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个体主体哲学问题研究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作者: 刘衍永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192000版次: 1页数: 225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50036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个体主体的人格建构、个体主体的自由和发展、个体主体的社会价值、个体主体的死亡意识等。
刘衍永写的毕业论文是《关于人类主体个体层次几个问题的哲学思考》。尽管那时谈主体、主体性已经很普遍,但从个体层次的角度谈主体的论文、著作还很少,谈个体、个人在有些人看来似乎带有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嫌疑。但我看完他的论文提纲后觉得并没有什么违背原则性的问题,便鼓励他把论文做好。看完这本书以后,觉得他的思考还是原来那些问题的延伸和拓展,如个体主体的人格建构、个体主体的自由和发展、个体主体的社会价值、个体主体的死亡意识等。应该说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是有理论和现实的价值的。
《马克思主义个体主体哲学问题研究》这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整个学术思路的概括和总结。从个体的层次探讨主体问题还有大量的文章可做,由于本人功底所限,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作者还无法涉及。因此,它严格说来还只是一本小册子。
作者简介
刘衍永,1964年生,男,湖南洞口人,南华大学副教授。198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获哲学硕士学位。主持、参与省、厅级科研课题3项,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个体主体和人学问题的研究。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篇 个体主体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本质
第一章 个体主体问题思考:主体哲学研究的深化
一、个体主体哲学问题的提出
二、个体主体哲学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个体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能忽视
一、个体主体及其发生
二、现代西方个体人格发生理论的局限
三、马克思主义个体主体发生哲学理论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个体主体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个体主体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二、个体主体理论的基本问题
第二篇 个体主体哲学问题研究的意义和方法论原则
第四章 个体主体哲学问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它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驳斥了西方哲学家的攻击,纠正了传统哲学的错误观点
二、实践意义:它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有极其现实的指导作用,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
第五章 个体主体哲学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从主体方面理解任何“现实的个人”
二、客观性原则:考察个体主体性时必须从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出发进行考察
第三篇 个体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第六章 自觉能动性是个体主体的本质特征
一、个体主体的意识性
二、个体主体的自主性
三、个体主体的实现性
第七章 个体主体活动的客观性:受制约性、合规律性、重复性
一、个体主体活动具有客观性
二、个体主体活动客观性的含义
三、个体主体活动客观性的意义
第八章 主体系统个体与整体两个层面的有效平衡
一、整体的含义和特征
二、个体主体与整体主体的关系
三、主体可以分为个体与整体两个层面
第九章 个体主体的实践活动
一、个体主体实践活动的内涵及特征
二、个体主体实践活动的形式
三、个体主体的实践活动与科技发展
第四篇 个体主体的人格建构
第十章 个体主体道德
一、个体主体道德的产生
二、个体道德建构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第十一章 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一、中国远古神话中的理想人格——“英雄”
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君子”
三、市场经济呼唤的理想人格——君子和强者的合二而一
第十二章 个体主体的家庭道德观
一、爱情是社会主义家庭道德的基础
二、维护家庭稳定是社会主义家庭道德的核心
三、社会主义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
第五篇 个体主体的社会价值
第十三章 个体主体的作用
一、个体主体作用的内涵
二、个体主体作用的历史局限性
第十四章 个体主体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及特征
二、人的价值的评价与衡量
三、个体主体的价值实现
第六篇 个体主体的自由和发展
第十五章 个体主体的自由
一、自由与民主的关系
二、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三、个体主体自由的内容
四、个体主体自由实现的途径与条件
五、正确处理个体主体自由的几个关系
第十六章 个体主体的全面发展
第七篇个体主体的死亡意识
第十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死亡观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
第十九章 死亡意识与道德建构
第二十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问题的研究
附录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个体主体哲学思想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个体主体问题思考:主体哲学研究的深化
二、个体主体哲学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创新、发展,怎样适应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便成为每一个哲学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哲学要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自身的不断完善,可以说哲学的永恒的生命力在于对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永恒关注。对生活的关注首先是对人的关注。而过去对人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整体主体(人类主体、群体主体、集团主体)的研究。但在这里,我们不是抽象、笼统地考察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主体问题,而是把人类主体个体这一层次作为思考问题的着眼点。主体哲学研究不能仅停留于人的类主体、群体主体层次(尽管这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必须深化到社会个体的层次。
1.这是由人作为主体的概念本身的丰富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概念不是抽象、空洞的框架,而是包含了多层次的丰富内容。人不仅作为类整体对自然有主体性,而且作为个体在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也有主体性。人作为主体概念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个体主体哲学思考应成为人的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主体哲学研究的深化。正如列宁强调的那样:“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2.这也是反击西方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攻击的需要
现代西方哲学家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调就是,作为个体的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空场”,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只考察人的社会关系的一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