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原理及应用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作者: 张效莉,黄硕琳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200000版次: 1页数: 162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09769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原理及应用》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借助大量的数理分析技术在研究了影响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协调的物质因素间,非物质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基础上, 构建了用于评价三系统协调状态的指标体系,运用了逼近理想解排序的多目标决策技术构建了三系统协调测度的模型。该模型采取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原则,横向比较使区域之间相互成为参照,从而找出某一区域与其它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差距和问题, 纵向比较则使不同时间段互相成为参照,从而找出某一时间段与其他时间段之间协调发展的差距和问题。最后用实例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实证分析,并就有关问题给出了对策。
作者简介
张效莉,女,汉族,1967年11月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环境经济、数量经济。CSSCI及以上刊物发表的核心论文十余篇,参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
目录
前言
摘要
1 绪论
1.1 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立场、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目标和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
2.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2.1 人口数量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2.2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人口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3.1 引言
3.2 人口数量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3.3 人口结构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作用机制及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作用机制
4.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不协调的后果
4.4 经济发展、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协调优化控制
4.5 本章小结
5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非物质因素分析
5.1 中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分析
5.2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非物质因素分析
5 3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超边际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模型及其应用
6.1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6.2 协调性测度算法说明
6.3 协调性测度模型应用一
6.4 协调性测度模型应用二
6.5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检验
6.6 本章小结
7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趋于协调的对策研究——以新疆为例
7.1 新疆三系统协调状况的物质因素分析
7.2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非物质因素分析
7.3 新疆三系统趋于协调的对策研究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书的创新性结论
8.2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书摘插图
1 绪论
1.1 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问题研究的背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由于人口不断增加,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工业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日益恶化。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纷纷采取环保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但最初的环境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界线而演变成为全球性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耗减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酸雨等。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学时代”的开端。1972年,以美国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出版了《增长的极限》,指出了地球资源及环境自净能力的有限性,而人口和污染呈指数增长。该著作虽然得出了“零增长”的悲观结论,但对环境意识的激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文件和《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的觉醒。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出版了《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必须从速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sustainable society)。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负责制订“全球的变革日程”,并于1987年在第42届联大通过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之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全世界的发展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