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

分類: 图书,少儿,儿童文学,名著少儿读本,
作者: 刘云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版次: 1页数: 184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490063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为了揭开接二连三发生的海难事故的谜底,三个男人向海上进发,准备捕捉那条频频肇事的魔怪的一般神秘莫测的“海底怪兽”。却发现它原来是内摩船长设计、建造并亲自驾驶的“鹦鹉螺”号汗水潜水艇,经历了一连串异乎寻常的航行探寻失落的文明……
目录
第一章
海上怪兽
加入远征队
最后的挑战!
全速前进!
第二章
古怪的“海兽”
谜团
鹦鹉螺号
不祥预兆
第三章
海峡惊魂
珊瑚王国
海中猎鲨
海底隧道
第四章
可怕的火海
神秘的宝藏
失落的文明
海底煤矿
海有多深?
南极大陆
第五章
意外触礁
氧气不够了!
大章鱼
神秘沉船
内摩复仇
书摘插图
第一章海上怪兽
在1866年,海上发生了一件无法解释的怪事。船员们对这件事都感到莫名其妙。几个月以来,好些船在海上遇见过一个庞然大物,它的形状又长又圆,两头尖,游动起来比鲸鱼还快。一位经过澳大利亚近海的船长,认为这个庞然大物是座来被人发现的漂浮岛;另一个船长则认为这是一个长一百多米的海中巨兽。世界各地的人听说之后无不大吃一惊。在所有的报纸上都能读到有关早先海怪的报道,比如:白鲸鱼啦,大海蛇啦等等等等。
“难道这是一头巨兽?”学者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一天,莫维安号船撞上了一个十分坚硬的物体,船身吃水线下面的一部分被撞裂。有一条非常坚固的英国巨轮——斯科蒂亚号也经历了相同的遭遇,这更说明这头怪兽的危险性。
1867年4月13日,海面上风和日丽。斯科蒂亚号以大约每小时十海里的速度行驶着。下午四点十七分,旅客们正在餐厅里吃便餐,这时,不知是什么东西将船身撞开一个大窟窿),海水从洞里涌了进来。旅客们大惊失色。船长安德森对他们说道:
“不会发生危险的。船被分割成了好几个隔段,水流不到那里去。”
当时,他们距离港口还有三四海里,船继续慢速前进,到达利物浦时,比预定的日期晚了三天。
工人仔细地检查了吃水线下被撞的那个部位,他们看到了什么呢?在用四厘米厚的铁板做成的船身上,出现了一个被切割得很规则的窟窿!要凿穿这么厚的铁板,得有多大的冲力!
于是,大家议论开了,一致认为,这个怪物是想把斯科蒂亚号船凿沉。打这以后,凡是有船没有按期进港,大家就会说:
“肯定是怪物作祟,船遇难了。”
旅客们都怕走海路,因为谁也不愿冒险。公众要求不惜一切代价除掉这头怪兽。
当这一切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的时候,我刚好从美国阿拉斯加州的荒凉地区考察回来。本人名叫皮埃尔•阿罗纳克斯,是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授。我在阿拉斯加州考察了六个月,三月底来到纽约,打算五月初动身回法国。现在,我正忙于整理旅行中采集来的东西,石头啦,植物啦,以及各种动物。
我到纽约时,大家都在议论纷纷。那些船在航行途中碰见的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是座小岛?还是一条沉船?都不可能,因为它移动速度极快。是艘潜水艇?也许可能吧。可是,单凭一个人是无法造出一艘潜水艇来的,这是三岁孩子都知道的。何况世界上的各个工业国都声称他们不拥有潜水艇。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惟一的答案是“一头怪兽”。
我在法国曾经写过一本书——《海底的神秘生活》。因此,美国《纽约先锋论坛报》的记者请我就此事发表意见。我便写了一篇文章,登在3月30日的报上。文章写道:
“要了解海洋深处的情况困难重重,所以只能望洋兴叹,因为谁也无法下潜到海底。兴许那里还有庞大无比的巨兽。
“有一种海洋生物,叫‘独角海兽’,身长近二十米。牙齿尖利得比钢还硬,长两米多,宽五十厘米。如果一条怪兽身长和体重都增加五倍,那么它的力量和速度足以毁掉一艘巨轮,或者在船身的铁板上捅一个大窟窿。这样,近几个月来海上发生的全部事件,就能作出解释了。”
这头怪兽异常危险,好些国家决定对它进行追踪,甚至将它除掉。美国向海上派出一艘“战舰”,即钢板船壳的巨轮,“亚伯拉罕•林肯”号,船上装有射鲸炮。
就在战舰起航的那天,我收到一封信,内容如下:
纽约,饭店大街,五号,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阿罗纳克斯先生启先生:
如果你愿意随同林肯号一起出航,美国政府感到非常荣幸,法国参与这次航行。弗兰克舰长已为你准备了一间舱房。
海军陆战队秘书J•B•霍布林加入远征队
阿罗纳克斯教授一看完这封紧急邀请函,马上叫道:
“康塞亚!康塞亚!”
