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国学论管理
分類: 图书,管理,一般管理学,管理学,
作者: 乔雨著
出 版 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200000版次: 1页数: 284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342218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的文化意义在于它夯实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包罗了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今日我们所指的国学已然超出了传统概念中的子学,即诗、书、礼、易、春秋(古代排列: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的范围,而泛指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只要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发扬,站在世界的高度,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和而不同的胸襟与智慧梳理、学习和吸纳全人类文明的成果,就能继往开来。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强国梦任重而道远,中国当代企业家当上下而求索,勇立时代的潮头!
作者简介
乔雨,北京人,1966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散文诗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西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产经新闻报》特约专栏作家。著有:《实践与思考》、《经营景区》,以及《孤山听雨》、《天涯只履》、《行板如歌》、《潭柘寺的夏如古井》、《风吹浪远》、《冷雨无声过画桥》、《故园的冷月如水》等。
目录
立身篇
最持久的凝聚力来自领导者的品德
品德是最持久的凝聚力
高尚的价格来自努力的修为
锲而不舍自强不息
修身立德的意义在于行动
领导者要审时度势
企业的命运根植于国家命运之中
置身大势顺势而为
胸怀是做事业的基石
知天命而尽使命
一蓑烟雨任平生
把浮名看淡一些
经营篇
诚信为本义利合一
利益与仁义并不对立
商场岂是战场
诚信是经营中最高级的谋略
把顾客请下“神坛”
敢为天下先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舍得之间见功夫
敢为人先离不开冒险
企业领导者是谋略家
谋略是解决矛盾、对抗和竞争的手段
谋略家的法宝是“矛盾”
谋略的精华在于变
准确的定位是谋略的起点
权谋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双刃剑
管理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之道
诸子百家的管理之道
循着国学之道提升领导能力
企业长寿靠什么
嫁接的功夫和而不同
企业领导者的本职工作——思考与决策
让思维举翼翱翔
善断是一种难得的能力
执行力如何跨过人情
建立公正公平的用人机制
“黄老”的识人术与机制选人
用人所长忌求全责备
容人之短更要容人之长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
在其位谋其政
知道自己的位置
在位就要尽责
善用“无用”之功
正气是企业的脊梁
正气是凝聚力生长的土壤
员工想从企业得到什么
从秦朝奖励军功看激励机制
充分的信任比提薪更重要
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分享荣誉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制度是廉洁的保证
监督机制是腐败的克星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走出支配你思维的误区
企业家的儒商情结
企业家的政治领袖情结
企业家的军事统帅情结
企业领导人需要克服的陋习
小农意识使企业家步伐沉重
虚荣心重于企业利益
相信忠诚比才能重要
迷信“大师”
为短期利益出卖未来
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书摘插图
立身篇
最持久的凝聚力来自领导者的品德
领导者的品格德行直接影响他在企业、行业和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影响着他的判断决策与进退行止,进而会影响到企业的兴衰。
国学告诉我们:做小事靠智慧,成大事靠德行。领导者要以德立身,以道兴业,守法知度,以诚取胜。
品德是最持久的凝聚力
优秀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君子,具备善良、正直和宽厚的人格。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胸怀国家与民族的复兴,这种责任与使命感使他充满活力与魅力。这样的领导者身上自然闪烁着耀眼的光环,会被追随者视为精神的坐标。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李庚其教授给企业家的定义特别有代表意义,他说:“企业家要具备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一要有眼光;二要有胆量;三要有组织能力,在中国还有加一条,就是社会责任。” 儒家慨叹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泻,万物载焉。”(《大学》)意思是,天地的道,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久长。负载着华山而不觉得沉重,收拢着江河湖海而不会泄漏,世界上的万物它都能承载得起。领导者就要具备这种厚德载物的品格,负重拼搏的精神,才能吸引、容纳各种人才成就事业。
老子特别推崇水的品格,认为水最接近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却又最不会与物相争的。他们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后人把他精炼成一句话,叫做:“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这里的成王可以理解为事业有成)”。为领导者要放下“身价”,与团队站在一个平台上,依靠品德而不是权力,依靠威信而不是权术,依靠以身作则而不是权谋驱动,团结和带领团队去积极进取,阔步向前。
从刘备的成功看品格的力量
对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据说,清军入关时,摄政王多尔衮让人大量印制,发给前线带兵的将领人手一册,作为指导战争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毛泽东声名鹊起。从苏联回到苏区的王明很不以为然,嘲笑没有学习过军事的毛泽东是靠一本《三国演义》指挥战争,还说“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结果正是毛泽东最后成为世界瞩目的军事家。
现代学者大多认为《三国演义》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经过考辨大量古代历史资料的真伪后提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史实。究竟是三分史实还是八分史实?究竟是七分虚构还是二分虚构?如果仅把它作为一部小说,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那这个问题就根本不重要。从《三国演义》中众多人物的“是非功败转头空”中剖析中国文化精神根源、发展脉络对今人的借鉴也许会更有现实意义。
