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翻译考察(1966-1976)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李晶 著
出 版 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213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1002994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了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将翻译研究的领域从语言学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对当代中国1966-1976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翻译史进行研究,主要参照了勒菲弗尔等人关于翻译受到意识形态制约的理论。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应上,而是更前进了一步,研究了翻译与意识形态的互动,特别是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全书的亮点即在于,完善和发展了勒菲弗尔的理论,更清晰地勾画出了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这种关系的本质以及翻译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历史清楚表明,翻译不仅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奴仆,为其服务并受其利用;翻译还可以通过引进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加以改造,进行限制,甚至可以制造舆论,推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翻译的政治不等于现实的政治。作者通过研究明确地揭示了这一点,这是本书的重要理论探索。
作者简介
李晶,女,1964年11月生,天津市人,研究生毕业,南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方向博士,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表论文主要包括:《直译意译形似神似——(汤姆叔叔的小屋)两译文对比赏析》、《美国翻译理论与教学的新发展》、《翻译与意识形态——(水浒传)英译本不同书名成因探析》、《翻译与“性别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艾米莉狄金森两首小诗的翻译》、《贯穿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的意识形态操控行为》等。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文革”翻译史研究缘起
1.1.1 “文革”翻译史的时间界定
1.1.2 “文革”时期中国翻译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文革”时期中国翻译的研究现状
1.2.1文献综述
1.2.2文献总结
第三节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意义
1.3.2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革”时期中国翻译概貌
第一节翻译活动的语境变量
2.1.1政治局势
2.1.2外交格局
2.1.3文艺动向
第二节翻译出版的总体状况
2.2.1整体趋势
2.2.2外译中出版趋势
2.2.3 中译外出版趋势
第三节翻译活动的趋势特点
2.3.1对内译介
2.3.2对外译介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国翻译的“人本”研究
第一节翻译的委托和组织者——“赞助人”
3.1.1赞助人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
3.1.2赞助人的作用
第二节翻译的主体——“译者”
3.2.1 谁为“译者”?
3.2.2 目标文本建构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3.2.3译者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之间的
权力关系
第三节翻译的目标受众——“读者”
3.3.1特殊年代的读者
3.3.2 没有空白——翻译与地下读书运动
3.3.3读者的解读:禁书年代里的“审美偷渡’,和“心灵反叛”
第四章 “文革”政治话语霸权下的译本特色——翻译的文本变量考察
第一节译本选择
4.1.1外译中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译介动机
4.1.2中译外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译介动机
第二节翻译策略
4.2.1文本的翻译形式
4.2.2译文的遣词造句
4.2.3加注和删改
4.2.4集体翻译与特殊署名
第三节译作评论
4.3.1译本的政治化解读
4.3.2工农兵对文学译本的阐释
第五章 “翻译的政治”——“文革”时期中国翻译的“本性”探索
第一节翻译的政治与现实的政治
5.1.1 “翻译的政治”
5.1.2翻译的政治与现实政治的“重合”
……
第六章结语
附录1“文革”时期典型译本扫描图
附录21966年至1976年出版翻译著作概况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书摘插图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文革”翻译史研究缘起
1.1.1 “文革”翻译史的时间界定
本书中的“文革’时期”是指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1981年6月27日一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19)条明确了“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据此,本书研究的时问范畴即以“文革”这一政治事件的起止年份为界。
……