康塞亚是个30岁的荷兰人,比教授小10岁,多年以来,一直是教授的得力助手。他是一个做事仔细,有条有理的年轻人。
“康塞亚!”教授又叫。
“什么事?教授。”康塞亚出现了。
“赶快整理东西,我们马上就要出发!”
“不是后天才回巴黎吗?”康塞亚奇怪地问。
“不,我们现在就出发……”
“回巴黎?”
“嗯,就算是吧!不过我们要绕道回去。”教授把接到美国海军部邀请函的事告诉他。
“康塞亚,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
“教授,我一直都是跟随您的啊!”康塞亚平静地说。
“不过此行不同以往,可能会有危险。这一点我不能瞒你。”
“我知道,但是我还是要跟随您。我现在只想知道,您在阿拉斯加州所搜集的骨骼标本该怎么处理?”
“暂时交给旅店代为保管吧!”
“那些收藏品呢?”
“也暂时放在旅店好了。”
“那些活的马来猪怎么办?”
“这个嘛,”教授想了想:“先托人代喂,再请他们派人护送回法国吧!费用方面尽量从优。快点!我们没有多少时间了,远征队马上就要出发了!”
当教授和康塞亚抵达布洛克林码头,远远就瞧见“亚伯拉罕•林肯”号的两根大烟囱,正冒着浓浓的黑烟,一副整装待发的模样。
他们的行李立刻被运上甲板。一名水手带领教授来到后甲板的船舱,船舱里一个相貌堂堂的军人一看到教授,立刻大步上前,热忱地伸出手来,一脸惊喜地说:
“你一定就是皮埃尔•阿罗纳克斯教授了,我们还在担心,怕您不来呢!”
“的确是仓促了一点。你一定是弗兰克舰长吧?”
“是的,真抱歉这么仓促,因为我们接到了在24小时内出发的紧急命令。”
“我知道抓独角海兽是当务之急,但是有必要如此紧急吗?它不是已经好几天不见踪影了?”
“不,根据最新报告,怪物又在太平洋北部出现了!”
“所以,我们将沿西北航线去追踪独角海兽?”
“一点也没错!”弗兰克舰长笑着说:“教授,您真明智,邀请您加入,真是找对人了。”
“哪里,我只是很关心这整个事件。"
“是,我们非常明白。您现在一定累了,我先带您到我们特别为您准备的房间去休息休息吧!”
为了对付独角海兽“亚伯拉罕•林肯”号装置了特别的大马力引擎,能使航速达到时速18.3海里。舰上的捕鲸装备也一应俱全,从手掷的鱼枪、有倒刺的发射鱼枪,到狩猎野鸭用的散弹枪,什么都有。前甲板上还有已经装填妥当,随时处在备战状态的最新式巨炮。这种巨炮的模型,在1867年的万国博览会中展览过,目前只有美国才有能力制造,是一种最先进的精良武器,能将4公斤重的圆锥形炮弹,准确地射出10海里之远。
除了这些设备,“亚伯拉罕•林肯”号还有一件难得的武器——加拿大籍的尼德•兰德。这是一位公认最杰出的鱼枪手。他不仅动作灵巧,而且善于追踪,既冷静又大胆,不管是多狡猾的抹香鲸,或其它聪明机灵的鲸,只要一被尼德•兰德视为目标,都无法躲过他又快又准的鱼枪。
尼德•兰德的年龄和教授相仿,也在40上下。他很沉默,不大搭理别人,倒是对教授颇有好感。或许是因为他会说法语,而教授又正巧是法国人,感觉比较亲切的缘故吧!