刘备(162~223),蜀汉昭烈帝,蜀汉的建立者。刘备身处社会动荡、英雄群起的三国时代。最初,曹操出身大宦官门第,有权有势;孙权世代经营江东,兵精粮足;唯有刘备除了有一个“皇室宗亲、皇叔”的虚名以外就只有一腔凌云壮志。可是他从无到有,由弱图强,终成大业,成为“蜀汉”王国的建立者,可谓取得巨大的成功。
刘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品格的力量。
第一,英雄气概,志向高远。 《三国志•先主传》中说:“先主……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余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刘备先是得到了当地富甲的仗义资助,扯旗募军,拉起了自己的武装。之后,将其编到了校尉邹靖的军民之中,在身单力薄,部队既缺少装备又缺乏训练的情况下,勇敢对抗黄巾军作战,因战功被朝廷任以县令等官职。
后来在公孙瓒的指派下,刘备率部驰往徐州,支援徐州刺史陶谦作战,尽管这场战争陶谦最终仍是输给了曹操,但刘备不因兵少将寡而胆怯,以智勇无私的良好表现,得到了陶谦的赏识,被推荐为豫州刺史,得以屯军在徐州军事要地沛县,打下了政治和军事基础,成为成就大业的真正起点。
第二,为人宽厚,待人真诚。这是刘备人格最闪光的地方,也是其成就大业的主要原因。自古得人才者得天下,而得人才在于得人心。其“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已成为千古佳话,成为领导求贤用才的楷模。诸葛孔明之所以在刘备尚无立锥之地的时候慨然出山相辅,也是因为相信刘备是个英雄,是当时最值得信赖的领袖,更有其真诚相待的因素,最后终于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云飘零半生,在古城遇到了刘备,两人一见如故。刘备宽厚稳重、待人诚恳,使赵云决心终身相随。后来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被曹兵打散,刘备之子阿斗性命危在旦夕,赵云浑身是胆,只身于敌军重重围攻之中救出阿斗。面对九死一生、身负重伤回来的赵云,刘备出人意料地将阿斗摔在地上,说道:“为了你,险些让我爱将丧失性命。”赵云更是感激涕零,说道:“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大战之后家人重逢,嘘寒问暖是人之常情,刘备却把手下将领摆在比家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怎不令人感动。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刘备也不例外,甚至更甚之。刘备此举既折服一员大将,又教育了诸将,还为阿斗的将来培植一位忠诚的辅佐重臣。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赵云就是六员托孤之臣之一,这是后话。
第三,以德施政,善待百姓。刘备虽然力量单薄,但却有英雄之名。他以仁义待人,故而深结人心。在曹军压境,往南方江陵撤退当中,荆州地区高达10多万的难民自动跟随刘备逃难,每日行程不过十几里,而曹军以日行300里的速度追来,不少幕僚和将领劝刘备放下难民以求迅速退至江陵,刘备却坚决表示:“我岂有不知道危险!但有心于大事业的人,最重要在于得民心,现在大家跟着我走,我怎能忍心弃大家于不顾呢?”
在当阳县长坂坡,刘备虽被击得溃败,差点丧命,但却有十多万军民相随,由此可见,刘备在荆州军民心中的领袖地位与人格力量。正是这种人格力量,使得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有不少策士、猛将紧随身旁,与之同甘苦,共患难,他们对刘备似乎有着一切的期待。
刘备以其人格的魅力获得人才的追随,部下的钦佩和百姓的信任。就连他的敌人,曹营首席谋士郭嘉都称赞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人心”。如此让名士、友人、部下甚至敌人都能为之倾心的力量,是他日后得以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刘备的成功给当代企业家的启发是:有作为的企业家要胸怀大志,以仁德立身,心胸开阔、意志坚强,远离权谋,以诚取胜。以品格的力量影响周围,使大家倾心竭力尽到自己的本分。这样的企业家对国家尽了该尽的义务,对企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也就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的价值,这就是顺天道。很难想象一个缺德寡信、阳奉阴违的领导者能带领出优秀的团队,而这个团队又能走多远。
《品格的力量》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在日常生活和商务交往中,我们判断一个人,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品格而不是根据他的知识,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心地而不是根据他的智力,更多的是根据他的自制力、耐心和纪律性而不是根据他的天才。”
高尚的人格来自努力的修为
高尚的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努力修为的结果。那么从何处开始着手呢?《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万丈高楼平地起,你的理想不管有多大也要从修身开始。
孔子就修身的道理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意思是说,好学不倦就接近智慧了,勉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修身的道理了。坚持以上的修为才会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表现。
修身自然要从学习开始,学习首先要端正态度。一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企业家要特别注重向书本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前人的经验中得到启迪;特别注重向有成就的企业家学习,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是不耻下问。注重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学习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工作态度;注重向群众学习,学习他们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勤劳朴实的品质。
知无涯学无涯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沿着前人的智慧,循着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的脚步,我们对生命、对宇宙不断探索,为的是启明增智达理,体会生命的自由。 我们在学习知识时,需要明白其目标在于:经由理解而体会生命的自由。因此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更多书,而是为了借此明白事理,而摆脱烦恼与束缚。启明心智、滋润心灵,让精神充盈而快乐。
孔子曾对子路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思是,爱好仁不爱好学习,就会容易被人愚弄;爱好智慧不爱好学习,就会放荡无归宿;爱好诚实不爱好学习,就会容易被别人利用,反而伤害了自己;爱好直率不爱好学习,说话会尖刻,刺痛人心;爱好勇敢不爱好学习,就会捣乱闯祸;爱好刚强不爱好学习,就会妄为自大。
仁、智、诚、直、勇、刚都是孔子宣扬的优秀品德,而成就这些品质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
郎咸平曾对中国企业家呼吁:“中国企业家犯了很多错误,需要教育!中国企业家经常做错事,更需要学习!”
