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对与凝想——悠思西方艺术大师(彩版)(东思西想集)
分類: 图书,艺术,艺术理论,
作者: 周至禹著
出 版 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20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244636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一位中国艺术家同西方艺术大师的思想对话,精美的作品呈现,重温大师永久的艺术辉煌,开卷之间的触碰艺术大师的非凡灵魂。
内容简介
对于每一种艺术,作者都有相对更为关注和喜欢的艺术家,这和作者自己的爱好有关,就像京剧的票友,一定是喜欢某一种唱腔,并不以某某大牌为正宗的代表。因此,作者的喜欢不以美术史的评价为标准,更和艺术市场的拍卖无关。阅读他们给予作者精神的乐趣,并且不断启发作者的灵智,让作者觉得人聪明并且智慧并且艺术着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聪明往往取决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基因,艺术则需要更多的天分,智慧却往往取决于后天勤奋的学习,“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艺术感发于童心,搞艺术的人大都充满了纯真的情感,而这些作者都有一点点,但是还没有足够到一个自作者满足的地步,所以才喜欢阅读人家。
这种阅读保持了一种随意不羁的特点,是艺术生活中的日常所见。或者是专程参观了一个画家个展;或者是在候机室阅读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或者是闲暇时在书架上翻到一本画册;或者是在电视上偶然看了一部纪录片;甚至是在人海中、在孤寂中偶得一个有关绘画的意象联想,皆是自然的氤氲,然后转化成一篇心情文字。转化是必要的,因为阅读的感想稍纵易逝,忘却则可能是永远的。 “绝不为写作而写作”是作者写作的原则。这码文写字被作者看做是一种生活的习惯,点点心得是画家和艺术衍生的产物,和他们有关,却是自己的东西,作者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关系。
一根针掉下来,在一个灵敏的耳朵里听到的却是惊天动地的声音;湖上的人回望,看自己的家在图画中;岸边的人抬头,看楼上倚窗观风景的人。这样的听和观看,都可以视作物作者关系的两望,任何一种完整的绘画形式,人们在观看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带有一种审视整体文化的经历与眼光,体验与发现始终存在于这样一种整体的空间关系中。即使有错位,也是有意识的体会,让自然的心性永远保持一种不断升华的馨香。让艺术来不断地滋养自己,该是一种多么惬意的感受啊!
作者简介
周至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教育委员会委员。
作品多次参加中外美术展览并获奖。版画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神奈川美术馆、美国波特兰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广州美术馆、中央美院陈列馆等收藏,入选文化部主编《中国美术六十年》及《中国当代美术全集》等大型画册。出版教材、散文集、作品集三十余部,在现代设计基础教育方面有开创性研究。
常年游历于欧洲各国,在脚步丈量过的这片艺术圣地上,用艺术家敏锐的眼睛观看着。专业的思维探究着,灵动的文字记录着,将欧洲艺术文化的细节与灵魂用视觉语言诠释给中国读者。
目录
01自然的意象诗人克利
02达利的艺术衡量标准
03大器早成的毕加索
04博伊于斯的清扫落叶和栽树
05幻想的加泰隆人米罗
06思想守护着一片花园
07短寿的近现代画家
08台前和幕后
09伦勃朗的《夜巡》是一出戏
10生命的燃烧如此短暂而又长久
11闲话《蒙娜丽莎》
12想起蒙克的《病孩》
13阿尔普看到了生命的曲线
14博纳尔的绚丽与俊俏
15不必着急下结论,等着看
16超现实主义的哲学想象
17关于劳申伯格的回忆
18蓝色蓝色,你无限的深远
19无可言说还是值得言说
20在奥赛结识了库尔贝
21时间让艺术品来改变
22巴比松,浪漫风景的同义词
23隔着世纪看戈雅,回过头看查普曼兄弟
24和莫奈有个约会
25那一汪碧水的莲池
26海鲜是我,我是海鲜
27高蒂,巴塞罗那的骄傲
后记
媒体评论
“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一段时间必须喝酒。”……看博纳尔的画,在一片静水边,可以眺望远山的阳台上,喝一杯殷红的波尔多酒,水塘上的和风吹过来。玫瑰花的香味飘过来,博纳尔的画似乎也芬芳起来。
——《博纳尔的绚丽与俊俏》
“无疑,正是借助颜色,我才一点一点熟悉了这种非物质的东西。”克莱因睁着他那双蓝色的眼睛说。深深悟得禅意“无”的概念的克莱因,也在这年结束了自己34岁的短暂人生。大面积的心脏衰竭让克莱因像一颗彗星划过蓝色夜空。
——《蓝色蓝色,你无限的深远》
博伊于斯的扫把扬起,腐败的枯叶飘落在林间。每年的秋天,树叶必然落下,山林间的树叶是扫得干净的吗?这是颇值得怀疑的,有点像中国的愚公移山。但是,博伊于斯为什么要做这个明显的徒劳行为呢?
——《博伊于斯的清扫落叶和栽树》
露天下的莫奈戴着草帽,坐在有些破旧的藤椅上,手指间夹着香烟,正望着远处看不见的风景,也许就是眼前的莲池呢。一大把花白胡子占据了脸上很大的面积。上帝给予他的那双敏感的眼睛在阳光下微微眯着,流露着静穆深沉的安详,就像眼前这一汪春水的莲池。
——《那一汪碧水的莲池》
书摘插图
01自然的意象诗人克利
H.H.阿纳森(H.H.Arnason)所著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中论及保罗克利(Paul Klee)时说:“克利是20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人杰之一。”而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的《现代绘画简史》把克利排列在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之后第三个最伟大的现代画家。没有看过克利的画,要对这样的评价做深入的理解也是困难的。这一天在日内瓦的老城闲走,却意外地看到一家画廊正在展出克利的绘画,一时喜出望外。
郑重地推开画廊玻璃木门,立刻置身于克利的满墙小画之中。画幅不大,多是水彩、素描,但是仍然让我心动,毫不夸张地说,甚至有一种晕眩的感觉。克利是瑞士人,1920年应校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之邀,到包豪斯任教。我因为从事教育,曾经对包豪斯进行过深入研究,1990年曾经翻译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hten)的包豪斯基础课程《造型与形式构成》并出版,此也相应地对克利的教学和绘画有一些了解。曾经在文章里多次介绍克利与他的绘画,现在终于看到了原作,怎不大喜过望?虽然我抱着如此恭敬的态度,但是展厅里空无一人,让我诧异莫名。设想着这样的展览如果在中国,该会是怎样的隆重。不过又暗自庆幸,好像整个展览为我一个人而开,让我静静地欣赏。
看克利的画,也让我想起青年克利的生活。克利生于瑞士伯尔尼附近(这个瑞士的首都我去过几次,也是人类最适于居住的城市)。年轻的克利是英俊的,有着一双锐利的眼睛,短短的头发,却留着胡须,俨然一幅诗人的模样。这一点最终也在他的绘画里得到体现,例如《悲伤的花》和《有关鱼的绘画》。但是,究竟要当画家还是诗人,克利曾经举棋不定,最终还是离家去慕尼黑一所美术学校就学。这段经历在他自己撰写的《慕尼黑习画时代》中有记载:“换句话说,我得先成为一个男人,艺术一定会接踵而至。而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其中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