教授上船之后没多久,就听说尼德•兰德是舰上一性一不相信有独角海兽存在”的人,此行只是勉强被征召而来。为此,教授一直很想听听尼德•兰德的意见和看法,但是他好像有意回避这个问题,宁可和教授大谈自己在北极海的冒险事迹。
6月30日,“亚伯拉罕•林肯”号出发的第三天,已绕过南美洲南端海岸,顺风到达和白岬相同纬度的海面。麦哲伦海峡就在南方不到700海里的地方。依这个速度推算,大概不出一个星期,亚伯拉罕•林肯就可以航行于太平洋了。
这天傍晚,尼德•兰德和教授坐在后甲板上,一面看着大海,一面随意聊天。教授很自然的将话题转到独角海兽上面,不断假设这次探险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教授兴致勃勃讲得口沫横飞,尼德•兰德却始终不置可否。
教授忍不住问道:
“尼德,你怎么啦?难道你真的不相信我们正在追踪的那只独角海兽确实存在吗?”
尼德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慢条斯理地说:
“我不知道。教授,我真的不知道。”
“发生了这么多次的事件,难道你还不相信深海中一定有大型的鲸?”
“教授,身为一个资深的鱼枪手,我对鲸实在是太了解了。我深知无论多大的鲸,都不可能用尾巴或牙齿将轮船的铁板穿透一个大洞。”
“但是确实有独角海兽利用牙齿穿透轮船的例子啊!”
“如果是木船也许还有可能。”尼德斩钉截铁地表示:“至于钢铁的轮船嘛,除非我亲眼目睹,否则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无法相信任何一种鲸有那么大的劲。”
“你听我说……”
“不,我不想再听了,我们不如来谈谈大章鱼吧!对了,也许大章鱼才是真正的海怪。”尼德带着嘲讽的语气说道。
“尼德,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教授正色说道:“章鱼是软体动物,只会蠕动,由于它不属于脊椎动物,即使有像135米那么大的章鱼,还是无法敌得过‘斯科蒂亚’号或是‘亚伯拉罕•林肯’号的船身。”
“反正,说来说去你就是相信有那么巨大的鲸在到处捣蛋。”尼德有些不耐烦地说道。
“我是根据事实才做这样的推论。”教授说:“我相信惟有像鲸、海象或者海豚这类属于脊椎动物的哺乳动物,才可能具有巨牙,产生强大的贯穿力。”
“哼!”尼德还是一副嗤之以鼻的模样。
教授也不生气,微笑着说:
“这样吧!我用数字来解释给你听好了,包你心服口服。”
“好啊!你可以试试看。”尼德戏谑地说。
“一个大气压等于近10米深的水柱压力,海水密度比淡水高,压力更大。尼德,你是一个资深鱼枪手,你应该知道,当你潜人海底达近10米深时,身体表面的每平方厘米就会随到大约0.15大气压的压力,也就是1公斤重的压力。照这样推算下去,如果是深达近1万米,就会受到1 55个大气压,这个时候,身体表面的每平方厘米就会受到1000公斤的压力!”“是啊,这个我知道。”尼德似乎对这个话题产生了兴趣,也比较注意听了。
“但是你知不知道,人体表面总共有多少平方厘米?”
“这个嘛……我就不知道了。”
“我告诉你,共有4.2万平方厘米!”
“真有这么多?”尼德颇为惊讶:“如果人体每平方厘米上所承受的气压是1公斤重,4.2万平方厘米的身体表面岂不是正承受着——4.2万公斤的压力!为什么我完全感觉不到?”
“那是因为在我们体内也有相应的压力,体内压力和外界压力正好达到平衡,自然毫无感觉,可是如果是在海里就不一样了。”
“我懂了!是因为海水无法进入人体体内,使我们体内产生同样的压力,对不对?”
“对极了!”教授赞许地说,“所以当我们潜入海面下近10米时,人体所受的压力为4.2万公斤,潜入海面下近1万米时,压力增为1000倍,这个时候,整个人就会被水压挤扁了!”
“对呀!”
“所以,我们反过来想,在这么深的海里,如果真有身长达上千米,而且还能保持压力平衡的大型脊椎动物,它的身体表面积势必有数百万平方厘米,所承受的压力也会达到数千万公斤!同时,为了平衡这么大的压力,可想而知,它的骨骼构造一定非常坚固,对吧?”