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先从两点着手:一个是慎终如始;一个是学而时习之。许多有成就的企业领导者喜欢以灵感决策,凭经验办事,用威望行事,也就是过去常讲的机会主义、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往往不能善始善终,令人惋惜。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古人早开出了良方:一个是慎终如始;一个是学而时习之。
老子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平常人做事,往往在快要取得成功的时候失败,这是因为在快要接近成功的时候,人们不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认真严谨,不能坚持到底,结果招致失败。如果越是接近成功就越是像开始时一样认真严谨,就不会失败。在同一章里老子还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是讲老老实实做人,讲扎扎实实做事,贵在持之以恒和天道酬勤的道理。如果我们做事从始至终都像开始一样的重视、认真,就能把事情办的有头有尾。做人做事,择善而固之,一以贯之,就会心安理得。
学而时习之。坚持学习,并不断去实践,注重学思并重,温故而知新。避免空谈、蛮干和言行不一。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我们自当勤奋之。
生活就像一本书,要一页一页地翻转,慢慢地品味。只是书翻过去还可以重来,可是生命之页翻过去了就再也不能回来。每个人生都是一本好书,只是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品。
有一个寓言似的故事,说一个人骑着一匹马疾驰而来,路人问骑马人要去何方,骑马人一愣,答道:“你问马。”人生短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给自己的人生设立许多目标,然后在和时间赛跑,总怕掉队,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到一站马上奔向下一站。人们在不间歇地追赶,没有停留,顾不得回望,更忽略沿途的风景和自己的健康。奋斗目标变化的速度总比人们行军的速度快,因为人类的欲望没有尽头,生命却是有终点。在夜以继日地追名逐利中,会突然有一天发现,在我们不经意体会间,老已将至。
笔者觉得,人生良好的状态不过两种:一是追求你所要的,二是珍惜你所有的。而不间断的学习会使你在整个人生过程中摆脱世俗烦恼与束缚,启明心智、滋润心灵,让精神充盈而快乐。
曾国藩的修炼心得
曾国藩这个人在历史上绝无仅有,身前身后争议一直不断,而且是天壤之别。骂他的“谳之则为元凶”,夸他的“誉之则为圣贤”。把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不放在眼里的毛泽东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曾经在《讲堂录》说过:“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建功立业的人,也有很多以思想品德来影响别人的人,但一身兼二任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宋代的范仲淹,一个就是曾国藩。他们两个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毛泽东与老对手蒋介石可谓针锋相对了一辈子,两个人的修为、性格和经历南辕北辙,却都推崇曾国藩,蒋介石认为:可为后世传,并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梁启超几乎目空天下,唯独推崇曾国藩,认为有他在,国家就有希望。
曾国藩生活的时代正是晚清走向没落的动荡时期,旧秩序行将崩溃,国家这艘巨轮在茫茫大海上彷徨徘徊,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国内,太平天国烽火燃遍十余省,占据清王朝半壁江山。国外,列强船坚炮利,频叩国门;可谓内忧外患,百弊丛生。曾国藩自28岁中进士迈入官场。从小小的翰林院检讨做起,10年之中连升10级,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其悟性之高,为人之成熟可见一斑。之后曾国藩以一介儒生身份回乡创建湘军,白手起家,竟然打败了强大的太平军,使得垂死的大清王朝又残喘了几十年。他也因此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更是因为其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