海、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中查到。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科学”一词的理解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而且分歧已扩大到基础科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广阔领域。由此可见,这场争论决不是空穴来风、无病呻吟,而是关系着对我国历史传统的科学评价及进一步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大问题。中国古代化学是我国科学传统的一部分,这场争论也关系到我国古代化学如何定论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