“嗯,”尼德点点头,“就好像装甲驱逐舰一样,它的骨骼至少得像20厘米厚的装甲铁板。”
“你说得一点也没错,但是现在问题又来了,章鱼是软体动物,又怎么会有如此坚固的骨骼构造呢?”
“啊,这个,这个……”尼德显然已经被教授说服了,却还不肯正面承认。
“难道你还不承认只有巨大的独角海兽才有可能把坚硬的船身撞破吗?难道你还有更好的解释?”
“我想也许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只不过是误会,是错觉!”
“尼德,”教授笑道,“你真是一个固执的家伙!”
“随你怎么说,反正我就是不相信。”尼德仍然很不服气。
最后的挑战
“亚伯拉罕•林肯”号平稳地沿着美洲大陆的东南海岸前进。7月3日,已经到达麦哲伦海峡的入口,维京岬的洋面。但是,弗兰克舰长舍弃这条曲折的航线,而选择绕过合恩角的航线。弗兰克舰长的决定,没有人有异议。大家都认为独角海兽一定大得无法通过麦哲伦海峡。
几天以后,“亚伯拉罕•林肯”号绕过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孤岛,采取西北航线。第二天,“林肯”号的螺旋桨终于拍打在太平洋的海面上。已经很接近怪物最后一次被发现的地方了,大家都兴奋得高声欢呼。由于还有2000美元的额外奖金,将颁给第一个发现怪物的人,船员更是士气大振,绝不轻易将视线离开碧蓝的海面。
不过,过不了多久,大家都发现那额外的2000美元并不容易到手。有好几次,在众人兴奋地狂叫中,“亚伯拉罕•林肯”号改变前进路线,转而追踪出现在洋面上的鲸,可是追了老半天才发现,那只不过是一般普通的鲸或抹香鲸罢了。
7月下旬,“林肯”号已经越过了经度110度的赤道,朝太平洋中央区域笔直前进。弗兰克舰长认为应该尽可能远离岛屿或陆地,前往较深的水域,才有可能找到巨大的独角海兽。所以,“林肯”号便沿着帕摩图群岛、马贵斯群岛和夏威夷群岛的洋面,在东经132度越过北回归线,横越太平洋继续前进。
一连航行了几个月,转眼已经进入11月,追踪巨大独角海兽的任务仍然毫无进展,只有一连串的失望。
船员渐渐沉不住气了。
弗兰克舰长还是保持冷静的态度,继续进行每天的例行工作。但是,全船弥漫着挫折、不满的情绪。当初高昂的斗志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强烈怀疑、懊恼的情绪。
“唉,什么独角海兽,根本是鬼话连篇!”
“我早就说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可能真有什么海怪的!”
“闷在这里真是浪费生命,我想回家!”
大家纷纷抱怨不休,士气萎靡不振。
由于船员个个失去斗志,再加上花费庞大,弗兰克舰长只好打电报向美国海军部请示,商讨对策。
“再等三天吧!三内如果怪物没有出现,我们就掉转航线,驶回美国。”弗兰克舰长诚恳地向大家宣布。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同意再等三天。
这天是11月2日。大家重新拿起望远镜搜寻海面,并且把一块块肥肉丢到大海,用尽各种方法来吸引独角海兽的注意,希望独角海兽能够现身接受挑战。
到了11月4日晚上,仍然一无所获。
教授心情沉重地倚靠在前甲板右舷的扶手上,康塞亚陪在他身旁。这时,“亚伯拉罕•林肯”号正位于北纬31度15分、东经136度42分,也就是日本列岛下方不到300海里的地方。
“康塞亚,明天中午之前,如果再抓不到独角海兽,弗兰克舰长就要依照约定,下令驶回美国,眼看这海怪之谜永远也无法解开了!”
“教授,”康塞亚安慰他,“你已经尽力了!”
“康塞亚,你会不会怪我?也许一开始我就不该接受这项邀请,也许半年前我们就应该回法国去了。”
“如果我们半年前就回去,那我现在一定早就把您搜集到的化石全部分类完毕,连马来猪也应该已经关进动物园的兽栏,开放给全巴黎的市民参观了。”
“唉,”教授十分懊恼,“我真是不甘心哪!”
“想开一点,教授,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大家快来看呀!有一个奇怪的东西出现在右舷正下方,正朝我们这边过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