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刑法学文库——刑法基础的理论展开

分類: 图书,法律,刑法,总则,
作者: 劳东燕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42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114157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题是刑法的基础理论,这是一个关涉我国刑法学的型塑的重大课题。本书使读者既能对刑法作超规范的思考,又能够对刑法作规范的探讨。本书是以创立与我国社会相适应的刑法理论作为作者的学术追求,因而读者可以从一位年轻刑法学人的视野中看到我国刑法理论的未来图景的基本轮廓。
这是一个追求流行的快节奏的时代,也是一个学术垃圾盛行的时代。人们迫不及待地生产快餐式的刑法学知识,以致一种产品甚至尚来不及等圈内人消化,就早早地被扫进垃圾堆。而本书将作者的用心之作集结出版,这些论文大多都公开发表过。 全书分为风险社会与刑法理论、罪刑法定与犯罪构成、刑法的法理学思考这三编。其中,第一编更多地涉及刑法的理念层面,第二编更多地涉及刑法的制度层面,第三编则更多地涉及刑法的技术层面。
作者简介
劳东燕,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德国慕尼黑大学交流学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访问学者,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师。在《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与合写著作数部。
目录
第一编 风险社会与刑法理论
1.风险社会、公共政策与现代刑法
2.“不知法不免责”准则的历史考察
3.责任主义与违法性认识问题
4.推定研究中的认识误区
5.认真对待刑事推定
第二编 罪刑法定与犯罪构成
6.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困境及其出路
7.罪刑法定视野中的犯罪构成
8.犯罪构成的功能诉求:对刑事领域冲突解决机制的再思考
第三编 刑法的法理学思考
9.事实与规范之间:被害人视角的追问
10.被害人视角与刑法体系的重构
11.刑事视域中的“人”
12.自由心证制度的当代命运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编 风险社会与刑法理论
1.风险社会、公共政策与现代刑法
20世纪以来,随着风险成为现代社会的固有特征,刑法体系也经历了重大的变迁。正统刑法理论及其研究范式正面临来自刑事实践的严峻挑战。迄今为止,尽管存在对严格责任犯罪、法人犯罪、持有型犯罪等问题的具体研究,但现有的刑法理论研究不仅就总体而言显得零散,而且无法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重要现象给出满意的解释:为什么这类犯罪会日益普遍化?为什么实行行为范围的扩张、危险犯、责任形式的变更等成为各国刑法发展中的共同现象?它们彼此之间又存在怎样的联系?现代刑法的这种发展趋势究竟说明了什么?应该如何评价这种发展趋势?等等。这些对当代刑法理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话题,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研究。
不难发现,刑法领域现有的研究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采纳的“内在视角”的研究范式导致。这种研究范式过于注重对规范体系中危害与罪过等内在参数的探讨,而忽视了社会性的外在参数对刑事立法与刑法理论的构造性影响。诚然,内在视角的研究对于提升刑法理论的层次不可或缺,然而,其所固有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特性,却也极易使刑法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从而导致“理论变成纯粹的空谈,而实践则退化成单纯的手工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