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远道-陈嘉映学术随笔自选集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陈嘉映 著
出 版 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5-1字数: 263000版次: 1页数: 342印刷时间: 2000/05/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342982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风雨文丛”,是一批德高望重,极有影响的前辈学者(以现当代文学研究为主)学术随笔自选集,或是对现当代文坛的风风雨雨作些梳理和反思,以鉴往知来;或是对作家、作品的评点;或是对文风、学风的思考;或是治学感怀。
“我思文丛”,选择45岁左右的最有实力的中青年人文学者90年代以来的优秀学术文章,集中展示其学术思想进路,可以预示下世纪中国学术的走向。
“苜蓿文丛”(苜蓿,旧时用来指称教馆的清苦生活),是一批教育学者心灵的散步,昭示的是源自教育使命感的闪电般发人深思的一击,有对中国现代教育命运的关注,有生命化了的教育实践的记录。教育工作者要么埋头于教学,要么潜心于专著,而此套关于教育的随笔却别开生面,以另一种方式展示了教育工作者的一份生命气蕴。
在一个所相信的东西与现实相当冲突的时代,陈嘉映学会去思考。因为思考走上了刨根问底的道路,于是他成了中国现象学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现象学、关于语言哲学,关于感觉分析,这些文章在在体现了作者对于西方二十世纪哲学的淹博。
作者简介
陈嘉映1952年生于上海,6岁到北京。1968年到内蒙突泉斤插队,1976年回到北京,在北大读大学,读研究生,留校待了两年,到美国读了博士,1994年回北京大学执教至今。译作有《存在与时间》,著作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等。
目录
未来最好不要由我们决定
从感觉开始
信号、句子、词
关于语言的讨论
约定用法与“词”
论名称
的定义
说大小
哲学概念翻译的几个问题
感人、
关切、艺术
何谓“自然”
关于谈话的谈话
哲学的用途
——致赵汀阳
中国思想的位置
——读张祥龙的《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分殊文化,共同世界
关于相对主义的对话
五味盐
浪子拉摩与哲人
德国古典哲学与德国文化
此在素描
烦、操心、关切
在语言的本质深处交谈
——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思考
“为辩解进一言”
——日常语言分析的一篇经典
编后小记
书摘插图
未来最好不要由我们决定
学生:陈老师,我们今天是为《学园》文化评论副刊来访谈,所以准备谈些比较轻松的话题。
陈嘉映(以下简称“陈”):这最好,谁都有腻烦了艰深话题的时候。
学生: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个人生平。
陈:我1952年生于上海,普通干部家庭,1958年,父亲到北京筹建轻工业学院,全家迁到北京,我那一年上小学,读到中学二年级,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文革之中故事当然特多,但是不算生平。1968年到内蒙白城地区插队,在那儿待了8年,我插队的感受和很多人不一样,我特别喜欢那个地方,那段时光。
学生:为什么呢?
陈:我想首先是因为那个年龄好哇,从16岁到23、24岁,可以说是黄金时代吧,那感觉什么都挡不住。1976年回到北京,闲逛了一阵后,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北大西语系,读德语专业。那时候可以随便考研究生,没有什么限制,我在1978年5月考上北大外哲所,读了3年。1981年毕业,论文写海德格尔,导师是熊伟先生。毕业后留校。1983年11月出国,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其间两次回国,长的一次耽了将近一年,即使在美国,和国内的联系也挺多,应赵越胜、甘阳的请求,写了《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